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股东
21907600000011

第11章 股东(7)

吴冶平渐渐适应了没有“汇报”的生活,想着你林中不“汇报”也罢,只要钱不少我的就行。

然而,这种平衡并没有维持长久。这天半夜,吴忽然接到一个女人的电话,说林中出事了。

“你是谁?”吴问。

“我是傅雅琴啊。”对方说。

“傅雅琴?”吴冶平不记得自己认识哪位女士叫傅雅琴。

“我是林中的老婆啊”,对方说,“上次喝孩子满月酒时见过。”

“噢,噢,你是阿琴啊”,吴冶平终于对上号,“你好你好。你刚才说什么?林中出事了?出什么事了?”

“公安局下午请他去协助调查,到现在还没回来,我来问,才知他道被人诬告了。”

“被谁诬告了?罪名是什么?”吴冶平问。

“徐总,罪名是经济诈骗。”傅雅琴说着,就哭出声来。

“别急,我这就过来。马上过来。”

如果不是为了林中,吴冶平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主动联系徐总。但解铃还须系铃人,为了林中,或者说是为了公司,当然最终也是为了吴冶平自己,吴不得不放下架子给徐打电话。

为了避嫌,电话是当着傅雅琴的面打的。

本以为徐会不接他的电话,或者接了之后态度非常傲慢,没想到徐总还蛮客气,仿佛他们之间根本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

吴冶平问林中的事情是怎么回事?是怎么惹您徐总生气了?问话的口气,仿佛林中是他的儿子。

徐总说,不是惹我生气了,是他惹了我们两个。

“哦?”吴不解。

“就说中荣厂吧”,徐总说,“他是不是抵押给了你?”

“是啊。”吴冶平说。

“但他也抵押给了我!”徐说。

这个吴冶平真不知道。他看了一眼旁边的傅雅琴。没说话。但他相信徐总不会瞎说。林中找吴借了钱,同样,也找徐借了钱,具体数额不清楚,估计不会少。既然林向吴借钱的时候拿工厂作了抵押,向徐总借钱的时候估计也做了抵押,而除了中荣厂,林还能有什么资产可供抵押呢?

吴冶平忽然明白当初林中办中荣厂的时候为什么背着他了,大概只有这样,方可保证中荣厂的“纯洁性”,只有中荣厂是林中的独资企业,在他需要的时候,才可以随意处置,比如抵押。那么,吴又想,他如果私下把中荣厂卖掉了呢?我们是不是意味着失去抵押标的了?如果那样,他真是诈骗啊!

当着傅雅琴的面,这些话吴冶平只能想,不能说。这时,徐说:“重复抵押,算不算诈骗?”

吴冶平不是律师,不敢肯定这种没有经过公证和产权交易中心备案的私人协议式重复抵押算不算诈骗,但凭感觉,好像应该是。

吴故意使用了免提功能,让傅雅琴能听见徐说的一切。他再次看看傅雅琴,对着手机问徐:“你怎么知道他的中荣厂抵押给我了?”

“这还用问吗”,徐说,“他从你那里借那么多钱,不抵押怎么行?除了中荣,他还有什么资产能作抵押?”

吴冶平清楚了,关于林中把中荣厂抵押给他的事情,徐只是猜测,并无证据,只要自己不提供证据,不承认抵押的事情,林中就不构成重复抵押。

“还有其他什么事情吗?”吴问。

“多了!”徐说。

按照徐总的说法,林中办中荣厂完全是空手套白狼。所谓“表哥”借给他的五十万,其实也是向徐总借得,方式与对付吴冶平几乎同出一辙。徐在电话中大骂林中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当初说好了让徐天一当总经理,后来只安排做副总,还没有人事权和财务权,实际上只相当于后勤主任等等。

吴冶平相信徐总说的话大多数是真的,感悟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人嘴里面说出来,居然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他提议和徐总见一面,很多事情当面才能说清楚。徐同意。

放下电话,吴对傅雅琴说:“你都听见了,问题不大。你赶快找律师,咬住是经济纠纷,不承认诈骗,就能通过调解解决。”

傅雅琴茫然地看着吴冶平。看来,林中所做的许多事情她并不知道。

“放心”,吴冶平说,“只要我不交出中荣厂的抵押协议,林中就不构成‘重复抵押’。你想办法告诉林中,他自己千万不要承认抵押给我,就没事。”

