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沃伦·巴菲特的脑子赚钱
2184700000006

第6章 沃伦·巴菲特投资智慧三 (1)

投资必须理性:把握正确的市场规律

投资市场最可怕的,是失去理性

【标签】 理性 评估 泡沫 危险 出路

企业的价值与获利能力有多种评估方式,虽然不会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但可以概略知道股价相对于企业价值属于偏贵或便宜。只不过用理性评估得到的结论,在短期内未必能获得市场的认同,当价格已经被高估,但市场仍旧弥漫着对于未来的乐观气氛,就有可能将股价推升至不可思议的高点,同样也可能因为过度悲观而跌到离谱的过低价格。市场价格调整或趋势成形初期,多半是由理性评估的投资人发现价格合理具有投资价值而进场所造成的,但到了趋势的末期,市场投机心态浓厚,不再以企业价值与实际获利为出发点,而是以对未来的期待与梦想来看待股价。

有些时候市场的情绪与气氛对于价格波动的影响,更胜于理性的价值评估。当市场处于被情绪与气氛影响的阶段,如果站在与市场情绪相同的方向,或许可以在投资的心理与账面利益上得到相当的满足,金融泡沫时期是多数投资人都极度兴奋的时期,任何一个未必能够成真的梦想或计划,都可能使市场群起追逐而推升股价。这时,理性冷静而不随市场起舞反而显得格格不入而像个不懂投资的旁观者。理性评估者说市场在做梦大家都疯了,但市场会响应说理性者才是蒙着眼而不认清现实。

十字路口一些车停着等红灯,如果有一辆车先冲出去,通常有些车会盲目地跟着冲出去,这是难以避免的群众本性,群众集体暴力可能造成理性秩序的暂时破坏。当市场出现非理性繁荣的泡沫时期,就像群众的集体暴力暂时破坏了投资的理性,虽然当下可能安全地闯过了红灯,但那依旧属于高风险的危险行为,想要长期安全稳健就必须遵守信号灯指挥理性行事,任何一次的从众危险行为都可能发生意外。

理性的投资者如果暂时抛开自己的理性,跟随着市场情绪去做梦,或许暂时可以获得账面报酬与心理满足,并且享受与市场大众一起做梦的乐趣。只是一旦抛弃了理性就难以再独自理性地离开群众,最后很容易与群众共同承担泡沫破裂的后果。

市场最可怕、最危险的,并不在于经济前景灰暗的市场恐慌时期,最可怕、最危险的是群众过度乐观兴奋,市场不再理性评估企业价值的时候,少了理性的约束最终总是失控而难以收拾残局。

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是因为懂得理性思维,运用智慧而不是以原始蛮力与野生动物拼搏,遇到猛兽的攻击是躲避逃离而非正面遭遇。就像闽南语说的:“强怕狠,狠怕没天良。”遇到声势浩大而兴奋异常的做梦群众,或是遇上不要命的亡命之徒,最好暂时避而远之。理性、冷静的态度是投资过程中长期安全的唯一出路。

安全第一,赚钱第二

--巴菲特的不亏损投资,永远做价格合理的生意

【标签】 巴菲特 永不亏钱 安全边际 内在价值 市场价值

巴菲特曾说: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永不亏钱,第二条准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巴菲特和格雷厄姆都认为,实现“永不亏损”的关键是“安全边际”。

那么,什么是安全边际?我们来看格雷厄姆是怎么解释的:“尽管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涨落不定,但大多数公司还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价值的。训练有素且勤勉的投资者能够精确合理地衡量这一相对稳定的内在价值。股票的内在价值与当前交易价格通常是不相等的。基于安全边际的价值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通过公司的内在价值的估算,比较其内在价值与公司股票价格之间的差价,当两者之间的差价(即安全边际)达到某一程度时就可选择该公司股票进行投资。”简单来说就是“股票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差价,决定了它的安全边际有多大”。

所以决定一家公司安全边际的两个要素是: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

如果一家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超过市场价值,那么很显然这只股票就是存在安全边际的,可以放心大胆地买入;反之就是安全边际为负,应当卖出。

首先要说明的是,巴菲特的“不亏损投资”并不是“不套牢投资”。实际上,在巴菲特漫长的投资生涯中,很多的股票都是买入即被套,但是巴菲特坚持自己的原则:只有当自己所看中的股票出现充分的“安全边际”时才会买入。这保证了巴菲特即使一时被套,但从长远来看必然能够大赚特赚。

以下我们来看巴菲特投资的“安全边际有多大”。

2003年4月,正值中国股市低迷徘徊之际,巴菲特以每股1.6~1.7港元的价格大举买入中石油H股(000857)23.4亿股。4年之后,巴菲特接连7次,以每股13.47港元的均价抛空所持有的中石油股票,净赚277亿港元。4年时间,不包括每年的分红派息,巴菲特仅在中石油的账面盈利就超过7倍,堪称股神的又一经典投资案例。

