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亚洲的奥斯威辛:日军侵华集中营揭秘
21788300000030

第30章 西工兵营血与泪——洛阳及河南集中营(3)

1944年豫南战役时,驻守郾城的国民党八十九军新一师某团在与敌人作战突围渡河时,被日军俘虏七百余人,日军没收了战俘身上的贵重东西,把战俘押到郾城监狱。押解途中,日军为发泄作战被打的气愤,用枪托、皮带、石子随意殴打战俘,有的头被打破,有的脸被打肿,有的被刺刀戳得鲜血直流。此后,日军又把在漯河等地与日军作战的国民党军俘虏也押入这个集中营。

战俘刚进来时,日军每天只发给一点谷子(带壳原粮)煮着吃,一顿一小碗。有的饿得不能动弹,有的饿得少气无力地咒骂,有的连饿带病死在监狱。几乎每天都有几个战俘被饥饿和病魔吞噬,然后尸体被运到东郊外埋掉。后来日军从老百姓家抢来一些小石磨,让战俘自己磨面吃,战俘才开始不吃原粮。可日军给他们发的是高粱,因一无簸箕二无箩,只能把高粱连皮带土用磨推一下,拍成又粗又硬的饼子蒸蒸充饥,吃的人大便干燥,上火生病,流鼻血。日军每天从战俘中挑身强力壮者到监外抬水,抬水的战俘就趁机带一些随身的东西,向附近老乡换食物吃。朱风山一度因饥饿患病发高烧,多亏同乡战友马秃照顾,把朱风山的一支钢笔,换了三个火烧吃,才使朱风山幸免一死。

炮楼上的日军,经常将一些战俘提到炮楼上审讯,而每次都打得皮开肉绽。有的战俘趁外出抬水之机设法逃跑,有的在逃跑中被击毙,有的被抓回后施以酷刑。后来,日军逼迫战俘在监狱南墙下挖了一个深坑,专门处决企图逃跑的战俘。一个年轻人不知是何原因,被日军押到炮楼上严刑审讯,被打得遍体鳞伤,又被带到大坑边,日本兵连刺数刀,还让全营所有战俘列队观看。这个年轻人鲜血淋淋,怒不可遏,高呼:“打倒日本侵略者!”日军急忙将其蹬入深坑,活活给埋了。像这样的残杀,在郾城集中营曾发生过几十次。五个月中,就有三百余人死在日军的枪弹和屠刀之下。

1944年中秋节前后,日军把郾城集中营的战俘军官调出去,加入日军便衣特务队。所剩的战俘全部押送到济南、青岛集中营,后被送到日本神户、东京、敦贺等码头当装卸工。据战俘回忆,郾城集中营先后关押战俘约一千人,被日军折磨至死三百多人,送日本当劳工约六百人。

7 开封集中营

早在1938年前后,日本华北方面军就侵占了黄河北岸的豫北地区和陇海路沿线的豫东地区和苏北地区,并在豫北的新乡、豫东的开封和苏北的徐州、海州设立了一批战俘劳工集中营。而设施较完备、关押人数较多的集中营则数开封的集中营。

1937年日军侵占豫北后,先在安阳成立伪河南省政府。侵占开封后,于1939年3月1日,将改名后的伪河南省公署,由安阳迁至开封。直到日军投降,开封一直是伪河南省政府所在地。开封成了日伪军政当局对河南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和统治的中心。所以,日军设在开封的集中营,不仅关押豫东、豫北地区的抗日军民,同时还关押日军在山东、河北、安徽交界地区作战的俘虏。不仅有国民党中央军战俘,还有八路军、新四军战俘。开封集中营设在当时的开封监狱,即现在河南省第一监狱第一分监即市内西司门街三十一号大院(八卦楼旧监狱所在地)。

开封地处中原,曾是七朝古都,长期以来为州、府、省治所在地,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仅驻有重兵,而且建有庞大的监狱。清末民初,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反动统治者为了挽救将要覆灭的命运,抓了大批革命志士,旧监狱不能容纳,于是将旧府监改造,易名开封第一监狱。1922年冯玉祥首次主豫时,又进一步改建,于1924年11月建成一座闻名全国的特殊形式的监房——七翼式八卦瞭望楼,又称八卦楼。

