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超级CEO成功哲学课:宗庆后
21789400000016

第16章 学会借力,巧妙营销(2)

宗庆后最爱看的就是《毛泽东选集》,对毛泽东思想推崇备至,并把毛泽东思想成功地运用到了生产营销的领域。如果说要找出宗庆后为娃哈哈成功打开市场的经验,那么宣传手段无疑是最为他加分的,正是他比别人更早地看到了这一手段的出其不意的效果,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饮品市场拔得头筹。宗庆后带领他的娃哈哈团队立足本土,一步步向外扩张市场,先是临近的上海,随后开拓天津市场,而他的重头戏则放在了首都北京。一旦将这个难啃的骨头拿下,以北京在全国的影响辐射力,就能够在全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销售市场了。

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是在浙江起家的,可是他不会满足于一个省一个市的需求,在浙江的大后方稳定后,宗庆后很快就瞄准了上海市场。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如果能够成功打开这块市场,娃哈哈的销路就会上一个档次。可是上海的攻坚战也不是好打的,上海人非常的挑剔与傲慢,对外来事物有一种很强的排斥感,所以娃哈哈在开始市场宣传的时候并不是十分顺利。宗庆后又拿出了他的撒手锏——广告宣传,小的宣传力度已经引不起上海人的兴趣了。“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宗庆后非要把上海市场拿下来。于是宗庆后毅然找到了上海市名气最响的几家报社和电视台,将自己带来的全部资金放在了广告宣传上。果然,电视台与报社的一片“狂轰滥炸”使得上海人认可了娃哈哈,当月娃哈哈的销售量就达到了20万盒,宣传营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宗庆后也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接下来,宗庆后又有了很大胆的想法——攻坚北京市场,这是他宏伟设想的重要一步,视毛泽东为偶像的宗庆后,对首都有着无限的热爱,那是他心中的圣地。话是这么说,可宗庆后对北京没有过多的了解,市场走向也不是很明确,而且身处北方城市的人一般都自视粗犷强壮,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没有进补的习惯,这无形中给娃哈哈的开拓之路设了障碍。可宗庆后不服输的劲头使他只会往前冲,经过深思熟虑,宗庆后决定先进军天津市场,以打开天津市场为依托,吹响挺进北京的号角。为了能够了解天津人民的饮品消费状况,宗庆后亲自下基层进行调查。到了天津,宗庆后住的是很普通的旅馆,接触普通的市民人群,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开支,还能够更好地了解普通消费者的心理。情况摸清后,宗庆后开始行动了,报纸、电视、电台、车站站牌这些地方关于娃哈哈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这样的气场着实需要强大的魄力,首批运往天津的娃哈哈在很短时间内就销售一空。

攻下天津市场后,宗庆后对于北京市场增添了不少的信心,“皇城北京,我宗庆后来了”。北京的父母还没有料到,不久之后有一种南方的饮品一度成为他们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保健品。尽管宗庆后的营销策略屡试不爽,可也并非都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宗庆后依旧在广告宣传上下足了功夫,“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词在当时可以说是响彻大街小巷。广告词看似朴实无华,可是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父母和孩子对这句话有非常大的好感。不久,在《北京日报》上,娃哈哈的广告占据了大幅版面,呈现在北京人面前。娃哈哈的切入点非常准确,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娃哈哈无疑迎合了这一需求,娃哈哈很快就在京城打开了市场,创造了首月30万盒的惊人销量。这样下来,娃哈哈成功地打开了京、津、沪三大市场,这对于娃哈哈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攻克北京市场使宗庆后壮志满怀,他立志将娃哈哈做大做强。在此期间,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正式得到了“娃哈哈”的注册商标,并且向工商行政部门同时注册了“哈娃娃”、“哈哈娃”等十多种与“娃哈哈”品牌相似的文字图标,这也为娃哈哈被仿冒消除了隐患,让娃哈哈的前进之路走得更加稳健。

