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传奇
21884200000021

第21章 攘外先安内南下平叛乱

西南夷又称为南中地区,三国时代属蜀汉管辖。这里居住有大量的叟、青羌、僚、濮等少数民族,汉朝以来便设有益州、永昌、牂牁、越隽等四郡,包括今天的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和云南一带,自古被称为“夷越之地”。

秦始皇时由僰道(今四川宜宾)开辟五尺道入南中,经营了这块地方,不久又在南中置吏,象征行政权的直接介入。但秦王朝灭亡后,南中恢复独立,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因而暂时中断。

汉武帝时国威远播,南中地区的豪族有意内附,汉武帝特别派出两位富于规划眼光的大臣——文学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司马迁前往探查。

司马相如回朝后,建议汉武帝在这里设置郡县,以加强对南中的经营。司马迁则更详细地向汉武帝报告这里的山川物产和风土习俗,并将之写入《史记》的《西南夷传》,让我们对这块地方有了较多的认识。

汉武帝首先在今天的贵州西部、云南东部设置群舸郡,接着又在四川西昌一带设置越隽郡,以及云南中部设置益州郡,展开了有计划的经营。并且大量移民实边,修筑道路,汉民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文化使南中地区逐渐繁荣起来。

西汉末年的混乱,使西南夷的经营又告中断。直到东汉光武帝时,武威将军刘尚数度征讨,西南夷才重归汉王朝版图。东汉明帝更是刻意经营,南中一带部落领袖纷纷要求内附,才在今天的西南大理、保山一带加设永昌郡,完成了南中四郡的行政规划。

随着东汉末年外戚、宦官的争权夺利,南中地区成为他们斗争的“赏赐品”。“赢家”经常将“功臣”派到西南夷,轮番搜刮,仗势欺压这些少数民族。

《华阳国志》记载,益州郡素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永昌郡也是“金银宝货”之地。因此,有机会到这里来做官的无不“富及十世”。他们甚至勾结朝廷权贵,重金贿赂,以能长期在这里贪污和搜刮。安帝时的永昌太守刘君也,便特造一条黄金铸成的蛇,献给有“跋扈将军”之称的梁冀,使朝廷发觉南中是个难得的宝矿,也不甘落后地直接加强搜刮。

东汉安帝永初六年(公元112年),朝廷下诏,在越隽郡设置“长利”“高望”“始昌”三个皇苑。益州郡设置“万岁”苑,作为皇室捕养珍禽奇兽的园林区。

连东汉王朝的统治者都想来剥削夺掠,难怪南中的少数民族对“中国”要完全绝望而展开一连串的反抗行动。

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越隽夷人封离起兵反抗。

第二年,永昌、益州与蜀郡的夷人,纷纷响应,反叛军集结多达十余万人。

叛军攻击汉王朝的行政官署,这些只会贪污、欺负百姓的官员,面对叛民反击,束手无策,不少长吏被杀,官署城邑被夷为废墟。

益州刺吏张乔,奉命讨伐南中叛军。他派遣以能干知名的益州从事杨竦率兵前往。

面对缺乏组织的叛民,杨竦发动火速的奇袭,果然一举击破叛军大本营,史书记载他“斩首三万余众,生虏一千五百余人,获得资财四千余万”。

为了鼓舞士气,杨竦将所得财物全部赏给作战的将士,让军队的积极性更高,以彻底摧毁叛军的残余力量。杨竦虽然发动严酷的武装镇压,但到达南中不久,他发现这些叛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因此立刻改采招抚政策,并设法离间叛军领袖间的关系,使他们的力量减弱,再一一加以说服,不久便迫使封离投降了。南中的首次大动乱,总算暂告一段落。

结束军事行动后,杨竦向朝廷弹劾原南中地区行政官员“贪污长吏九十人”,以及一些俸禄二百石到四百石的小吏。但这些剥削少数民族的恶官,早和朝廷大官有利害勾结,甚至可能连梁冀和安帝都有份,因此杨竦的弹劾根本没有用。这些该死的官员都获得减刑。反观杨竦此行杀人太多,本身军队伤亡又重,却有“功”不禄,也不给予赏赐。汉王朝的腐化已到无法“治愈”的地步了。

