后来,母亲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样东西。那是一张白手帕,折叠好了,装在父亲风衣的内袋里。母亲打开手帕,手帕里方方正正,包着一枚树叶。树叶已经干了,黄了,可韧性还在,仿佛正用余下的力气,维持着它的完整和体面。
母亲像所有的未亡人面对遗物那样,对着树叶发起呆来。母亲不认识那枚树叶,可她熟悉那分隆重。别的不说,单就手帕折叠的比例,母亲不难看出,父亲保存树叶时十分用心。
从父亲的身上掏出这样一件不知所云的东西,母亲着实困惑了好久。母亲曾想过用这片树叶去问别人,让别人告诉她这是什么树,再由树去推及其中含义,但母亲放弃了这种想法,原因很简单,父亲已去,往事如烟,她不能将他的遗物像撒一把糖果那样撒出去,任人品尝。
母亲只好把它装在心里。有事没事时,都会在心里琢磨,琢磨久了,她突然悟起,这会不会是一个人,一件信物,就像戏里常有的那样?
是的话,那会是谁?有谁会让父亲如此上心?
往下母亲就不敢想了。也不愿想。如果真是信物,除了她,还有谁?可如果是信物,那为什么不是别的,单会是这片普通的树叶?
可如果不是信物,又会是什么事,能让爱洁成癖的父亲,用一张雪白的手帕,去包一枚枯黄的叶片儿?
后来,母亲埋下头去,继续织她的毛衣,直到天暗下来,她再也看不见婉西的脸。
婉西。母亲说。
婉西的声音在黑暗里涌动:嗯。
婉西。母亲又说,你苏老师走了之后,你和我,我们就像一家人似的,应该更亲了。
婉西又一声,嗯。婉西懂得母亲的意思。婉西与他们,父亲和母亲,原本萍水相逢,不期而遇。因为川剧,他们结下了缘,越扭越紧。而连接她和母亲的,是父亲。因为父亲,她们远了,也因为父亲,她们近了。
如今父亲已去,该带走的都带走了,该留下的,就该好好留着。
那个夜晚,在那片搅不动的黑暗里,那些似有若无的篱笆看不见了,倒塌了……而那个下午,父亲在婉西的声音里,从那个下午走出来。
十四
那个下午。婉西按约定的时间到达时,老师已经先到了。老师背向着茶园,面向河。是一条滔滔滚滚的大河,当地人不叫它河,叫它江。沱江。一个“沱”字,足见出它的气势。仿佛刚刚涨过一场洪水,又消了,只剩一江热浪,泛着红,仿佛体内的血液在奔涌,又还够不上力,流不到面上来,变成血。江岸上却是异样的静,藤蔓铺就的帘子,牵牵绊绊的,把江和岸隔开来。帘子上千疮百孔,仿佛镂空的薄纱,罩下来,只为了美,只为了朦胧……从帘子上看过去,江水在眼睛的深处流淌,在心的底部翻滚,奔涌。
茶桌放在一块实木搭就的台阶上。茶桌的上端,几棵老榕树,老得太厉害了,长出长长短短的黑胡须,牵牵绊绊,恍恍惚惚……
老师说,来了。
婉西说,嗯。
老师说,坐吧。
婉西脸红了。茶桌前有三张空椅子。婉西不知道她该坐哪里,是老师的对面,还是紧挨着老师。
她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来这样的地方“念戏”。
这地方太好了。好得有些失真。就像都市里冒出来的一个仙人洞。对,既不像城市,也不像乡村。乡村没有这么精巧,秩序,城市又没有这么葱茏,宁静。
婉西注意地看过了四周,没有人。许多的桌椅都叠起来,再用套子套着,看上去就像一排排人,都钻进被窝睡着了似的。
但婉西没问。婉西的犹豫老师看出来了。老师说,坐吧,坐这边,这样可以看见江水。
婉西坐在了老师左边。这样婉西就可以伸出右手,与老师一起看戏谱。
婉西要上一个新剧目,《别窑从军》。老师已把戏谱带了来,摆在了桌上。
婉西坐下后,她还没有“念戏”,也没有看江水。她的眼睛晃晃悠悠,看着眼前的一棵扶桑树。那棵树好奇怪,长在藤蔓中,长在江和岸之间,长在一片斜坡上。那棵树下的土壤,一定是脆弱的,稀薄的,因此被风一吹,树干歪了,几乎伸到了桌子上。
它长错了地方。那里只生长藤蔓的。它就是倾其所有也无法站直,无法堂堂正正像树一般顶天立地。