学会从竞争对手口里抢蛋糕

趁热打铁,娃哈哈大手笔投放广告宣传,在《南方日报》等报纸上刊登了大量广告。这样雷霆之势的宣传没有白费,娃哈哈在广州成功打开销路,短期内就取得了很好的销量。

娃哈哈在成功争取到了京、津、沪三大市场后,有了较为明朗的前景。短短的几年间,宗庆后领导他的娃哈哈从默默无闻发展到跻身全国经济效益500强第85位,成绩可谓突飞猛进。娃哈哈的经济效益年年增长,成为杭州市纳税大户。可是宗庆后并没有满足,他在为开拓新市场做着积极的筹划,这次他的目标是南下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广东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广东的经济脉搏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是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带动起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地区。较之其他地区,广东经济更加活跃、市场氛围更加有生命力。可是外地企业想要进军广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里的大型企业非常多,实力雄厚,在当地市场占据着霸主地位。就拿宗庆后进军的饮品市场来说,广东的“太阳神”营养口服液是当时全国驰名的商标,在当地占据60%的市场份额,实力不容小觑。在“太阳神”面前,娃哈哈只能算是“小弟”,起步较晚,势单力薄,和这样的企业竞争有点像以卵击石。不过宗庆后还没怕过谁,按照他的指示,一大批娃哈哈产品被悄无声息地运抵广州,但并没有马上投放市场,而是暂时储存在娃哈哈在当地准备好的仓库中。宗庆后要先看看形势,有十足的把握后再出击。

就在娃哈哈进军广州之时,广州的饮品大佬“太阳神”并非没有察觉。经过打听,“太阳神”了解到一家叫作娃哈哈的企业有意打开广州的销售市场,不过并没有放在心上,以为娃哈哈也会像之前来过的几家企业一样,兴冲冲地来灰溜溜地走。当“太阳神”得知娃哈哈在进入广州之后,只是把货物存放在仓库之中,连发货给商场都不敢,他们笑了,以为这样一个“胆小鼠辈”成不了大事。就在“太阳神”得意之时,一场关于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座谈会召开了。这场座谈会的阵容之强不是一家小企业能搞出来的,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广东优生优育协会、广东省中医药研究会、广东省药物研究所四大权威机构的众多专家都被请到了现场。在这场座谈会上,众多专家都给了娃哈哈很高的评价,在座的还有消费者代表,他们在进行试饮之后也对娃哈哈赞不绝口,这都为娃哈哈树立了非常好的形象与口碑。由于这场座谈会规模很大,很快就在广州传开,媒体争相报道此事,娃哈哈的名气算是打出去了。趁热打铁,娃哈哈大手笔投放广告宣传,在《南方日报》等报纸刊登了大量广告。这样雷霆之势的宣传没有白费,娃哈哈在广州成功打开销路,短期内就取得了很好的销量。

这时候的“太阳神”震惊了,这样的营销宣传速度不是一般小企业能够做到的,他们意识到了这次的对手不是好欺负的。“太阳神”不能坐以待毙,强龙还压不过地头蛇呢,必须要给娃哈哈点颜色看看。他们看到了媒体宣传的力量,也开始寻找报社,可是,这几天的广告版面都已被娃哈哈买下。原来娃哈哈深谋远虑,知道会有这样的情况,就抢占了广告商机,为自己的营销赢得更多的机会。“太阳神”没有善罢甘休,双方进行了一场商场上你死我活的斗争。在娃哈哈的宣传降温之后,“太阳神”利用媒体制造舆论,不久社会上就流传了“钙质强化剂不适用于南方儿童”、“玻璃瓶装的营养液存在安全隐患”等对娃哈哈不利的说法。这在一段时间内给娃哈哈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可是娃哈哈挺过来了,并且在南方站稳了脚跟。

最后的结果是娃哈哈胜利地抢到了这块“蛋糕”,在广州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宗庆后又一次笑了,他的不满足的目光又瞄上了下一个商机。

让全郑州的小学生做免费宣传

在教育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五万顶帽子很快发到全市的小学生手中。接下来的几天,郑州街道上就出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顶顶抢眼的“娃哈哈”小黄帽在郑州到处流动。而相关媒体对此事也大加报道,可以说是起到了轰动性效果,人们对“娃哈哈”形象有了很大的好感。

几年间,宗庆后可以说是走南闯北,带领他的娃哈哈团队一步步壮大起来。南方去了,北方走过了,上海的市场也占据了,却唯独中原这块超级市场还没有娃哈哈多大的份额,是该向这一地区进军了。郑州处在中原腹地,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想要开拓中原市场就要先拿下郑州。宗庆后又一次迈开他夺取中原市场的大步。