不过,杨竦的处置及弹劾行动,发挥了一些警惕作用,大量剥削少数民族的行为,暂时缓和了下来。

但到了桓帝及灵帝时代,朝廷的风气更加恶化。赋敛加重,明目张胆的掠夺行为层出不穷。果然,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南中一带的夷人再度叛变,很快便攻占了益州郡,连益州太守雍陟也兵败被俘。

由于叛军声势浩大,朝廷派御史中丞朱龟率军讨伐。这次叛军汲取杨竦时被袭击兵败的经验,组织力已改善很多,反而主动展开迎击战。朱龟的朝廷军由于不熟地形,屡次陷入埋伏,竟至全军覆没。

灵帝的满朝文武官员大为震慑。有人竟然主张“南中郡县远在边城,蛮夷之人叛变无常。劳师远征得不偿失,不如弃之”。

只有出身益州巴郡的太尉掾李颐,力主用兵,并一再提出“镇抚南中”的策略。汉灵帝乃封李颐为益州郡太守,并下令益州刺史庞芝给予协助。

由于兵员不够,庞芝和李颐商议,将巴郡的少数民族编练成军,并由李颐率领南下。李颐采取恩威并用的策略,费了不少的力气,才把叛乱平抚下来,叛军释回雍陟。但双方只能算是打成平手后媾和,南中俨然成为半独立状态。

不久,爆发黄巾起义。朝廷对南中地区的监督力量削弱不少。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益州人马相和赵祗在绵竹起义,也自号“黄巾”。他们召聚被汉民族欺负的夷人,一两天内,居然有数千人响应,声势空前浩大。不久,绵竹县令李升战死,“黄巾”攻破各县,连益州刺史邰俭的军队也遭到击溃,邰俭因而殉职。

接着蜀郡、犍为郡陷入战乱,不到十天,益州地区已形成独立状态,马相自称天子,部属发展到数万人。为此朝廷改派刘焉为益州牧,赋予更大的军事权,以整顿益州。等到益州黄巾起义平复后,南中地区似乎不再受益州的统治了。

刘璋统治期间,特别派出以为官清廉出名的董和出任益州郡太守,主动进行安抚南中少数民族的工作。史书上虽记载有“南土人爱而信之”的治绩,但其实是短暂的,董和影响的范围仍非常有限。少数民族的领袖组织力加强了,他们和汉族的官员及长期在此剥削的豪族们冲突日益加大,有些地方俨然已是割据独立的状态。

对这段史实,诸葛亮自然知之甚详。

因此在“隆中策”占领益州的规划中,便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方针。

在和戎方面,成效显然较大。关键是关中大军领袖马超的投靠。马超长期追随其父凉州刺史马腾在西凉地区经营,因此和羌、戎族关系良好。汉中平定后,刘备封马超为平西将军,兼领凉州牧(虚衔,因为凉州仍在曹魏统治中),进行和戎的工作。

在这方面马超做得相当成功,即使在他本人病逝后,蜀汉王朝和西方戎、羌之间的关系也比曹魏要好得多。

唯一的一次冲突,发生在建兴十年(公元232年),汶山地区羌人叛变,诸葛亮命治中从事马忠及将军张嶷等前往安抚。虽然蜀汉军队在军力上拥有绝对优势,但马忠和张嶷仍忠实执行诸葛亮的“和抚”原则,很快便平定了羌人的叛乱。

“和戎”方面一直算是相当成功,但“抚夷”方面,却是风波不断。

其实,刘备在一开始便非常重视南中地区的治理。平定益州后,他首先任命南郡人邓方为朱提太守,后又升任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驻军南昌县,负责南中军政及统辖事宜。

邓方为人刚正,为官廉洁,做事颇为果断,他主动调和南人和汉人间的争执,而且执法公正,绝无偏颇,夷人相当信服。

不幸地,就在刘备称帝的那一年,邓方病逝了。加以刘备急着发动对东吴的远征,根本无暇顾及南方,让诸葛亮相当的担心,一再提醒刘备慎选邓方的接班人。刘备仔细思考后,也觉得南中的安定的确重要,在和诸葛亮商议后,立刻召见益州别驾从事李恢。

