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血色南朝
21808200000038

第38章 宋室六旬亦悲哀(20)

“刘诞大逆不道,当诛——”中书舍人戴明宝闻声,立即出班说道。“唉,虽然刘诞有罪,但朕仍旧念及手足之情,况且他也曾有功于国家阿,所以……朕欲让他觉悟,权且把他降为侯爵,免他死罪——”宋主又不动声色地接口说道,过了一会又道,“倘若众卿无事,便可退朝!”

于是,朝臣们陆续退去。

此时,义兴太守桓阆正要退朝,太监却走了过来,拉住他的衣襟。于是,桓阆随太监返回殿中。

“桓爱卿!朕封你为兖州刺史,并率羽林禁兵前往广陵,伺机偷袭刘诞如何?”宋主对桓阆说,接着回头指着戴明宝,对桓阆说,“朕任中书舍人戴先生为军师,与你一同前往!”

桓阆和戴明宝兴高采烈地退出宫殿去了。

次日午后,宋主刘骏正在后宫嬉闹,却听到太监和戴明宝急切跑来的脚步声。

“启奏陛下,桓阆刚到广陵,因出言不逊,就被刘诞察觉,而且立即被杀死,臣……臣侥幸得以逃脱!”戴明宝向宋主刘骏哭泣道。

“啊,竟会如此?”宋主惊叹道,“如今打草已经惊蛇,朕当发大军前往讨伐刘诞——”

“刘诞骁勇,别人皆非其对手,只有起用始兴公沈庆之了?”戴明宝轻声地奏道。

“传始兴公沈庆之星夜来见,任他为车骑大将军、南兖州刺史,令他即时率兵征讨反贼刘诞——”宋主刘骏向身边的太监大叫道。

那太监应声领旨去了。

为了迎接广陵大战,刘诞将城外居民赶入城内,一面号召远近各镇起兵反叛,一面向外投递征讨宋主刘骏的檄文,历数了刘骏昏庸不堪等罪行。刘骏看到揭露他宫阙丑闻的檄文后,恼羞成怒,咬牙切齿。

“立即在城中搜捕刘诞的全部亲友,不论其是否与刘诞有关,一概将他们满门抄斩,一个不剩——”刘骏向众臣狂叫道,”朕将与反贼刘诞誓不两立!"

随着宋主的一声令下,建康城内城外鸡飞狗跳,大批刘诞亲友被押赴刑场、横加斩杀。转眼间,京都四处,尸烦成山,血流成河,一千多具尸体堆在台城北侧。

宋主刘骏在朝中,声嘶力竭地叫喊了一阵后,仍旧不能解气,于是,他连忙出居宣武堂,打算号召外藩兵马也来参与剿杀刘诞之事,迎面却碰到赶来请旨的老将沈庆之。

“沈老将军,你为何还不速往广陵讨贼?”刘骏向沈庆之迎头大叫道,“你与豫州刺史宗悫、徐州刺史刘道隆在广陵会师,朕限期破贼——”

沈庆之惶然得令去了。台城内外仍在一片慌乱中。

“全城内外戒严”宋主刘骏又狂叫了起来。

豫州刺史宗悫是南阳人,他自幼胸怀大志,野心勃勃。而其叔宗炳却是个性情恬淡、不图名利之士。

“侄儿将来志向如何?”宗炳曾经这样问宗悫。

“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悫欣然地答道。

“唉……你的志向太高远。也许……你不仅谋求不到富贵,反会弄得家破人亡啊!”叔叔宗炳闻而叹息道。

“阿叔何必危言耸听!”宗悫漠然说道,“侄儿就是不愿虚度此生!”

后来,在宗悫兄长宗泌娶亲之夜,有盗贼行窃。当时只有十四岁的宗悫却一人打倒了十多个贼人,其他贼人闻风丧胆,逃奔而去。从此之后,宗悫的威名远扬。后来宗悫成了江夏王刘义恭的部将,与义恭南征北讨,立下了赫赫战功,并成为随郡太守。接着,宗悫又在雍州讨伐刘劭的战争中,创立了大功,得封左卫将军、洮阳侯。如今,宗悫虽已年过六旬,但是,承蒙宋主差遣,他仍然十分豪迈。

再说,刘诞站在城头上,看到宗悫到来,颇为畏惧。宗悫在城下绕城一‘周,向城上怒目而视。

“将士们不要惊慌,宗悫是来帮我的!”刘诞以谎言告慰城内的部属。

“我就是宗悫,我就是奉命前来镇压反贼刘诞的!”突然,宗悫在城下向城头上大叫道,“我只知讨逆,对你们决不宽恕!”

刘诞俯瞰了一会,摇头感叹,又见沈庆之也在挥军攻城,只好以好言相劝。

“沈公,你已是应该尽享天伦之乐的人了,何必还要来此受苦?”刘诞凄然地向沈庆之说道,“你还有多大力气,何必还要与我们对抗?”

