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超级CEO成功哲学课:宗庆后
21789400000022

第22章 在最关键的时刻,更应该稳住阵脚(2)

娃哈哈和达能之间的合作从开始的时候就显得有一丝不和谐,可是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风波。后来,在合作的过程中,矛盾日益激化。在持股方面,开始的时候,宗庆后和娃哈哈在合资企业中占得先机,宗庆后还任合资企业的董事长。这一局面在百富勤投资公司破产之后被打破,百富勤将自己的股份尽数转给了达能,使达能有了51%的持股权,一举控制了娃哈哈合资企业的局面。可是宗庆后历来明断独行,怎么可以忍受自己多年辛劳创建的娃哈哈转眼不再属于自己呢?于是,双方的矛盾骤然激化。宗庆后身为娃哈哈的董事长,可是持股权却在外来企业手中;而达能也是心有不甘,由于宗庆后之前的管理实行民主集中,抓住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自己的巨额投资换来的持股权在企业中却无法顺利进行经营管理。矛盾双方各自谋划起了自己的算盘。

这时候的达能做出了一件很有“魄力”的事情,在2002年2月,达能以92%的持股权和乐百氏完成了合资事项,也就是达能拥有了乐百氏的绝对控股权。这样的结果使原本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对手此时成为了“一家人”。娃哈哈在整个合资企业中的地位并不乐观,因为达能在收购乐百氏的时候只给原乐百氏留下了8%的股份,这样,乐百氏在达能眼中会更加受重视,娃哈哈合资企业的处境会更加不明朗。达能的野心不止于此,尽管达能已经控制了娃哈哈和乐百氏的合资企业部分,这两家饮品龙头占据了中国一半的果奶市场和30%的纯净水市场,可是达能随后参股著名的光明乳业,后又出资1.8亿元收购中国老字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的股份。这不仅对娃哈哈在市场上的竞争有不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整个中国饮品行业的发展和未来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同门师兄弟”原本存在很强的竞争关系,而此时都在达能名下,形成了垄断。

宗庆后对达能的做法非常地不满,达能的野心昭然若揭,必须想办法维护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的企业。宗庆后很快想到了,既然要对抗达能,最好的对策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达能不是到处收购吗?那么自己也可以在范围之内多处发展。宗庆后一边和达能继续保持合作关系,一边发展自己手下的非合资企业,增强自己的控制力。为此,宗庆后特意请来高参,先到海外注册离岸公司,然后再以“外资企业”的身份到国内物色合作对象,成立新的完全摆脱达能控制的公司。这样对于宗庆后企业的发展有诸多便利之处,可以享受到“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虽然有点“擦边球”的嫌疑,可是这样的做法在国内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双方都在明争暗斗着,当达能将百富勤手中的股票转到自己名下时,娃哈哈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离岸公司。当达能对娃哈哈这一举动有所察觉并展开调查的时候,宗庆后的非合资企业已经有六十多家,俨然已成气候。

就这样,双方的斗争成为公开的秘密。达能不断地对国内的饮品企业进行收购,相继有了达能乐百氏、光明、梅林正广和等企业的大部分股份,娃哈哈则继续发展它的非合资企业,控制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

长期合作,与经销商共同分享

娃哈哈是饮品的生产商,是饮品产出的源头,与真正的消费者之间并不是直接接触的,中间要有经销商的参与,甚至有多级经销商,只有厂、商之间的关系得到更好的处理,才能够使自己的产品真正地在市场上占得一席地位。

娃哈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不少困难,也在困难中创新了很多的营销方式,正是这种创新使得娃哈哈在高手如林的饮品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饮品界的领头羊。因为娃哈哈是饮品的生产商,是饮品产出的源头,与真正的消费者之间并不是直接接触的,中间要有经销商的参与,甚至有多级经销商,只有厂、商之间的关系得到更好的处理,才能够使自己的产品真正地在市场上占得一席地位。

