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庸》64个人生智慧
21877500000054

第54章 智慧54通行四海,礼孚众望

做人要占尽一个礼字,做一个彬彬有礼的人。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是说,不知道命运,就不能够做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够立身;不善于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

孔子的全部学说归根结底落到了命、礼、言这三个支点上,这是对人们具有指导和约束意义的立身处世的学说。而其中的礼又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个人缺少了相应的礼,就像孔子所说,必然难以立身。

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他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有时候,一个才能平庸的人,如果深谙礼仪的妙用,具备人格魅力,也能够吸引一些杰出人才,为他所用,促使事业成功。

汉朝刘邦文不如萧何,武不及韩信,却能将萧何、韩信笼络于自己的手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真正做到了礼贤下士,把对萧何、韩信的推崇和尊重发挥到了极致,使两人极尽才能地效命于他。

三国时的刘备是一位缺点很多甚至才能平庸的人。然而,他却是一位深孚众望的君主,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很得人心。他是一位礼仪专家,也是一位社交高手,非常有个性的关羽、张飞都被刘备所吸引,连诸葛亮这样的旷世英才也对他心悦诚服,帮助他创下了三足鼎立的伟大事业。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共事,都必须持之以礼、持之以诚、持之以和、持之以爱。不管对师长、对朋友、对同事,处处不忘以礼待人,就会成为一个受到人们欢迎的人。否则,如果总是昂着头,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对别人说句话也是爱理不理或者根本就不置可否,就会被人认为缺乏礼数,没有教养。一旦背上这样的名声,恐怕真的就难以立足了。

晋朝时有个叫周鲂的人,他的儿子叫周处,体力过人,却不注意自己的品行,在乡里整日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更不用说以礼待人了,人们见之如同瘟神一样,犹恐避之不及。时间久了,周处觉得很奇怪,也越来越感到孤独和无助,非常苦恼。于是,周处就去问年长的人:“现在四季调顺,收成富足,可是人们为什么不高兴呢?”长者叹息到:“乡亲们高兴不起来,是因为有三个祸害没有除掉啊。”周处问:“三个祸害是什么呢?”长者回答:“南山的白额虎,义兴的长蛟龙,再加上你就是三害了。”周处感到很惭愧,说:“如果祸害仅此而已,我将除掉它们。”

从此,周处使出浑身解数射杀了老虎,捆住了蛟龙。他自己也收敛言行,以礼待人,还专门学习礼数知识,最终成了一名有用的人才。

礼是与人相处中最基本的待人方法。一个人的品性如何,往往能从他对人的态度和处世的方法中表现出来。心怀礼数的人,总是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因为他待人以礼时,就已经为自己的将来结下了善缘,给自己留下了活路。这样的事例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屡见不鲜。

著名学者台静农先生是一个重“身教”的人,他是以人格魅力教化学生的。他温良恭俭让,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在家事母之孝,在校理事之忠,处世待人之诚,有口皆碑。他执掌台湾大学中文系20年,办公室大门永远敞开,任何人进去不必喊“报告”。他的朋友说:“中文系是一个大平等,是一个大庄严;是一个庄严的平等,是一个平等的庄严;更是一个和谐的秩序,是一个秩序的和谐。”他对学生像待儿女一样,亲切、谦和又耐心。有一次,一位学生向他诉说,想看五百卷的《太平广记》中某一册。台静农说:“下次我带一套借给你看。”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以为老师在说笑话。下次上课时,同学们却见台老师捧来了一函十册《太平广记》。

《水浒传》里的宋江被人送外号“及时雨”,这位文不如吴用、武不及林冲的小衙司,一朝上梁山,就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他处处以礼待人,时时厚待那些江湖侠客,所以受到了梁山好汉的一致拥戴。

陶觉说:“凡是待人接物,必须是自己做主,千万不可因人起见。如果他人薄待我,我也薄待他;他人怠慢我,我也怠慢他;甚至他人毁谤我,我也毁谤他,这就是与他一般见识了。最好是他薄我就厚,他傲慢我就恭敬,他毁谤我就称誉,才能扭转人,而不被人扭转。”这一段话也是在告诫我们,在待人时,绝对不能他不仁,我就不义,而应以中庸的心态处之。遇到欺诈的人,以诚心感动他;遇到残暴的人,用和气熏陶他;遇到贪得无厌的人,把廉耻送给他;遇到心怀不正的人,以仁义气节激励他。总之,对人施以善心,待以礼仪,就会去除各种怨恨,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曾经有一名商人在一条漆黑的路上小心翼翼地走着,心里懊悔自己出门时不带上照明的工具。忽然前面出现了一点光亮并渐渐地靠近。灯光照亮了附近的路,商人走起路来也顺畅了一些。待到他走近灯光时,才发现那个提着灯笼走路的人竟然是一位盲人。商人十分奇怪地问那位盲人说:“你本人双目失明,灯笼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你为什么要打灯笼呢?不怕浪费灯油吗?”盲人听了他的问话后,慢条斯理地回答道:“我打灯笼并不是为给别人照路,而是因为在黑暗中行走,别人往往看不见我,我便很容易被人撞倒。而我提着灯笼走路,灯光虽不能帮我看清前面的路,却能让别人看见我。这样,我就不会被别人撞倒了。”

礼遇别人就是礼遇自己。盲人虽然看不见路,但他的灯笼却给别人带来了光亮,使别人能够远远地看见他,使自己免受伤害。正如印度谚语所说:“帮助你的兄弟划船过河吧!瞧,你自己不也过河了吗!”

可悲的是,今天我们的人际关系中,礼遇正在被人们所淡漠,礼仪出现了事实上的缺失。对父母、师长缺之以礼,对同事、朋友施之以怨的现象虽不是比比皆是,但也是时有耳闻。诸如公交车上的抢座争座,公共场所中的吵闹喧哗等,时有发生,以礼待人已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

朱熹说,中庸处世待人,能在有过中寻出无过,在不可宽恕中寻出可宽恕,在不可原谅中寻出原谅。恪守自己的忠诚,容纳他人的意见,小错予以包涵,使对方受感化而无怨恨,使犯错误的人改过从善。

礼的内容包罗万象。待人温和是礼,容人过错是礼,劝人改过是礼,助人为乐是礼,乃至一切给予他人的方便都可称之为礼。礼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处世原则。小到握手、鞠躬、微笑,大到出手相助、施人以恩,都是礼的重要内容。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讲礼的人受欢迎,不讲礼的人永远不会讨人喜欢。中庸处世就必须做一个彬彬有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