“你不仅狂妄,而且愚蠢,朝廷认为对付你,不必用年少俊杰,只用老夫就行了!”沈庆之听罢,怒发冲冠地回话。

见城下兵势渐盛,刘诞越加畏惧,他忙交代中兵参军申灵赐固守城池,自己却下城整装,率着数百亲兵,托词出战而开门北逃去了。

刘诞等人走了十多里,见后方尘土飞扬,似乎追兵前来。

“殿下,我们莫非未经一战,就立马逃避?”部属们知道这是在逃跑,急忙问刘诞,“既然追兵已来,我们还不如回城,与之决一死战!”

“你们真能为我死战沙场?”刘诞骑在马上,回头含泪问众人。

“我们愿为殿下效力——”众部属齐声应道。

“无论如何,我都会追随殿下!”部将杨承伯拉着刘诞的坐骑,哭泣道,“请王爷尽快回城,否则就来不及了!”

刘诞听罢,调头往回走。但未走几步,就见追兵到达。为首的大将戴宝之手执长矛,直冲过来,那矛头差一点就刺进了刘诞的咽喉,幸亏杨承伯及时挥动大刀,一下挑开了戴宝之的矛头。同时,全体护卫一齐冲上,才为刘诞杀开了一条血路。杨承伯边战边撤,刘诞这才得以匆匆地回到城中。

“文武将佐,我们要筑坛歃血,誓死固守广陵——”进城后,刘诞聚众誓师。

“我们愿与城池共存亡——”众将义愤填膺地答道,“敢于抗拒昏淫皇帝刘骏——”

“全体将士听着!”刘诞立即向众将宣布道,“封申灵赐为骠骑府录事,参军王与子为中军长史,主簿刘琨之为中兵参军,世子刘景粹为中军将军,别驾范义为中军长史,府中文武将佐全得封赏!”

“末将乃是宗室刘遵考之子,我要拜谢殿下封赏之恩!”刘琨之含泪说道,“然而,末将不能就殿下所授之职,因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父还在京都,我欲行孝,恕我不敢奉殿下之命——”

“我们聚众誓师,你却要违抗我的命令?”刘诞闻罢大怒道,“违令者当斩!”

于是,刘诞当场斩杀了刘琨之。

城外,右卫将军垣护之、虎贲中郎将殷孝祖曾奉命防魏,现在也回到广陵,与沈庆之一同攻城,广陵城处重兵共压之中,危在旦夕。

刘诞派人给沈庆之送上美味,庆之却弃之不闻。

“我有苦衷,这乃是奏章一道,望沈老将军代为奏明皇帝!”刘诞又在城上捧出奏章,向城下的沈庆之乞求道。

“我奉命讨贼,不能替殿下传话!”沈庆之又说,“倘若殿下诚心悔过,那么就应当打开城门,去京请罪,我当护送!”

刘诞无言以对,竟派兵从四门突然袭击朝廷大军,但是,他自己却节节败退。沈庆之又在加紧催战,将士奋勇,刘诞屡次战败,穷蹙至极。于是,城中兵民纷纷外逃。

“事已至此,我劝殿下向朝廷投降,或者还能留下一线生机!”记室参军贺弼又向刘诞劝谏道。

“我至死不会向刘骏投降,请你不必再说!”刘诞对贺弼说道。

“贺将军,你曾多次劝谏,殿下总是不允,既然军情业已危急,贺将军不如自己出城求降,以保自身?”一位部将偷偷地对贺弼说。

“不可!”贺弼断然拒绝道,随即,他取出腰中的一包毒药,接着说,“叛君不忠,背主不义,我不能既不忠又不义!竟陵王既然不从我言,我只有以死明志了——”

贺弼说罢,立即仰起脖子吞下了那包毒药,自杀身亡了。

参军何康之等人见此,顿时惊慌,急忙陆续偷偷地出城投降去了。刘诞得知后,立即抄斩了他们在城内的全家。

眼见对刘诞劝降不成,宋主刘骏急火攻心,聚众在太极殿中廷议。

“为了尽早消灭刘诞叛贼,现在只得颁发了重奖令:先登城,一等功封竟陵县千户侯,二等功封建兴县三百户侯!”刘骏向文武大臣叫道。

“皇上英明!”戴明宝狂叫道,“此外,还要对前方将士提出限令!”

“如何限令?”刘骏问。

“攻城可设三步走:第一步克外城,第二步拿内城,第三步擒刘诞!陛下必须责令他们在限期内完成杀敌的任务!”戴明宝答道,“对不能完成战绩者,诛杀他们的全家——”

“就按戴爱卿所言颁旨——”宋主道,“此外,为了早日踏平广陵,现又令谭金、郑景玄率羽林军再助沈庆之!”宋主又迫不及待地叫道。

于是,诸将应命去了。宋主及其亲信等人,日夜焦虑不安地等候在大殿上。

“报——”前方有人报进殿来。

“广陵军情如何?”宋主急问报子。

“因江南连日大雨,不便进攻,广陵久攻至今未下!”戴明宝慌忙人殿奏道。

“这……如何是好?”宋主焦急万分地叫道,“不如……朕御驾亲征!”