宗庆后非常重视亲身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思想教给他的。宗庆后风尘仆仆赶到郑州,进行了多次大大小小的调查。他决定改变一下自己的攻坚思路,每次在报纸、电台等媒体花费巨大财力打广告的宣传方式在这次不能过度使用了,主要因为这里深处中原,不比沿海的广东、上海,人们的思维还是较为传统的,广告宣传没有在之前的地方效果明显;还有一点就是现在都重视广告宣传,这种宣传路数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新颖,其性价比没有当初那么高。宗庆后想做一些创新性的事情,这样才能在中原大地上更好地打响名气。可是具体的新招不是那么容易想出来的,要靠聪明才智还要基于因缘。宗庆后迟迟没有拿出相应的策略,这不免让娃哈哈上下陷入焦急。

时间是不等人的,宗庆后决定还是先以广告做试探性的工作,来看看市场的反响情况。但就是此时发生的一件小事给了宗庆后一个绝好的商业点子。这天晚上,宗庆后想要熟悉一下报纸的广告版面,于是买了几份报纸回去作为参考。当他看报纸的时候,一条不是很起眼的小新闻吸引了他的眼球。报道的主要意思是一个月来郑州的交通事故频发,受害人中孩子的比例占到将近一半。“交通”“孩子”“安全……这几个词不停地在宗庆后的脑海里打转。他突然兴奋起来,“有了,有了”,像个孩子一样,并且赶紧叫身边的人询问一下郑州市交通管理局和教育局的情况和地址,一个奇妙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产生。尽管周围的人不明白宗庆后这样做的目的,可是他们明白宗庆后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听他的指挥就对了。

过了两天,宗庆后亲自到郑州市的教育部门,向他们提出要免费向市区的每个小学生发一顶安全警示帽。此时的教育部门也在为近些日子频出学生的交通事故发愁,这个时候有人来出主意,还免费提供安全帽,先别管他们的目的,总之这样的做法对教育局和学生都是有益无害的。所以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在和宗庆后短暂讨论相关事宜后就欣然同意了,而且还主动联系媒体,要对这个热心公益的企业进行支持表扬。在教育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五万顶帽子很快发到全市的小学生手中,接下来的几天,郑州街道上就出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顶顶抢眼的“娃哈哈”小黄帽在郑州到处流动。而相关媒体对此事也大加报道,可以说是起到了轰动性效果,人们对“娃哈哈”形象有了很大的好感。

这次的宣传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只花了15万元的费用,就让全市的小学生免费做了广告员,真是超值。宗庆后趁热打铁,将大批娃哈哈运到郑州的大小商场之中,立马成了当地的畅销货,宗庆后的这一招果然是高明。宗庆后的成功在于他“活”的思想,不会在某些问题上认死理,会随着时间和情况的改变而将战略进行改变,从而抢得商机。

不单是郑州娃哈哈的“安全小黄帽”策略取得轰动,宗庆后的策略可以说是花样百出,在向天府之国成都进军时,他的“游行队伍”也着实是一个亮点。当时的成都每年都会举行一次颇具影响力的全国春季糖酒交易会,全国的厂家都会去成都展示自己的产品,这也是进行自我宣传的好机会。宗庆后的广告宣传在业内很是有名,大家以为他又要搞这一套,先下手为强,于是各家都是出巨资做广告。而这时候的宗庆后却没有动静,广告也没有“娃哈哈”的项目,人们不禁犯疑,这次宗庆后又在搞什么名堂?等到订货会的时候,街区出现了一支“游行队伍”,清一色的外国靓女手执横幅,热情地向路人赠送娃哈哈的宣传品。这在当时可是头一回,20世纪90年代初的内地,外国人是很少见的。宗庆后的一这招立时赚足了眼球,为娃哈哈赢得了名声。

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的事迹多得不胜枚举,一次次的创新使得娃哈哈不断壮大,企业的生命力也在延长,迎接着明天的辉煌。

积极应对“乳胶门”事件,化危机为契机

广告宣传固然重要,可是宣传的具体措施并不是那么好贯通的,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掌握好事物的规律才能解决问题。发生在2011年的“乳胶门”事件,既是娃哈哈的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增强娃哈哈危机处理能力的成长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