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亚洲的奥斯威辛:日军侵华集中营揭秘
21788300000046

第46章 盟军战俘在中国——香港、海南、奉天集中营(4)

战俘们开始上工了。主要劳动场所还是原来的“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战俘们习惯叫它的英文缩写“MKK”。大约六百名战俘参加了工厂的劳动。因为新集中营与这个工厂紧挨着,战俘们不用每天再往返十公里了。他们的工作是按照日本人的要求生产加工机械部件。此前,战俘们在战俘营中从事的是一些繁重的、并时刻受到日军监视的体力劳动,而现在他们感觉好多了。工厂里的看守尽管依然还是日本士兵,但是他们比起战俘营里的日本人,多少显得宽松一些。

一切都显得那样风平浪静,战俘们在工厂里勤快地干活,日本人悠闲地看守。这种平静的日子使战俘们似乎都要忘记这是在战俘营的工厂里干活。终于有一天,这平静被打破了。美国战俘格罗凯特回忆,他和许多接受过机械培训的美国陆军士兵和水兵被安排到工厂劳动。一次,日本人交给战俘们一些图纸,吩咐他们按照图纸的要求去完成任务。等战俘们打开图纸看时,这些十分熟悉的军工产品,让他们大吃一惊:日本人要求他们生产的,竟是日本零式战斗机起落架上用的齿轮。此时,战俘们终于明白了,日军把他们这批人从几万战俘中挑出来,从巴丹送到奉天,原来是想利用他们的技术为侵略战争服务,让他们去生产杀人的武器,而这些武器即将被日本人用来与自己的国家作战,去屠杀自己的同胞!而近来新战俘营里一系列莫名其妙的变化,只是日本人利用他们的诱饵。

7 无声的抗争

当战俘们终于明白了日本人的意图时,他们决定反击。但是他们十分清楚,如果采取极端手段反抗,日本人肯定会对他们施行残酷的惩罚,这方面的教训他们已经领教过了。他们很快发现,MKK给他们提供了反击的机会。格罗凯特拿来图纸后,把左侧的那套图纸扔进了炉子——本来是要求他们加工左右各六十四套战斗机起落架齿轮,结果他们做的全都是右边的那一套!生产的齿轮最后全部作废,日本人对此也只能默不作声,因为他们似乎“忘记”了给过战俘另外一套齿轮的图纸。

初次反击的成功给战俘们极大的鼓舞,更多的抗争无声地展开了。对于战俘们来说,这是与日本人之间的另一种形式的战斗。英国战俘克里斯第说:“虽然远离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过着艰难的生活,但我们每个人仍然同日本人进行着战斗!”艾伦也来到了工厂里,他和一些战俘被命令清除车间之间的石头,他们要把这些石头装上一种窄轨的铁道车,然后运到工厂外面。在艾伦运送那些石头的过程中,铁道车要经过一些弯道,他们就利用这些弯道做文章。他们来到拐弯的地方,车子稍微快一点,车子便翻下轨道,把石头也弄翻了。他们先把石头都卸下来。另外一组人站在他们的后面,日本人说你们帮一下他们,他们不帮,坐在了一旁。艾伦等人把车子弄回到轨道上,再把石头装上,把车子推离翻车的地方。这样一卸一装就花去了很长时间。整整一个上午,他们只干了一趟活。下午,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另外一组战俘身上。艾伦他们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车间门口那些原只需一周就能运完的石头清理出去。

接着,战俘们又开始打起日本车床的主意,他们生产出的产品总是不符合要求,不是螺丝拧不上,就是尺寸不对。在日本人的眼中,他们是“一群愚蠢的战俘”,然而,就是这些“愚蠢”的战俘,却用日本人的车床制作出了精美漂亮的金属烟斗。连日本人都叫嚷着:“哪有烟斗?啊,给我两个。”

1945年4、5月间,奉天战俘营又从日本、朝鲜等地押来许多盟军高级军官和少数士兵战俘,人数一下增加到两千多人。集中营人满为患,于是,奉天俘虏收容所又在奉天的三个日本工厂设立了三个俘虏派遣所,让战俘在那里生活、劳动。第一俘虏派遣所设在原“满洲皮革株式会社”(现沈阳市变压器厂所在地),约一百五十名战俘;第二俘虏派遣所设在原“满洲帆布株式会社”(现辽宁省快速客运站所在地),约一百五十名战俘;第三俘虏派遣所设在奉天一家钢铁厂,约一百二十五名战俘。在派遣所劳动的战俘也因种种原因,进行了反抗斗争。