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曾追随董和治理过南中事宜。他对刘璋的昏弱深为不满,因此获知刘备在葭明关起兵进攻刘璋时,便在绵竹投靠了刘备。不久,奉命到汉中交好马超,并说服马超由西北夹击刘璋,成了迫使刘璋不战而降的最直接的因素,建立大功,在蜀汉的官员中,称得上是长于外交的人才。

刘备故意问李恢,谁是邓方最好的继承人,李恢自然看出了刘备的意思,乃引用当年赵充国向汉宣帝自我推荐征伐零羌的故事,自告奋勇地接替邓方在南中未了的工作。

刘备自然非常高兴,立刻封李恢为庲降都督,领交州刺史,李恢以南中情势日益险恶,便将都督府由南昌县迁移至军事重镇平夷县,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异变。

果然在刘备出兵后不久,越隽郡的“叟帅”高定首先举兵叛变,很快进围新道县。犍为太守李严亲自率军和高定对抗,高定不敌,再度退回越隽郡地区潜伏。

等到刘备去世后,蜀汉政局紧绷,暂时不可能再对南中用兵。高定便肆无忌惮地举兵侵掠,他不但攻破越隽郡都城,还杀害郡将焦璜,并正式在越隽郡称王,号召南中豪族共同起义叛离蜀汉王朝。

不久,益州郡的豪强,也是西汉初年什邡侯雍齿的后代雍闿,在建宁县起兵,并杀害太守正昂。诸葛亮派张裔继任益州郡太守,就任后不久,遭雍闿挟持。雍闿将之解送东吴,以表示有意结交孙权,夹击蜀汉政权。

孙权立刻有了反应。他透过交趾太守士燮,封雍闿为永昌郡太守,并让刘璋子刘阐领益州刺史,驻屯于交州和益州的边界地区。显然孙权在获得雍闿示好后,便积极插手于南中叛乱事件,使刚接受辅国大任的诸葛亮备感头疼。

面对庞大的压力,诸葛亮仍认为不宜贸然行事,他先派遣邓芝重新交好孙权,断绝雍闿的外援。

对南中的叛乱,原则上他主张“抚而不讨”的策略,派遣长于规划的巴西人龚禄为越隽太守,住在离越隽郡八百里的安上县,遥领越隽郡,从长计议,由内政着手,试图恢复南中的治理。

另外,他又派遣长于外交的益州从事常房为巡行,暗中探查南中诸郡的情势。

常房到达群牂牁时,透过各部落酋长的关系,得知牂牁太守朱褒有意响应雍闿之叛乱行动,不禁大惊,未向诸葛亮禀报,便下令逮捕郡中的主簿,严加拷问,判断属实后,竟公开杀害了该主簿,并正式宣布朱褒谋反。

朱褒闻讯大怒,立刻率兵攻杀常房,但恐诸葛亮处分其在成都的家族,反而控告常房谋反。

诸葛亮接获报告后,深悔派出缺乏处理敏感事件能力、却又急于表现的常房,因欠缺处理事情应有的审慎态度,逼使朱褒等原骑墙派公开造反,更可能使南方陷于大乱。

为了平抚牂牁郡官员的不平衡心理,诸葛亮下令处死常房家人,并将其四个兄弟发配越隽。但朱褒后来仍宣布全郡倒向雍闿阵营,公开抗拒蜀汉朝廷,诸葛亮的“牺牲计”显然未收到功效。

这个事件仅载于《魏氏春秋》中,因此裴松之在引其注时,深感怀疑。他认为依诸葛亮之审慎个性,应不致随便处人以死刑,“安有妄杀不辜以悦奸慝?斯殆妄矣!”

