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十二年前
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上路了。
秋风带着宜人的凉爽,将田野的稻香味儿吹来。我沉默无语,父亲也低头走路不说话。这么走了半晌,父亲咳嗽了两声,开腔道:“学农业好,将来有饭吃!”我的眼前是无边无际的稻田,几只叫不出名的雀儿振翅飞翔,欢快如同孩童般。见我不说话,父亲又说:“农业稳当,靠得住!”我的手抖动一下,自行车晃悠了。眼前的黄土乡路被载重车辆碾出几道深深的辙痕,让我不敢分心大意。父亲安静地坐在后面,轻轻地叹息两声。
昨晚,我把高考录取通知扔在地上,发誓不上中专。
父亲出去转悠一圈,小学语文老师来了,反复劝慰:“别这山巴望那山高。村上能出一个吃商品粮的,已经是造化了。”母亲也念叨:“比在家干活强多了,你看夏种秋收多忙人。”我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怎么考的呢?强项水平没能发挥出来,反倒平时一般的功课却出乎意料地让人满意。“你可以选择复读,明年上大学没问题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都这么劝导。我在矛盾中过了一天又一天。通知书下发时,我的泪珠儿真是一串串往下流。其实,我是别无选择的。只得上路,却心如枯井,语言的泉水被蒸发了。
从戴圩到夏集,五华里的路程,我一言未发。走到三岔口,抬眼看见高中同学玉桂挑着行李在路边歇息。我急忙下车。玉桂的脸上满是羞愧难堪:“你开学了。”我俩愣神时,玉桂问道。我淡然道:“没办法!”玉桂挑起行李:“我还要去赶车,迟了就进不了城。”玉桂走了,单薄的背影有些晃悠。我知道玉桂的行李一头是被褥,一头是山芋干和大米。我一直注视着玉桂远去的身影,直到小路拐弯了,一簇簇浓密的灌木丛遮住视线,我才回过神。玉桂比我少考了几分,落榜了,只好再复读,百分之五的录取率,注定成功属于少数人父亲买了几根油条,一张油腻的报纸包着,散发着热气。“垫垫肚子,还有老远的路呢。”父亲递给我一根油条,一双青筋突暴的手,缀满了老年斑。我的心尖颤动一下。“不要送了,我自己走就行了。”我说。玉桂的突然出现,我一下子从幻想的云巅跌落下来。复习一年,父亲的手又该会怎么样的苍老?家里人又该多么提心吊胆?17岁的少年,仿佛明晓了事理。“再走走吧,骑自行车还是快些的。”父亲依旧坚持。我的心情开朗了许多,开始讲话了。我告诉父亲,自己高考前高烧,考试时竟然模模糊糊打起瞌睡。或许此生与大学无缘,一辈子注定要搞农业了。父亲重复着刚才的话:“学农业好,稳当!”我鼻子突然发酸。父亲年轻时做过官员,十年后,举家返乡做了农民。或许因为对官场存在某种恐惧,反复劝慰我的词语,竟只有这几句。
一路无语。到了小镇濠城。父亲交代一番,送我上了公共汽车,才推着自行车慢慢往回走。
二、二十六年前
回到村庄,站在老屋前,呼吸村野暮色中牛粪野草炊烟的混合味儿,心绪随淡淡雾霭,氤氲开来。一轮太阳燃烧在无尽的暮色中,留下壮丽的夕阳背景。
我的心情一阵莫名的激动。儿时熟稔的景致,如同油画早已刻印在记忆深处。或许还要继续背负前行,直到叶落归根,回到出发的地方。
母亲细碎的脚步声传来,“还不回家去,天有些凉了。”母亲的两只手不停地擦拭围裙,那是烟火熏的泪花,以及儿子回家的喜悦。我慢慢转身。父亲也回来了:“我说眼皮咋那么跳。跳,寻思一定有啥事,没承想……”我递给父亲一支香烟,父亲拿在手上,还想说什么。母亲催促道:“快去村头看看,可能弄两个小菜。”我赶紧阻止,父亲的背影已消失在错落有致的村舍。
我坐在锅灶前,扯着风箱,一边往灶里填柴草,一边听母亲唠叨,东家长西家短。灶膛里的芝麻秆大豆秸噼里啪啦燃烧,母亲在灶台锅里贴饼。父亲脚步重重地回来,手里拎个竹篮。我伸头一看,竟是活蹦乱跳的小鱼。“你从哪弄的?”母亲问。“巧了!村东头的几个人在河里逮鱼,早已分好了,就剩下这么点小鱼,我全留下了。”父亲脸上漾着笑意。母亲说,“看你粗心大意的,还知道儿子喜欢吃小鱼贴饼。”说着。母亲手脚麻利地忙开了。