可它的叶子,那么翠绿,圆润,丰盈。一层柔软的绒毛,把自己和空气连接起来,把自己和世界连接起来,再把一层淡淡的寂寞,弥漫了,播撒开去。
老师的眼睛顺着婉西的目光也落到了扶桑叶上,再由扶桑的叶片,落到了婉西手上。婉西的手就放在茶桌上,戏谱的上面,手指下意识颤着,像在吟着什么曲子。婉西的手白如瓷,薄透得也像一枚瓷片儿,看过去,淡蓝色的血液,如瓷片上的青花。
可在此时老师的眼里,婉西的手更像是那些扶桑叶,在太阳的光下,在微弱的风中,呼吸,忍耐,静默……光附着在上面,将它变成了一片透明体,江河,日月,星辰,都映在了上面。
风说大就大。一股来历不明的风。扶桑的枝叶在眼前打转,婉西的头发在空中翻飞,婉西的手像一枚叶片那样承着风,瑟瑟发抖;老师的手也在戏谱上抖起来,明显的逆风趋势。可就在老师的手要触着婉西的一刹那,电击一般,老师的手突然折回去,握成拳,再藏起来,藏进了自己的裤兜里。
老师的手其实不难看。老师一生磋磨,但都是磨在心上。几十年来,老师除了将那根竹签样的鼓槌,举轻若重地挥舞过,再没有干过别的重活。老师的手就像一件收藏品一般,几十年过去,脸老了心碎了,手却像没活过似的,洁白,纯净。
可此时此刻,老师害怕自己的手——那手就像是猛兽变的,那手就像是一把尖刀。
可老师毕竟是男人。那手可以不动,可以藏起来,但他藏不住自己的嘴。
风轻了。老师的眼睛恍恍惚惚,重新落回到扶桑树上。
老师说,扶桑。
婉西说,嗯?
老师说,扶桑。
婉西又说,嗯?
这一次婉西用眼睛去看老师。婉西的眼睛不大,杏仁形。看进去,曲曲弯弯的,仿佛走进了一条深巷子。老师说过,这样的眼睛,有戏。你看不清她在想什么。白天里,它就像没睡醒一般,雾蒙蒙的,黑夜里,它却像灯亮了一样,透彻,美丽。
此时此刻,这双杏仁眼,果真像两只熟透了的杏子,饱满,殷红,上面染一层迷离的薄雾。
老师的手在裤兜里颤抖起来。他屏住气,仿佛出气声也会像惊雷一般,吓得他心惊肉跳。
老师长长地叹出一口气来,声音小得仿佛叹息的尾音。老师说:以后,我就叫你扶桑。
婉西听到了,听懂了。婉西也没有多余的话。也叹出一口气来,仿佛突然长大了许多岁。婉西说,嗯。
老师知道婉西听懂了,应允了。老师就像个做错了事又被放过的孩子一般,不知所措了,他听见自己的心里莺莺袅袅流水潺潺……
老师把手从裤兜里拿出来,再也不去想对面的那只手了。老师说,就我们两个人在的时候,我叫你扶桑,其他人在时,我不叫?!
老师说着,用眼睛去找婉西的眼睛,说,多一个人,也不叫?
这一次,婉西没那么听话了。她把手从戏谱上拿开,摘下一片快垂到眼前的扶桑叶子,用手转动着说,知道了。
那天下午,那枚叶片一直在扶桑的手上转动着,摇晃着,就像是一面旗帜,后面跟随着千军万马,又像是一只手臂,只有挥舞,没有言语。
临走,扶桑搁下了叶片,老师顺手拾起来,就像毫不在意,又像是怕人发现似的,装进了衣兜。
那天下午,老师告诉了扶桑一个消息。说是第二天,成都有一场演出,汇集了全省所有健在的川剧界老艺术家,其中有一出戏,《秋江》。
老师说,他想好了,他要带扶桑一起去看,一定要看,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老师说,对他而言,这一辈子,恐怕只有这一次机会了,而对扶桑,也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
可扶桑说,她去不了。明天有一场演出,票早卖出去了,她的画像也上了海报。
老师不说话了。老师知道观众的厉害。老师也知道,当演员的,失信了观众,那是缺德,犯罪。
最终,他们只好约定,由老师去看,看了之后,有什么要紧的体会,再向扶桑转授。
老师去看戏了,再没有回来。扶桑后来才知道,老师在看戏回来的途中,一辆大卡车突然冲过了栅栏,冲翻了老师乘坐的那辆大巴。
同时被冲翻的,还有四十多辆大小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