巴菲特为什么要买中石油,很简单,因为它巨大的安全边际。巴菲特自己透露,在下决心买入中石油前他曾仔细阅读了它的年报,并且和老搭档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一起进行了估算,得出的结论是中石油的内在价值应当在1000亿美元左右。而在当时,中石油的市值只有37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买入中石油,是一笔三七折的交易。

中石油的价值如此被低估,安全边际如此之高,但奇怪的是别人就是看不到。当巴菲特建仓中石油的消息被公开后,很多分析师第一时间站出来发表了反对看法,他们觉得巴菲特真是老糊涂了,买中石油那是犯傻了。更有甚者,比如著名的邓普顿资产管理公司,在消息公布后,立马减持了5000万股中石油股份。

巴菲特真的是老糊涂了?

当然不是。

这个从5岁就开始做生意的“老财迷”,怎么可能做亏本的生意!

巴菲特买入中石油之前,其实早就给自己留好了退路。数据显示,中石油2002年派息2亿多港元,分摊下来每股将近0.1港元,对比巴菲特1.68港元的买入均价,股息率高达6%,远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存款利率。也就是说,就算买入中石油的股票没有涨,巴菲特每年能够拿到的分红也要远高于把钱存在银行。

低股价、高分红,巴菲特找到了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中石油,三七折的交易,让他出手时就已经立在不败之地。当然,这笔交易最后的结果也没有让他失望,他在中石油身上净赚277亿港元,堪称他投资生涯中最著名的胜仗之一,得意的老头事后还专门给中石油的董事会写了一封感谢信。

2008年9月,巴菲特宣布将购买高盛集团价值50亿美元的优先股,股息率为每年10%,同时在未来5年内还将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进行行权,把优选股转换成普通股。巴菲特出手投资高盛,和他之前对雷曼兄弟公司的见死不救形成鲜明对比,人们相信这是股神对后市所发出的积极信号。但是悲观者认为巴菲特这次是操之过急了,次债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股神”的一世英名,这次恐怕是要认栽了。

之后的走势似乎也印证了此类看法,就在巴菲特投资两个月后,高盛股价一路狂跌,最低时甚至跌破了发行价每股53美元。于是不少分析师又开始热心地“帮助”巴菲特来总结他的失败原因,那段时间报纸上都在说:“股神”也垂垂老矣了。

可是这一幕又是何其地相似?无论是巴菲特过往买入中石油、比亚迪,还是曾经的几次减仓,每次不都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说:“巴菲特这次又错了。”

可是巴菲特真的“又”错了吗?我们来算一下这笔投资的安全边际。

首先是保证每年10%的股息收益,这意味着即使巴菲特不行使转股权,只要长期持有,8年之后他就可以收回投资。而如果巴菲特决定在第五年进行换股,那么他可以在5年后稳获30亿美元的收益,也就是说到那时他的初期投资成本已经下降至20亿美元。

另一方面,高盛的股票价格在5年内会超过115美元吗?

未来谁也说不准,但就目前来看,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高盛股价已经重新站上150美元一线,如果在这个时候选择转股,巴菲特光账面上就可获利15亿美元。而高盛的态度也反映了在这笔投资中巴菲特有多赚,5年持有期还没有过半,就已经在2011年3月份迫不及待地宣布要回购这些股票。

另外,由于巴菲特购买的是优先股,所以即使在他持有期间高盛破产了,巴菲特也享有高于其他股东的资产清算权。同时,我们不要忘了巴菲特手中还握有巨额的资金,一旦高盛再次出现财务危机,他随时可以追加投资,帮助高盛起死回生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股权。

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笔让巴菲特稳赚不赔的交易。

戏弄“市场先生”,不做旅鼠

【标签】 “市场先生” 虚拟对手 旅鼠投资 独立思考 博弈

“市场先生”是由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一个虚拟角色,他并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无数个人的结合体。格雷厄姆是这么定义“市场先生”的:“在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交易对象是谁。我们可能在和一个人交易,也可能在和千千万万个人交易。但我们完全不用理会这一点,我们可以把所有和我们做交易的人集合到一起,汇聚成一个人--他就是‘市场先生’。换言之,每一家上市公司都只有两个交易人(股东),一个是投资者自己,还有一个就是‘市场先生’。”

“市场先生”有一个优点,他从不介意自己是否被冷落,只要是在开盘时间,只要价钱谈得拢,任何时段他都愿意和你做买卖。他每天、每时、每刻都会报出买价和卖价,但是是否交易,何时交易都是由你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