新鲜的野生小鱼儿独有的香味,弥漫在烟熏火燎的厨房,也弥漫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是专门回来告诉父亲喜讯的,他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1947年工作,1958年被错误处理,其后做了28年农民。
“办了离休?”父亲喃喃道。“也算罢了,苦了那么些年。”母亲张罗着一桌饭菜,父亲拿出一瓶散装酒,爷俩喝了起来。
村上饭早,串门的来了。“乖乖,在县委工作,那是大官!”叔叔们惊叹的语气,羞得我脸膛泛红。我仔细解释秘书是办事员,不是官。乡亲们搞不明白,反正认为是官,或者以后会变成官。
三、十六年前
父亲的病情来愈来愈重,脑血栓后遗症的所有症状都表现出来。他躺在床上,不能言语,进食也越来越困难,勉强能吃些流质。我几乎动用了所有关系,寻找医生来诊断,却没有效果。父亲的痛苦我们无法知晓,只是从他偶尔的眼神里看到生的渴望。只有母亲能够读懂父亲的语言,母亲说,父亲不愿意火葬,想回家。
一个夏天的午后,我和哥哥陪父亲回到戴圩,一条乡间小路与浩大水塘交汇的三角地带。陌生的杂树,简陋的瓦房,荒芜的院落,这里曾经是我生活17年的老屋。因为没有人居住,而显得荒凉。乡亲们蜂拥而至,母亲爽朗地说笑,与乡亲们扯家常。父亲的眼睛亮起来,嘴角挂满了笑意。我不断地递香烟,心里感激叔叔、大爷、婶婶、嫂嫂、长兄、小弟们,父亲看到他们就像树枝看到树叶,鱼儿回归了河水。这是城市无法给予的最大慰藉,也是我无法赠予的心灵药品。
因为工作,我匆匆赶回县里,留下大哥在照看父亲。离开家乡时,颠簸的路上,我浏览了父亲的一生,发现关键词竟是乡村,乡村,还是乡村。新中国成立前工作时,父亲住在村里,在很远的乡里做事。十年后,父亲褪去所有光环,带着一家老小,回到村里。过去的十年全扔在外面,乡村平静地接纳了父亲,仿佛时间静止了,好像根本就不存在风光的十年。因为患病,也因为我在城里工作,父亲客居小城数年,心却留在那片长满杂树的老屋、一塘碧水的村居。我知道,这次的回家可能是父亲最后的记忆了,或许再次归来,就是叶落归根,如叶归于泥里。心里不免黯然神伤。
父亲回到城里精神好了许多,我们都很高兴。尤其值得高兴的是我的工作发生了变动,一纸调令我要到地级市政府部门工作。远行的消息,父亲知道了。可是,他却不能说话,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匆匆远去,对工作的热忱稍稍减弱了对父亲的。
那天,弟弟带哭腔的声音击垮了我。父亲走了!
早就有了思想准备,可是无情现实来到之时,我的头脑发懵,两腿发软。父亲安详地睡了,嘴角挂着平静地微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泪水的我,泪水潸然流下。一种彻骨之痛袭来,我空前地孤立无助。
四、九年前
诗是和泪水一道而来,锻造着滚烫的文字:
四十岁了
才算长大
父亲说
那还是四十年前
父亲兴冲冲地
从闹市
买回
五斤鲜鱼
我生命的乳汁
在母亲喜悦中
我
不再啼哭
父亲的期望
于是
和我一起
长大
家乡有条河
小时候
我常听涛声
张望
父亲的身影
馋嘴的时候
一尾红鲤
两条鲫鱼
构成人生的精彩
父亲的渔网
从没有让我失望
记得父亲的醉酒模样
一脸悲怆
一叠长叹
曾经的辉煌
从尘埃中走出
挂在
一串串久远的记忆
生产队长苦笑
怎么也想不出
驰骋疆场的风光
父亲腰弯了
常常步行进城转转
我总有忙不完的事
喝酒的空隙
父亲
捡起往事的碎片
我的目光却在
顽皮儿子身上
父亲默默端杯
微醉
执意走回故乡
我走在远行路上
惦记着病榻
父亲
被痛苦折磨几年
依然顽强
只是
神情多了茫然
刺痛人心扉
让我常常彻夜难眠
父亲走了
一个无风的夜晚
我走在斑驳的月光下
用父亲不太熟悉的文字
寄去儿子绵长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