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末代蒙古王
21864100000126

第126章 四封书信

八股取士,秋围恩科,是朝廷抡才大典(注意,这个不是错别字)。也是极重要的事情,正如张福临所说,从开皇杨坚至现在,已经是千年的历史了,不管是朝廷更迭还是明君昏君,都是没有放松这件事的。

持续了千年的科举,怎么能说取消就取消呢?

虽然在内心上来讲,曲线科举考试,绝对是王爷心里期盼的事情,可是就这样下定论,也是决然不可信的。

贡王爷皱起了眉头,道:“杨先生,这个推论,似乎有些武断了吧。”

杨锐笑着望着贡王爷,道:“一点都不武断,你也不想想,所托之人是谁。”

贡王爷才低头去看手里的信件,翻阅了一遍,看见了给袁世凯的一封信,便拿在了手里,晃动着,道:“是此人吗?”

杨锐点了点头,道:“正是此人,这件事要想达成,还是要靠张之洞的灵活,善耆的威望,最最重要的,才是袁世凯的人脉!”

“袁世凯?”贡桑诺尔布不解的问道:“此人我也是略有耳闻,辛丑年以后,朝廷推行新政,袁世凯积极响应,督练新军,同时还是邮政大臣和督办铁路大臣,修建京张铁路,却不见他有政令上的建树啊。”

杨锐摇了摇头,道:“你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袁世凯交出了几镇新军之后,当了直隶总督和军机大臣,手里没有这么多的军权,便一心开办新式教育,手里也是有很多的新式学子,也是苦于没有出身,这不正和王爷不谋而合吗?”

王爷拍了一下大腿,道:“正是这般的,有了此人在,事情的确是简单的多了。”

辞别了杨锐,贡王爷便回到了自己的书房之中,关上门,铺上了精细的纸,小心翼翼的誊录手里的这几封信,写的极其认真,甚至连福晋善坤走了进来都没有察觉。

福晋只是默默的走到了王爷的身后,忽闪忽闪的眨着眼,一直看着王爷誊录,直到王爷写到了:“如今天下变革,百废待兴,此诚危难存亡之秋也,”善坤才忍不住打断道:“我觉得这句话,放在此处并不是很妥当。前出师表的这句话,并非是什么人都能说得,若非是丞相太宰上书万岁,这句话是万万写不得的。”

王爷这才停下了笔,抬头看去,正好看见了善坤红润的脸,忙将羊毫搁在笔山上,站起来搀扶善坤坐下,埋怨道:“这大热天的,你怎么一出来了?不是叫你老老实实的在寝殿之中坐养么?日头又这么毒,当心伤了胎气。”

善坤像是吃了蜜糖一般,故作叹气道:“唉,总是在寝殿,我怕我要发霉了,再说这都是入秋了,哪里来的暑气?王爷也是忒小心了。”

王爷安顿好了善坤坐下,又将书房的窗子都关上了,才转过身子,道:“你说这句话不妥当么?为何?”

善坤却是抿嘴道:“这稿子,是杨先生写的罢,而且我没有猜错的话,是写给朝廷或者是张之洞大人的,是么?”

“夫人当真是聪明至极,只是这句话放在这里,为何不妥当了呢?”王爷问道。

“出师表乃是武侯诸葛先生所做,诸葛孔明乃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天下名臣,世上再无一人敢与之齐名,就更不用说冒用他的文章了。再者,若是这样便呈上去,看这封信的人岂不是刘阿斗了?”

贡王爷仔细的咋摸着这两句话的意思,半晌,才咂摸出来其中的味道,便挑起了大指,道:“看来福晋还是个绍兴师爷的材料呢。”

善坤只是笑了笑,道:“我父亲原来是一品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家里也曾经养过一两个绍兴师爷,一个是文案师爷,一个是钱粮师爷。这钱粮师爷也就罢了,只是这文案师爷总是有出其不意的本领,他帮忙润色的折子,没有一个不批准的。”

贡王爷哈哈大笑,道:“没想到,无心插柳,我的福晋竟也学成了!”

好在现在天气已不似盛夏般炎热了,漠北的冷风沿着广袤的蒙古草原朝着东南袭来,被小兴安岭横腰拦住,转而南下,在阴山山脉和小兴安岭对接出来的喇叭口涌下来,和暖气调和,便是几日晴天,几日透雨,凉爽的很。

福晋也不是很累,便坐在了一旁的春凳上,和王爷一道,将四封书信润色完毕,交给了常随送了出去。

此时,已经是日暮时分了,王爷搀扶着福晋来到了膳厅,晚膳是一色南派糕点,枣泥山药桂花等馅料填在其中,显得晶莹剔透,就这草原上略带咸味的奶茶一起吃了,却是回味无穷。

善坤胃口不错,将一块苏式小方糕放在嘴里咀嚼着,问道:“王爷,你去过苏州吗?”

贡王爷摇了摇头,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我只是在诗句中了解一二,但是真正是什么样的小桥流水,我也是不得而知。”

善坤笑道:“那王爷是否想去看一看?”

“因何不想?我不但要到苏州,还要到赤壁,要到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走遍中华大地,”说着,又深深的叹了一口气,道:“不过这一切都要到天下大同以后。”

善坤嘟起了小嘴,道:“我还道和王爷闲聊几句,没想到,说来说去还是你的天下大事,真真是无趣了。”

“真的?”王爷想了想道:“还果真是这般呢。”

两个人便相视而笑。

宋子明和通达和尚在喀喇沁旗出来之后,便成了居无定所之人了,

两个人顺着奉天的古道,一路朝着北边去了,宋子明还是没有什么章程,倒是通达和尚,比较有见地,对宋子明道:“我们还是去北边,满清发迹之地,乃是龙脉的宝眼,说不定会有什么人杰呢。”

可是宋子明却很不同意,道:“大师这回可是说错了,去什么地方,都不能去北边,正如大师所说,北方有龙脉,大清发迹之地,但是这么几百年过去了,原来宝眼上的好气数已然是散尽了,我们还是奔南,去北京,那里藏龙卧虎的,定然有诸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