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庸》64个人生智慧
21877500000030

第30章 智慧30循序渐进,顺应潮流

“中庸”告诉我们,要遵循“大道”生活办事。“大道”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这正是孔子劝诫自己弟子需要注意的地方。

孔子的学生子夏担任了莒父县的县长。当时莒父县由于长期管理不善,正处于百废待举的时候,子夏上任后急于大刀阔斧、有所作为。于是,他向孔子请教应该怎样处理政务。孔子并没有告诉他具体怎样做,而是提醒他说:“不要想着快速,不要只看见眼前微小的利益。想着快速,反而不能达到;只看见微小的利益,就办不成大事。”意思是告诫子夏,不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要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要想工作有成效,就必须分出轻重缓急,看清眼前小利与长远大利之间的关系。无独有偶,佛教经典《百喻经》中有一个故事叫作“三重楼喻”,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人,富有却愚昧无知,他看到别人家有一座三层的高楼,宽敞高大,十分羡慕,于是找来工匠打算也为自己建造一座这样的高楼。工匠来了之后开始打造地基,这个人看见了心里十分疑惑,问工匠:“你这是准备干什么?”工匠回答道:“准备建造三层楼啊。”这个人又说:“我不想要下面的两层,你先给我建第三层吧。”当时的人听说了以后纷纷嘲笑他,哪有不建下面一层就能造出第二层、第三层的道理?

佛教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譬喻要想修得正果,就不可懒惰懈怠,要先证得前三果,才可证得第四果。

由此可见,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只有先积累才会取得成功。为了说明这一道理,《中庸》一书中引用了《诗经·小雅·常棣》的句子:“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这也顺应了孝道,因此孔子说:“父母其顺矣乎。”家庭和睦,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心灵的安宁和欢悦,心里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全神贯注干事业。如果没有做到先修身、齐家,那么,自身缺乏修养,不具备干事业的能力,或者即使有能力却常常“后院起火”,也同样干不好事业。可见,君子的大道,也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孝道之中。这与中庸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的说法是一致的。

如今,急功近利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现代人的通病。然而,如果不重视基础只放眼于长远目标,即使这个目标唾手可得,也只是虚幻而已。从心理学上说,急功近利是由“即时强化”导致的。所谓“即时强化”,是说当人们在看到了结果的情况下,就会强化自己的行为,以结果为导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引。就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不管孩子平时是不是努力学习,只看考试的结果。考得好,就大加奖励;考得不好,就会批评惩罚。结果孩子急功近利,尽管考分上去了,综合素质却没有任何改观,毕业后即使一时找到了好的工作,也会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结局流于平平。再比如说:有些企业在经济发展时,也有急功近利的行为,其结果就是效益搞上去了,却牺牲了生态环境,浪费了资源,忽视了可持续发展。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事业理想的实现,是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循序渐进、推己及人的过程完成的,也就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常说“先做人,后做事”,就是说一个人干事业要从自身的修养抓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修养好自身,才能成就更大的事业。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协调好;家庭协调好了,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才能使天下太平。做到了修身、齐家,然后再去考虑治国、平天下的事业,这才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做法。这也体现出了“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的真意。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企业行为,甚至是政府行为,都应该参考中庸之道,切不可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事业做大做强,突破发展,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与时代的节奏同步。也就是说,在时势变化中,你必须跟上时代的“节拍”,应当学会随机应变,寻找出路,不然你就会处于被动地位。每一个人都必须顺应时势,善于变通,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这是我们适应现实的一种方法,这也正是“中庸”所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