“不……不不!陛下万乘之躯,切不可亲临险境!”太傅刘义恭劝阻道,“荡平叛匪,自有国中良将,陛下务必保重龙体——”

“哦哦……既然如此,就请传出御旨,再催沈庆之加紧进攻广陵——”宋主暴跳如雷道,“不踏平广陵,朕夜不能安寝!”

沈庆之等人接到御旨后,立刻催促大军各路齐进,从早至夜,时刻轮番,攻城不息。终于,广陵外城、内城均被陆续攻破,接着“三步”告成。沈庆之斩了刘诞、申灵赐等人的首级,逼得刘诞母亲、妻子全部自尽。接下来,沈庆之向朝廷报捷。

捷报传到京都,宋主在宣阳门升殿,举朝欢呼。宋主刘骏大宴群臣,朝臣们觥筹交错,弹冠相庆。接下来,宋主兴高采烈地召来王公贵戚和文武百官,到大殿汇集商议庆贺之事,百官颂扬之声不绝于耳,只有侍中蔡兴宗默然站在一旁。

“众人欢呼为朕祝贺,蔡爱卿何故一言不发?”宋主刘骏情不自禁地从宝座上站起来,走到蔡兴宗面前问道。

“陛下又痛失手足了,现在应当是万分伤心之际,臣怎能向陛下祝贺?”蔡兴宗正色地说道。

“此话何意,不识时务——”刘骏不悦地说,并快步走上丹墀,回头下令,“对广陵屠城——”

“陛下,不可!”沈庆之立刻出班劝谏道,“城中老幼无辜,微臣乞求陛下饶恕广陵百姓,陛下切不可杀之!”

“哦,那么就依老将军之言,不杀城中老幼!”宋主说,接着又咬牙对广陵城中的一切壮丁,均……杀无赦!并恩准宗悫前去对罪犯们施以挖肠、抠眼、剖腹、鞭笞等各种极刑!将城中妇女充作军赏,配给各路将士受用,让全军欢欣鼓舞!”

“何必还要施以如此酷刑?”沈庆之轻声地嘀咕道,“不久前……祖冲之所颁的历法叫‘大明历’、广陵寺院也叫‘大明寺’,它们虽然都是在我朝大明年间出现的,然而……其实大明年间无大明啊!”

“沈老将军请勿操心,处理叛匪之事,朕自有对策!”宋主怒道,“况且……你也不能再说什么‘无大明’之言了!”

沈庆之愕然地低下头,默默而退。

宋主对此非常不悦,他并不听沈庆之的劝告,还是决定对广陵兵民施加种种酷刑。

于是,随着宋主的一声令下,整个广陵城中便立即血肉横飞,尸骨成山,哭声震荡天地。三天后,宋主便在石头城南坡上,用三千广陵人的头颅堆起了一个小山,作为京城的一景,供人欣赏。刘诞幼子刘景粹由一黄门携逃出城,匿藏民间,几日后被搜查出来,立即也被刘骏斩成两段,尸挂树梢。另外,京城内外连坐伏诛者还有八千兵民。

沈庆之班师回朝后被封为司空、南兖州刺史,但是不久,沈庆之将司空职位让给了柳元景,自己决定进山归隐。

“老爷为何要激流勇退,执意归隐?”夫人问沈庆之。

“唉,老夫已老,当求安逸,然而在京不能安享荣华呵!”沈庆之叹息道。

“老爷有功于朝廷,怎会不能享受荣华富贵?”夫人又问。

“当年武陵王在西江起事讨伐刘劭时,老夫最早与颜竣发生了争执。”沈庆之无力地叹息说,“唉,现在,你就听我向你慢慢说一下这颜竣之事吧!”

“哦,颜竣有何不是,竟遭惨祸?”夫人再问。

沈庆之接着说:“颜竣曾辅佐皇上,被封丹阳尹后,在京过起了奢侈生活。而他的父亲颜延之却仍是一身布衣,不改本色。有一次,颜延之坐牛车郊游,遇到颜竣的仪仗队,只好让路在一旁,后来颜延之步人颜竣府中训诫其子,说他如此招摇,其富贵难以久远。但颜竣仍不思悔改,颜延之病故,颜竣只守孝一月,就赴任丹阳尹去了。”

“后来……”夫人问。

“后来,见宋主荒淫无度,颜竣居然也看不过去,沽名钓誉,前去劝谏,但未被宋主采纳,而且他还被外调为东扬州刺史,加上他的仇敌也乘机从中中伤陷害,结果,他竟被作为刘诞的同党,遭到满门抄斩的厄运。”沈庆之叹息道,“况且……我因不满皇上的残暴,也曾多次劝谏。倘若仍然留在京中,我的前途岂能比颜竣好些?我只有远离京都这是非之地,才能尽享天年啊!”

“按常理说,颜竣也的确是有大功于朝廷的人呀!”夫人说,“老爷当初未能赞扬颜竣,可是后来却对他大加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