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超级CEO成功哲学课:宗庆后
21789400000002

第2章 娃哈哈,一条绝无仅有的缔造之路(1)

带领娃哈哈走过的路

一家企业的文化是由创始人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宗庆后所推崇的勤奋坚韧、狠抓机遇的成功之道,深深植根于娃哈哈灵魂之中。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带动下,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了下来。

从杭州的一个校办经销部发展到今天的娃哈哈帝国,宗庆后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回顾宗庆后的创业致富之路,这条路是艰辛坎坷的,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宗庆后用他的拼搏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功经营模式。一家企业的文化是由创始人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宗庆后所推崇的勤奋坚韧、狠抓机遇的成功之道,深深植根于娃哈哈灵魂之中。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带动下,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了下来。一路走来,宗庆后书写了一个个奋斗传奇。

宗庆后是典型的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在40岁之前并没有显现出他的商业天才。新中国成立初期,宗庆后由于家庭贫困中断了学业,再加上时代的变动,“文化大革命”兴起,宗庆后先后在马木农场、绍兴茶场等地从事艰苦的劳作,这段时间宗庆后并没有接触过多少做生意的事,却是他人生重要的沉淀期。正是青葱岁月的磨砺,才养成了宗庆后坚忍不拔、勤奋肯干、有理想有热情的可贵品格。他一生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他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都与这段经历密不可分。宗庆后吸收了毛泽东思想的哲理,读史习得了英雄豪杰的情怀,这些都为他以后创立娃哈哈奠定了坚实的底色。

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春风吹遍华夏,宗庆后已经年过不惑。这样的年纪对大多数的人来说,他们的激情已经在岁月的磨砺中消失殆尽,只能沿着固有的模式循规蹈矩地走完剩下的人生之路。可是宗庆后却恰恰相反,他的一腔热情并没有磨灭,反而长久地积聚在心中,如同火山一般,只要有机会,他就能干出一番惊天的事业。

1987年5月,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这就是娃哈哈集团的前身。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之初,条件异常艰苦,只有流动资金14万元。宗庆后当时已经42岁了,他冒着巨大的风险将经销部承包下来,并且承担了十多万元的贷款以及上级规定的硬性指标,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机会干出些名堂。经销部只有三名成员,除了他自己,另外两名是退休的教师。由于规模很小,校办企业经销部的销售范围相对狭窄,只向上城区的小学供货。刚开始的货物都是些文具、饮料、纸张等学习用品,宗庆后带着两名员工做得很用心。没过多久,经销部开始销售一种名叫“中国花粉口服液”的保健品,这种产品在当时很火爆,宗庆后也获得了一些利润,最重要的是由于加工这种口服液,宗庆后引进了一条灌装生产线,这为以后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设备基础。

娃哈哈正式挂牌是在1988年,当时宗庆后已经主打儿童营养液。由于经营得当和当时良好的国内环境,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在消费者心中也留下了很不错的口碑。截至1990年,娃哈哈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亿元,利税达到3000万元,成为浙江省的纳税大户。

1991年对娃哈哈来说意义非凡。正是在这一年,娃哈哈以“以小搏大”的精神,斥资八千多万元兼并了杭州罐头食品厂。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百多人的小企业吞掉了两千多人的大型国有企业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还有一些看不清形势的人将“国有资产流失的罪人”的帽子扣在娃哈哈身上。宗庆后并没有在乎别人怎么看,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杭州罐头食品厂在他的带领下,一举将原先的负债累累、员工待遇不佳等情况扭转,也扩大了娃哈哈的规模。也是在这一年,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迈出了娃哈哈前进的重要一步。成立之初,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就准确地把握了市场的脉络,及时推出了在市场上广受好评的娃哈哈果奶。“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的广告词传遍大街小巷,娃哈哈走进了千家万户消费者的心中。