傅雅琴好像听明白了。使劲点点头,忙着去找律师了。

吴约徐单独见面的时候,特意做了录音。

徐总表达了许多对林中的不满。主要是他觉得自己被林中骗了,当初林中白手起家办公司的时候,徐总作为大客户,给了林许多帮助,现在林刚刚有点起色,就翻脸不认人了。徐天一经营不善,公司缺少资金,徐总向林中要钱,他不给,还说出“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狠话来。

“不把人气急了,我能告他诈骗吗?!”徐说。

说实话,吴冶平也有同感,觉得林中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不懂事,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当初公司揭不开锅的时候,一天几个电话“汇报”,现在一个“汇报”也没有了。但即便如此,也不能真把林中抓起来坐牢,不然,盛邦公司怎么办?借给他的那些钱怎么办?

吴冶平让徐总把气出得差不多了,才慢慢地把这些道理亮出来。说林中的毛病属于成长中的毛病,相信通过这次教训,能慢慢克服。

徐不说话。

吴为了缓和气氛,把话岔开,问徐天一工厂那边经营的情况怎么样?能不能搞下去?还说如果搞不下去,是不是徐总本人提前退休,亲自坐镇等等。

徐总摇头,对儿子很失望,后悔把资金投在儿子的工厂上。

既然徐总这样说,吴就说当初他当面批评徐天一的事情,还说到徐总给他发的那条“请自重”的短信。

徐总先说对不起,当时他不冷静,现在回头看看,吴冶平批评徐天一完全是为他好。但话锋一转,说:“我当时发这个短信,绝不仅仅是因为你批评我儿子这一件事情。”

“哦?还有什么事情?”吴问。

“多着呢”,徐说,“都是林中挑唆的。比如关于徐天一职位和权限的事,他说他没意见,完全是你吴董事长不同意。”

难怪呢,吴冶平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想徐总也不会因为他批评他儿子几句就发那条短信。

“也好”,吴说,“给林中这小子一个教训也好。但教训一下就可以了,不能搞得不可收拾。”

吴冶平希望徐总主动放林中一马。

徐总没有立刻答应。

吴说他相信通过这次教训,林中会收敛一些。

“你放心吧”,吴说,“我们手上捏着他‘重复抵押’的证据,他如果再不收敛,我们随时能找他麻烦。”

徐听到这里,脸上的表情才有所松动。

“但这次不行”,吴又说,“这次我不会向警察提供‘重复抵押’的证据。希望你理解。”

吴又让傅雅琴去找徐,当面求他,给足徐总的面子。

既然徐总有本事把林中送进去,就一定能有本事再把林中弄出来。再说,只要吴冶平不提供证据,“重复抵押”罪名不成立,林反过来说徐总诬告也说不定,所以,吴相信林中很快就能出来。

这几天,吴冶平亲自在厂子里盯着。厂子不大,才几十号人,大约是他当年在港资厂担任生产主管时候所管人数的十分之一吧。本以为非常轻松,没想到管理起来相当费劲,主要是基本面发生了变化。当初,农民进城找一份工作不容易,所以很珍惜,工作兢兢业业,生怕出差错被“炒鱿鱼”。如今,工厂多了,农民工的数量却反而减少了,因为,农村的独生户多了,90后打工者不仅娇生惯养,且维权意识很强。对社会来说,或许是进步,但对工厂主来说,肯定是麻烦。吴冶平忽然有些同情林中,觉得他一个小伙子管理这么多工人还要抓市场并与各位股东周旋也确实不容易,偶然在礼节上有所疏忽或耍些小滑头也可以理解。

吴冶平不敢怠慢,尽心竭力,好歹让工厂平稳运作,只是业务往来被耽误了一些。吴对客户说林中有私事需要处理,过几天就回来等等。

让吴冶平略微感到不正常的是胡工。胡工的表现不像股东,像个纯粹打工的。另外,他对林中被抓起来丝毫不着急,相反,有些幸灾乐祸的样子。

吴请胡工喝酒。

虽然同为盛邦的股东,但吴与胡从来没有私下交往,这次是第一次。

喝着聊着,胡工道出了自己的苦楚。林虽然给了他盛邦公司十个点的股份,但这个股份是有条件的——在吴和徐的实际投资收回之前,胡工的股份不参与分红。

这与吴冶平当初的设想不一致,吴主张给胡工股份,是想把胡工变成与吴和徐一样真正的股东,而林中背着吴冶平这样做,看似聪明,其实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小失大。吴这才反应过来,难怪林中当初为什么不把他与胡工之间的协议给我看呢。