被送到“满洲皮革株式会社”劳动的战俘,从事的是鞣熟皮革的工作,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很大。但是,日本人每天只给早、晚两顿饭,而且是战俘营做好送去的,送一次吃几天,等到最后时,饭都发霉变质了。有一天,战俘们没有吃早饭,就让去干活。于是战俘们拒绝劳动,静坐示威。日本人自知理亏,只好先把战俘们领进食堂,吃完饭再去干活。

对于惨无人道、凶狠残暴的日本兵,战俘们也不放弃对其进行惩罚和报复。一次,奉天战俘营一个日本兵无故暴打了一个美国战俘,这个战俘满腔怒火,但却非常冷静,他没有直接反抗,而是趁这个日本兵在休息室睡觉时,用锤子把一根织袜子的钢针,一下砸进日本兵的鼻子。钢针从鼻孔扎进大脑,日本兵只喘了一口气就悄无声息地死去了,现场什么痕迹也没留下。日军也没搞清什么原因,只能不了了之。

战俘们无声的反抗,日本人并非没有察觉,而是因为战俘的这种抗争令他们找不到理由来惩罚,更何况他们还需要战俘来生产更多的产品。

8 难忘的圣诞节

1943年圣诞节的前一天,战俘们都在工厂里劳动,一名战俘决定把一些工厂里用作防冻液的酒精偷回战俘营,为的是能在圣诞节喝上一口,以示庆祝。不知道他从哪里弄来一对胶袋来装酒精。他以为已经到了平安夜,日本人肯定不会像平时那样进行搜身检查。但这名战俘想错了,他把装酒精的袋子藏在衣服里面,这时才发现日本人仍然进行严格的搜身检查,他趁日本人不注意时,赶忙把袋子扔到身后的一个沟里。不幸的是,一个小时后,日本人还是发现了那两个装有酒精的袋子。

当天值班的日本军官“公牛”把所有在工厂劳动的战俘带到操场,让他们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思过。“肇事”的那名战俘想站出来承认并要一个人受处罚,但是其他战俘不同意,并告诉他要挺住不说。他们宁愿站在这里冻死,也不交出战友。就在这个平安夜,战俘们在寒冷中一起相互支撑着。直到十二小时后,一个来换班的日本军官说了声“解散”,战俘们才拖着已经冻得僵硬的身子回到营房。这就是1943年里,日本人送给战俘们的一个“圣诞礼物”!

战俘们在日本人的战俘营里度过了第二个难忘的圣诞节。他们已经有一年半没有外面的消息了,在这中间,除了严厉残暴的日本人和同样受到奴役的中国人之外,他们没有见到过其他人,也没有任何外界的消息。今年圣诞节家人是怎样过的?战争进行得怎么样了?盟军在进攻还是在防御?自己还要在奉天待多久?一切都没有答案!没有报纸,没有广播,没有任何消息。

与世隔绝的战俘营,就像是漆黑的夜晚,战俘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来,茫然、孤寂和无聊如同噩梦一样,折磨着战俘们的心灵。当时,战俘们每月平均能领到四日元,他们就用日元来打牌消磨时光,玩法是最简单的“二十一点”。这就是他们能够保持向前看的方法,从而忘记了饥饿,忘记了想家。

1943年的圣诞节刚过,1944年的元旦又来临了。元旦是日本人最为重视的节日,这一天,战俘营的日本人在餐厅里举行隆重的酒会。日本人在欢庆元旦时并没有忘记战俘们,奉天战俘营司令松田大佐给战俘们送去了新年祝词:“为了祝贺新年,今天我向大家致新年贺词。自从脱离了恐怖的战场并得到日本皇军慈爱的保护,你们已经是在这里过第二个新年了……过去的一年可以说是很不平静的,你们中患病的绝大多数人被从病痛中拯救出来,并恢复到了目前的健康状况,为此我们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你们舒适幸福的首要因素……但是我认为无所事事不但对你们的健康不利,同时也与我们每个人的使命不相符,因此,我决定强化你们的工作任务,让你们靠自己的劳动获取舒适的生活。”