随着娃哈哈经营的蒸蒸日上,产品销量呈几何式速度增长,娃哈哈全国市场逐步打开。此时的娃哈哈只在杭州设了总部,如果要将饮品销往全国各地,就要用车辆长时间运送,距离越远成本越高,这样下去就等于变相地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于是1994年,娃哈哈实行了“销地产”战略,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销地产”的第一家分公司就设在了当时还属于四川的涪陵,涪陵分公司的建立对于娃哈哈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也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对口支援三峡建设,娃哈哈在当地兼并了三家特困企业。这一举动不仅给国有特困企业带来了新生,还为娃哈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随后几年的发展中,娃哈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渐扩大在中国饮品市场中的销售份额,成为中国饮品界不可忽视的力量。不光是销量增加惊人,而且新增品种众多,产品更新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仅在1995年一年间,娃哈哈就推出了红豆沙、清凉露、果冻、康有利等十多种产品,可见当时娃哈哈发展之迅速和市场的影响力。

娃哈哈发展势头强劲,这时候的宗庆后产生了引进外资的想法。当时改革开放已经纵深化,外资引进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外国大型投资集团实力雄厚,对于国内亟待发展而又暂时缺乏资金链的企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1995年,娃哈哈和法国达能开始了他们的合作之旅,这对欢喜冤家的碰头对于娃哈哈乃至中国企业合资的发展都有不小的影响。与达能合作初期,娃哈哈从达能引进4500万美元的资金和大量国外先进生产线,这正是娃哈哈迫切需要的,合资之路在此时显示出了它的有利之处。娃哈哈凭借可用的资金和生产线技术,取得了不俗的发展。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大力研发新产品、积极宣传、多思路营销,娃哈哈一跃成为民营饮品界的霸主:1996年推出娃哈哈纯净水系列,凭借优质的广告宣传,在同类饮品中拿到占有率第一的成绩;1997年,娃哈哈AD钙奶面市,使得娃哈哈的营业额连破10亿元、20亿元大关,成绩显著;1998年在碳酸饮品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推出了非常可乐,毅然扛起了民族可乐发展的大旗。娃哈哈每年都有进步,都有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进入新世纪,娃哈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经过股权改革,组成新的董事会,宗庆后成为娃哈哈集团的实际拥有者,为娃哈哈稳固的发展确立了领导机构。娃哈哈也在向多元化发展而努力。2002年,娃哈哈在坚持以饮品为主的同时,进军童装产业,为多元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后,娃哈哈在食品、养殖、采矿等产业都有不同的尝试,有的产业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有的产业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些都是宗庆后探索实践的过程,也是他不断创新的鲜明体现。

娃哈哈经过多年发展,坐到了国产饮品业头把交椅的位置上,个中滋味恐怕只有宗庆后自己最有体会。尽管现在娃哈哈产值数百亿元,宗庆后也是连续几年的中国内地首富,但在这些光环的背后,娃哈哈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那场持久的“达娃之争”。随着分歧越来越大,娃哈哈和达能起了很严重的冲突,双方从昔日的合作伙伴到今天的商场敌人,不免令人惋惜,同时也给娃哈哈带来了不小的损失。此外,还有近些年来饮品市场接近饱和,发展势头呈现总体性下滑趋势,等等。这些问题都令娃哈哈时刻紧张备战,准备迎接下一次的挑战。我们相信,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企业会在未来带给我们更多的经济奇迹,为民族企业的发展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

不仅要有事业心,还要有远大抱负

有时候,现实与理想往往不能兼顾,成就大事的人往往在琐事上不能用心。宗庆后就是想干大事的人,有得就会有失,真正的选择就是顺从自己内心所想,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宗庆后可能是觉得自己的时间没有年轻创业者那般充裕,因此工作占据了他的绝大多数时间,他的时间观念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在宗庆后的观念里,没有节假日,他的全部时间都留给了工作,留给了娃哈哈,娃哈哈就好像是他心爱的孩子,他用自己的全部在爱着它。即使现在身价百亿、功成名就,宗庆后依旧不改原有的行事风格,勤勉做事,不分昼夜,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

