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子》64个人生智慧
21861800000029

第29章 智慧29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原文】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解析】

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吗?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所以可贵就在于“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这就是说,善人化于道,则求善得善,有罪者化于道,则免恶入善。“道”并不仅仅是为善良之人所领悟,不善人并不被道所抛弃,只要他们一心向道,深切体会“道”的精髓要义,即使有罪过也是可以免除的。老子在这里给人们包括有罪之人提供了新的出路,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种想法与孔子所言“君子过而能改”的说法是有相近意义的。君子不怕犯错误,只要能认真改正,就不算错误,而且,这只是君子才可以做到的。老子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为有错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弃犯罪之人,肯定会给他改错的机会;而犯罪者本人也必须学道、悟道,领会道的真谛,主客观这两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

佛法亦云:“从上皆称改过为贤,不以无过为美,故人之行事多有过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惟智者能改过迁善,而愚者多蔽过饰非。迁善则其德日新,是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着,斯谓小人。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及其改焉,人皆仰之。”

在“晋灵公不君”的故事中,士会劝晋灵公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所谓瑕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好像被黑影遮住了一样,但最终掩不了自身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度。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地位的君子,也就是领导人来说,就像太阳、月亮一样,居于高处,并且大家都看惯了他光辉的形象,不像一般人,亮不亮没关系,反正也没人注意。居于高位的领导人一旦犯错误,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稍有一点点黑,就被人们觉察到了,所以尤其需要谨慎,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当然,你一旦改正错误,那也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因为大家都仰望着你嘛。

知过必须能自省。孔子主张“一日三省吾身”,无疑是知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然而世人多自以为是,鲜作自我反省。尤其是青年人,往往自信好胜,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正确,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从而导致分不清是非,看不到过失。

知过还应“闻过则喜”“从谏如流”。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对自身的检视也不例外,应多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然而,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若听不进逆耳话,则于知过无补。

唐朝御史大夫杜淹,有一次在朝廷上提出一项建议后,受到右仆射封德的批评,杜淹啥话也没说。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如何不争论。他冷静地回答:“天下之务,当尽至当,善则从之。”杜淹这种“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借鉴。

知过能改,关键是改。有些人好面子,即使自知过失,也不愿让人知道。一旦被人指出,受到批评,就认为伤了自尊心,失了面子。有的恼羞成怒,强词夺理,拍案而起。个别人还鲁莽行事,铸成大错。

其实,对于面子问题,要有正确认识。有时候,你愈要面子,就愈要丢脸。只有你不怕丢脸,撕破了面子,诚心诚意改正错误,也许还保住了面子。知错能改,这话是很有教益的,能改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有些人积习已久,不肯下决心去改,或改之又犯;有些人小过能改,大过却不能改;有些人易改的改,不易改的不改。这都不能算改。

晋朝周处年轻时,是个有名的“浪子”。《世说新语》上说他“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当时的人把他和“南山虎”“长桥蛟”并称为“三害”。当他自己知道自己也是一害时,对自己的胡作非为追悔莫及,很想改过自新,但又不免有些悲观,认为自己“年已蹉跎,恐将无及”。

有个叫陆云的人,听说周处有悔改的愿望,便对他说:“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患名之不彰!”周处“遂励志好学,痛改前非”,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屡建奇功的名将,功在国家,名垂史册。从周处的故事中,我们不是可以得到一些启迪吗?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弃,当使其可从。”恶行是与德行的对立,是对社会或他人利益的损害,是对合乎德性的社会秩序的破坏,是对道德自由的践踏。因此,一个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根本任务,就是彰善瘅恶、扬善祛恶,惩治和防治丑恶现象便成为必要。

但道德价值的结构,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有善与恶的区别,如恶的不同层次就有极端自私、理性自私及羞涩自私的区分,有极恶、甚恶及偏恶的区别。因此,惩治恶行必须区别对待,方法得当。恶人恶事,总是事出有因,或为是非不明,或为本性蒙蔽。况且人皆有善性,恶人亦当如此。

惩治恶人也要适度,不可太过严厉,当以促其改过弃恶为目的。既要对不该发生的恶行加以制裁、禁止,对作恶者施加压力,迫使其中止恶行;又要让其弃恶从善,改过自新。若让一恶人自觉其非而改之,即是成就一善人。若一味严苛厉责,则会增其逆反心理,偏执心志,从而酿成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