松田大佐这番不知羞耻的致词让战俘们更加看清了日本人的用心,他们决定采取更为有效的反抗来与日本人抗争。机会很快来了。早晨,等战俘们步行到工厂的大场房里时,发现里面有一批巨大的、木制的包装箱,这些包装箱里面装的都是一些机器设备。他们在地上挖了很大的一个坑,放入铁件,灌进去混凝土,填充满,装上固定车床用的地脚螺栓。罗森道尔等人趁着日本人离开的机会,撬开一些大箱子,把机床上面的零件偷拆下来,把能够拿得起、扔得进去的车床、卡尺、工具……都扔到混凝土里。1944年,战俘们就是这样与日本人抗争的,尽管他们的抗争也时常会受到日本人的惩罚,但那些已经不重要了。对于战俘们来说,他们宁可忍受日本人的虐待,也不愿看到自己造出来的东西被日本人拿去屠杀自己的同胞。

9 一根黄瓜架起的友谊桥

战俘们在工厂里劳动的过程中,与工厂里的中国工人逐渐产生了友谊。这些中国人是被日本人强行征用到工厂干活的,他们也同样受到日本人的欺压,他们和战俘唯一的不同就是每天晚上可以回家。中国工人对战俘十分友好,他们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给战俘带来一些鸡蛋和花生。要知道,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并不好。据《沈阳市志》记载,1944年,沈阳普通市民的粮食配给量是大人每月九公斤。即便是这样的配给,多数中国家庭还是买不起粮食,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

战俘们为了不被饿死,有人从日军仓库里偷拿点值钱的东西,交给中国工人带到厂外,换点钱买点食品,再带给战俘们吃。后来,战俘们什么都拿,包括一些大物件,如电机、贵重的金属设备等,先从车间或仓库偷出来,然后到事先安排好的地点,扔到围墙外边,在那里有中国人等着,接到东西再拿到黑市去卖,然后把钱分给战俘用来买烟,买吃的,买过冬的衣服。中国朋友的帮助几乎成了盟军战俘的生命线。

从学徒开始,就在MKK工作的李立水老人曾回忆,虽然当时不和盟军战俘们在同一车间干活,但是一个佩戴266号战俘牌、负责扫地的战俘经常到李立水所在的车间扫地,相遇时两人总是十分小心地用友好的目光“打招呼”,因为日本人不允许无关的中国人同战俘接触。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根黄瓜却将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一次,李立水趁周围没有日本人的机会,偷偷把一根黄瓜放在一台机床的下面,并用目光示意266号战俘,那是留给他吃的。但李立水始终不知道那名战俘的名字。事隔六十年后,曾经在沈阳美国总领事馆工作的杨竞经过多方查找,终于找到了那名266号战俘。他叫尼尔·加格里阿诺,现在已经九十岁了,尽管听力很差、年事已高,但是尼尔依旧记得那根黄瓜的故事。他委托杨竞转达了对李立水的敬意,感谢李立水当年把他当做朋友,感谢当年给他的那根黄瓜。2003年9月18日,尼尔老人还委托他人,再次表达了他对李立水的谢意。

一根黄瓜架起了李立水老人与一名美国老人之间的友谊,正是这些中国工友的友谊,才使得远在异国他乡的盟军战俘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

1944年11月,美国战俘格罗凯特的一位中国朋友突然告诉他一个消息,这个消息是那名中国工人的儿子从短波电台里听到的:一百架美国轰炸机轰炸了日本皇宫西北仅十六公里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格罗凯特立刻把这个消息偷偷告诉了其他战俘,战俘营里的战俘们开始兴奋起来,因为他们知道,盟军已经将战火烧到日本本土上了。

转眼间,1944年的圣诞节又降临了。与前两个圣诞节不同的是,每一位战俘的脸上都挂满了阳光,在经历了黑暗而又漫长的两年之后,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一个美国战俘在他当时作的《圣诞诗》里写道:“圣诞节今又来到,快快忘掉昔日的烦恼,忘掉他们曾对你的毒打,尽情欢乐地度过今宵……不过有一句话千万不能忘,明年圣诞我们要在一个很远的地方过,那就是我的故乡美国。”

10 日军的绝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