其实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宗庆后在工作上无休止地付出,在其他方面则要疏忽得多。由于长年驻扎在公司,或者是经常出差在外忙碌,宗庆后回家的时间非常少,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上学读几年级;娃哈哈坐落在美丽的杭州,总部距西湖只有几里之遥,可是宗庆后创业二十载,居然连西湖都没有去过……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在我们看来宗庆后的做法可能是不近人情的,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宗庆后就是那样忘我工作的人,他希望可以做出自己的事业。有时候,现实与理想往往不能兼顾,成就大事的人往往在琐事上不能用心。宗庆后就是想干大事的人,有得就会有失,真正的选择就是顺从自己内心所想,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宗庆后的性格和他生活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宗庆后小时候家境不是很好,生活很是清苦。可是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给了宗庆后很好的教育。母亲告诉他,做人要有理想,要成为顶天立地的人,要立志向先祖宗泽学习,做一个有理想的男儿。宗庆后从小就有英雄情结,幻想自己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喜爱阅读史书,历史上的英雄豪杰都被宗庆后推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他影响很深,“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段生命呐喊长久地印在宗庆后的脑海里。

宗庆后是属于厚积薄发的企业家,40岁之前没有在商业中崭露头角。但事业心和远大的抱负很早就扎根在他心中。早期的上山下乡磨炼了宗庆后的意志,为其后来投身商海提供了精神滋养。当宗庆后四十多岁开始创业之时,受到了不少的白眼和嘲讽,别人认为创业是年轻人的事,宗庆后这样的岁数早就该歇歇了。可宗庆后不管这些,心中有理想有抱负,不管有多晚,都会有实现的可能。宗庆后的商业偶像就是李嘉诚,他被李嘉诚白手起家、经商有道的精神感染,立志要做“杭州的李嘉诚”,这在旁人看来是笑话,可却是扎根在宗庆后心中的理想。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宗庆后的发展轨迹证明了这句话。

“李嘉诚前二十年的成绩,还没有我宗庆后十五年做得大。”宗庆后说出这句话来掷地有声,他想成为中国内地的李嘉诚,就要有这样的魄力。后来事业有成的宗庆后也认为自己和李嘉诚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两位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两者的产业都是多元化经营;两个人都是敢拼敢干、有远大抱负的人。成功的人肯定有他们的成功之道,可是在还没有预料肯定能够成功时,这样的魄力和豪情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所以创业者虽多,真正能够成就伟业的就凤毛麟角了。

宗庆后创业的时候已经42岁,已过不惑之年,比起李嘉诚20岁创业来说要有更多的艰辛和魄力。“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生理上的年龄只是很小的一方面,宗庆后认为精神上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有这方面的激情与干劲,就能够有所建树。

宗庆后从小小的销售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朝自己的理想迈进。娃哈哈的发展历程就是宗庆后理想实现的过程,这期间宗庆后用严格的标准进行自我规划,并且把自己的精神带入自己的团队之中,使得整个创业队伍都有一种拼搏向上的顽强精神,每次遇到的艰难险阻都会在大家的协作下顺利度过。宗庆后始终将娃哈哈作为自己理想抱负的寄托,把娃哈哈的发展作为自己理想实现的途径。看着娃哈哈一步步变强变大,慢慢发展成为中国饮品界的领头羊,一种英雄凯旋的感觉在宗庆后心中油然而生。

宗庆后不会停下脚步,他会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更强,在娃哈哈跨越百亿元大关的时候,他马上提出了“第三次创业”的宏伟目标:第一期的目标是3~5年实现200亿元;第二期的目标是5~10年实现1000亿元。在这个目标的带动下,娃哈哈已经成功实现第一期的目标,正在向第二期的目标发起冲击。六十多岁的宗庆后干起事情来并没有花甲之年的倾颓,更多的是有年轻人的风貌。老当益壮,宗庆后有一颗不老的心,正用他那昂扬的姿态,迈出新的步伐。

脚踏实地,还需积极进取

企业家的进取心是企业发展的催化剂。如果一个创业者失去了进取之心,那么迎接他的只能是失败。宗庆后能够使娃哈哈发展得如火如荼,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有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心。“不知足者长胜”,让自己的心永远保持饥渴才能永远有进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