生产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微妙的,两者既是合作的伙伴,也是市场的“冤家”。生产商考虑的是市场份额,强调市场覆盖;而经销商的目的则是要最快、最大程度地实现利润最大化,对产品本身的来源不会有过多的考虑。以往的厂商关系中,生产商总会有经销商源的担心,因为两者的合作关系得不到保障,经销商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利润的评估来选取货源,如果一些生产商的产品短期内有相应的竞争品可以替代,那么生产商很有可能会失去有些经销商的支持,这样他们的产品流向市场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利益也得不到保障。特别是一些在一定区域占据很大市场份额的经销商,他们对生产商非常重要,如果这些经销商退出,不但会拖延产品流入市场的进度,还可能导致小的经销商对产品的引进有所顾忌,这给生产商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娃哈哈在很早的时候就建立起强大的销售网络,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建立了销售分支机构,有很畅通的经销商和销售商网络渠道。娃哈哈和经销商的关系大体经历了三种模式的合作阶段:最开始,娃哈哈是和国营的糖酒批发公司进行合作,通过国营企业的平台销售自己的产品。由于当时销售环境较为单一,所以厂商之间的关系还算稳定,只不过渠道相对较少,生产商的供给很容易饱和。到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活跃,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大量的个体批发商出现,刺激了商品生产的需求。这时候娃哈哈勇于开拓市场,和全国的很多大户经销商取得了合作,使得产品需求量大增。又过了几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就增加了厂商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大户制逐渐衰落,市场上的商场和小店逐渐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这给生产商带来不小的挑战。不少生产商在这次冲击中没有挺住而停止生产,就连当时的饮品大王健力宝也在这样的大潮下褪去了往日的辉煌。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是善于创新体制的团队,经过深思熟虑,一种新的营销体制“联销体模式”被提上日程。

销地生产,严格控制渠道

“销地产”环境下产生的子公司是娃哈哈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分公司建成时,总部就分派了总经理等各个部门的一把手,尽管后来管理层中当地人的比例有所增加,可是掌握决定权的还是最初由总部派出的人。

随着娃哈哈的需求量的日益扩大,饮料运输的费用也与日俱增,这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宗庆后想到了这一层面,要想产品能够做到最大最强,就要将市场拓展到全国各地。华夏大地的辽阔空间市场巨大,面对这样的巨大市场,谁能不动心呢?可是广阔的空间既是市场的保障,也对营销有限制。远距离运输,产品的成本就会增加得更多,成本的增加就意味着利润的减少。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宗庆后开始了他的“销地产”之路。“销地产”战略对于娃哈哈有着重大的意义,将娃哈哈的市场扩展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偏远的地区。娃哈哈的第一个分部——娃哈哈涪陵分公司的建立是开发西部市场的重要一步,也是“销地产”战略的一个缩影,娃哈哈涪陵分公司的成立对于娃哈哈企业意义重大。现在的娃哈哈在全国有58个生产基地,150多家合资和控股子公司,总占地5500多亩,这样的规模就是“销地产”战略的结果。

这样的企业发展战略在当时来说是很有魄力的,外地建厂在当时有很多的条件限制,建厂地址要精挑细选,要对周边地区有很好的辐射作用;建设一家分厂要遵守规章制度和法律程序;兴建厂房需要大量的材料以及技术上的支持;还有分厂与总部间的距离,容易产生“天高皇帝远”的情况,对于人员的配置和管理上的要求都比较高,等等。正是这些艰难的过程使得娃哈哈的抗压能力越发强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好成绩。

“销地产”的总体战略已经得到实施,可是在建立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刚建立的第一批“销地产”基地就有三十多个,这一规模在当时可是不容小视,但规模大了问题也就多了。这些分公司情况、规模都不尽相同,在总部运输过程中应用什么样的运输方式最为优化资源都是问题,每个分公司都要具体分析它的条件,这样又增添了巨大的工作量。最后,项目小组给出了较为合理的处理办法,用生产品种、产品产能、产品销量来作为核定标准,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估方案。这样细算下来,使得每家分公司都有了自己的“地盘”,对于客户来说,每种产品就都有了定向的供货公司。这不仅能够减少销售人员的调度工作量,还缩短了产品的运输距离,节省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