吴冶平很纠结。一方面,他希望林被多关一段时间,让他好好反省反省;另一方面,公司确实离不开林,而且,吴也不希望自己长期顶在第一线。这几天管理工厂,已经让他很吃力,更担心时间长了,矛盾会集中到他这里来。从这个角度思考,吴更希望林立刻回到工厂。

吴请徐总来厂里看看。说徐总也是公司的大股东,不能因为与林中个人有些不愉快,就对工厂不管不问。

徐总看着厂里热火朝天的样子,立刻想到儿子的工厂,忧心忡忡。

吴冶平建议,不如将徐天一的工厂合并到盛邦公司来,折算成盛邦的股份,这样,徐总就成了盛邦第一大股东了,名正言顺出任盛邦公司董事长。

徐看着吴,似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吴把自己的意思再清楚地表达一遍之后,徐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他当董事长,吴的位置怎么安排?第二,他的工厂合并到盛邦之后,他儿子徐天一怎么安排?

吴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顺序倒过来。他相信,徐总最关心的是他儿子徐天一。

吴说:“徐天一本质不坏,人也聪明,不能用我们这代人的行为标准去要求他们。既然徐天一喜欢‘腐败’,我觉得调他去做业务和维持客户关系比较合适。假如林中不同意徐天一做副总,可以安排他当林中的助理,让林总带带他。”

“那么你呢?”徐总问。

“我是股东啊”,吴说,“我就想做一个单纯的股东。”

徐总想了想,认真地说:“要不然这样,我和你轮流做董事长。”

“真的不需要”,吴说,“我只想做一名股东。不操心,能分红,还可以与公司同步成长,不好吗?”

“再议”,徐总说,“再议。还是等林中回来一起商量吧。”

吴冶平说行。并说关于林中出来的事情,还望徐总多费心,如果涉及费用,公司承担。

林中出来了,并没有兴高采烈,也没有对吴表达深切的感谢,只淡淡说了声“谢谢”。

这样好。淡淡地好。吴不习惯他太热情,忽冷忽热。

关于徐天一工厂并入盛邦的事情,是吴冶平抛给徐总释放林中的诱饵,现在既然林出来了,吴兑现承诺,对林说了此事。林回答:“太乱。等我冷静一段时间再说吧。”后来听说徐也亲自给林打过电话,林的回答依然是冷静一段时间再说。

可是,徐天一的工厂等不起啊!天天赔钱,谁能受得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感觉“冷静”得差不多了,吴再次过问此事,却意外地获悉事情已经解决。过程是:首先林中不知从哪里筹到一笔资金,把徐总的借款还了,收回抵押协议,彻底解除“重复抵押”之隐患;然后,以2~3折的价格购买了徐天一工厂的全部设备,使中荣公司由一条生产线扩充为三条生产线。因为没有将徐天一的工厂并入盛邦,徐总在盛邦的股份并没有增加,自然无法出任董事长,且他儿子徐天一也没有被“收购”过来,无法担任林中的助理。由于购买旧设备扩充生产线的主体是中荣公司,与盛邦无关,所以林没有义务告知吴冶平,因此吴事先并不知道这些运作,但他不得不佩服林中的迅速成长,同时微微担心,林在“收拾”完徐氏父子之后,下一步会不会“收拾”他呢?

吴冶平主动约见林中。地点还是他家附近那家香港人开的茶餐厅。吴想尽量做到一切如常。

实质性问题谈了两个。

第一,吴当面退还“抵押协议”,说既然大家是这么好的朋友,就不用抵押了,免得被人所用,生出意外。

第二,吴主动要求辞去盛邦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之职,建议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均由林中担任。条件是,林中每月保证他的分红不低于实际投资额的百分之二。

吴冶平态度非常诚恳。他说通过前段时间实际管理工厂,发觉自己确实老了,力不从心,今后的盛邦,就全指望林中了,他自己只想安享晚年,做一名单纯股东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