常房的态度其实相当不对,因此受到处罚也是有可能的,只是这个重要的事件,《蜀志》应有记载才对,为何完全不见,反记于和“南中事件”关系不大的《魏氏春秋》中,的确令人怀疑其“真实性”。或许诸葛亮处罚常房之遗族,只是政治上的“耍假”也说不定。不过无论如何,这个策略显然并不成功。

从日后南征的军事行动看来,牂牁的叛乱多少是被逼出来的,牂牁军民对此显然没有其他郡坚定。因此诸葛亮的南征军事攻击中,牂牁的抵抗力最小,几乎是马忠军一到,牂牁各大小部落便向蜀汉军队反正了。

但牂牁加入反叛阵营,的确使诸葛亮早期的安抚工作遭到完全的失败。

“抚而不讨”的策略,也随着南中的全面叛变,到了需要重新彻底考虑修正的时候。

刚开始,诸葛亮仍派都护李严,代表朝廷和雍闿进行协调和沟通工作。李严写了六封信对雍闿晓以利害。虽然策略上似乎仍缺乏突破性想法,但李严为仅次于诸葛亮的大员,由此可看出诸葛亮对争取雍闿回心转意工作之重视。

雍闿可一点也不领情,他回了一封信表示:“盖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

既然汉王朝已亡,大家都可以称帝封王,那么独立便没有什么罪恶了。可见雍闿倒不是想投靠东吴,他真正的目的,是自己据地称王。

不过在表面上,雍闿仍以孙权所委任的永昌太守自居,甚至有心攻占永昌。当朱褒杀害常房,引导牂牁郡响应后,雍闿仍立刻联络在越隽叛乱称王的高定,共同由东方和北方,夹击永昌郡。

永昌功曹吕凯和府丞王伉,据险坚守,誓死不投降。雍闿和高定只好发动大军,将永昌郡团团围住。永昌位于益州郡之西,经过刻意封锁,其和蜀汉朝廷的联系完全断绝。

但吕凯和王伉仍有足够力量动员所有的吏民,闭境抗拒叛军。这回轮到雍闿发动文件攻势,一连好几次檄文,希望吕凯能加入叛军。吕凯自然不示弱,反而在回答的檄文中,一再据理而辩,力劝雍闿重新归顺蜀汉,相信仍可出任永昌太守。

吕凯更进一步替诸葛亮讲话:“当朝的诸葛丞相,英才挺出,虽刚开始执政,已可看出其功力。受先帝之托辅佐遗孤,努力复兴国力,对任何人均无私心,为公事忘却休暇,这样认真的宰相,有关国事,没有什么不可商究的。因此将军若能改变意图,重新修正自己的立场,必能建立古人安邦立国之功,我这块小小的郡县,又有什么值得争取的。”

雍闿等虽声势浩大,却无法一口气吞灭南中,吕凯及王伉奋力抵挡,应居首功。日后诸葛亮便亲自赞赏吕凯等临危不惧、执忠绝域、高风亮节,颇有国士之风。

此后,雍闿的力量日益削弱,《三国志》上记载,益州夷人不再跟从雍闿。雍闿眼见部众散去,便派亲信到益州郡联系附近大头目孟获,希望再度吸取更多少数民族参与。

孟获雄才大略,颇得民心。他建议雍闿公然向夷叟人表示:“蜀汉朝廷向大家索取全身都是黑毛的黑狗三百头、螨脑(玛脑)三斗、斫木三丈长三千根,你们办得到吗?”

这些都是不可理喻的刁难,一向明理的诸葛亮绝不可能有此要求。全身都是黑色毛的黑狗可谓少之又少,而斫木最高不过二丈,哪来三千根三丈高的,对夷叟人而言,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由于南中地区人民,一向被朝廷官员横征暴敛怕了,自然相信“朝廷”又来找他们麻烦,孟获等的煽动完全成功,史料谓:“夷以为然,皆从闿。”叛军声势再度恢复,席卷了整个南中地区,只有永昌郡成为战火中的孤岛。

刘备去世后,经过两年的“闭关息民”,蜀汉的国力已渐恢复。本来应全力筹备北征计划,以完成“隆中策”的兴汉大业,但诸葛亮心中非常清楚,南中的叛乱不平,会牵制蜀汉军力的部署,尤其是军资的供应更会成为致命的问题。因此决定在进行北伐之先,攘外必先安内,南中的危机需要全力应付,五月渡泸南征的艰难战役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