该楼建造按照周文王八卦中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而得名。楼大门南开,又叫离门。正中是一座三层的圆亭子,从右向左伸出七个光芒式的长□。□内中间为走道,两边各设小号监房八个,共十六号,每小号容五人。室内中间有一放便桶的凹坑。每个监号的窗口,钉有两层黑窗纱,门是一块厚木板做的,上部设一个仅容两只眼睛的长方形观察孔,下设供饭用的五寸见方的小饭口,号门昼夜上锁。从离门自右向左,七个□又设有铁门,八卦楼中的亭子,上层为外部瞭望岗,由武装看守日夜守望,可察看八卦楼外面的一切,监视着所有被关押者的外部活动。中层是所谓的“狱神庙”,里面放有狱神,并悬挂有“镇狱七星宝剑”。亭子的最下层,是八卦楼内的看守处,如坐正中,七个监□可一目了然。下层大厅里还挂有记事牌,登记着入狱人数。

八卦楼建成后,国民党政府改开封第一监狱为河南第一监狱。院中央的八卦楼是男监,东边有一小院为女监。院内还有强制被关押人员劳动的工厂,内分织布、石印、木工、磨面、毛巾、刺绣等科。院东北角有一独立的小院,是狱内绞刑场,也叫绞刑台。

蒋介石背叛革命后,这里成了残害共产党员的地狱。国民党政府把全河南省抓捕的共产党员都关押在这里,并把监狱的南院监房改为“河南省感化院”,后又改为“河南省反省院”。像安子文、周以粟等共产党高级干部,在日军占领前,都曾在这里关押过;前河南省委书记纪国桢等不少共产党人在这里被杀害。

1938年6月2日,日军侵占开封后,改河南第一监狱为开封地方法院看守所,1944年又改名为开封地方检查署看守所。看守所里既有已判决的抗日军民,也有未判决的抗日军民,充当监狱与看守的双重职能,实际成了关押抗日军民的集中营。为了镇压抗日军民,除了过去的绞刑台,又增加了一批脚镣、木棒、竹棍等。

开封监狱的日伪管理人员对抗日军民实行严酷管理。各监号牢门昼夜上锁,每个监衕只挂一盏半明不灭的油灯,所以,整个八卦楼白天也是幽黑凄清;监室内常年不见阳光,空气污浊,致使被押人员呼吸急促,多生肺病。许多人没有被褥,常年睡在潮湿的便桶旁边,身上长满疥疮,流着脓血。因衣服不能换洗,不能及时理发洗澡,虱子臭虫横爬乱滚。被押者蓬头垢面、皮包骨头、衣衫褴褛、浑身污臭,被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每到夜间,八卦楼监狱里镣铐声、呻吟声、叹气声、怨恨声、怒骂声,加上阴森悲凉的夜风声,就像一座人间地狱,令人毛骨悚然。

开封监狱的日伪人员除让被俘被捕的抗日军民在监狱工厂劳动外,还和华北劳工协会开封办事处、开封劳工所相勾结,把监狱里关押的抗日军民和在城镇乡村抓捕的无辜民众,送往连云港或伪满洲国当劳工。1939年,日军从开封抓捕数千名劳工送到连云港锦屏磷矿当劳工,劳工们住在被称作“集中营”的工棚里,一个大棚关一两百人,没有铺的和盖的。吃的是发霉的橡子面,熬橡子面粥,开不了锅,日伪人员让加生石灰,一冒泡就算开锅,劳工吃了加石灰的生饭,拉肚子患病者很多。加上每天十七八个小时重体力采矿劳动和瘟疫流行,每天都有劳工悲惨死去,最多时一天死七八十人,死后就扔进废弃的矿塘里。长年累月地扔尸,矿塘形成了一个万人坑。劳工中流传着一首歌谣:“进了磷矿门,性命难保存,死了不用埋,老塘是棺材。”

永城县游击队员范广文,1941年3月日军扫荡时被俘,被日军用闷罐车拉到开封集中营,关押三个月,又押上闷罐车送往黑河、抚顺当劳工。抗日武装六一支队战士张仁旺所在部队,因副队长叛变,队长被杀,队员两百人被日军缴械,从豫北博爱押送到开封集中营关押近三个月,先后被送到伪满的阜新、虎林、抚顺等地当劳工。冀鲁豫教导第七旅十九团电台队长孙润民1943年2月23日在山东曹县作战被俘,被关押在开封集中营,先被送到北满修路,后送抚顺挖煤。新四军水东独立团电台队长国桥和刁志诚在太康作战时,和战友一块被俘,三十多人被押到开封集中营,关押两个多月后,送到北满东宁要塞修军事工事,后又送往抚顺煤矿当劳工。

开封监狱作为收容“政治犯”和战俘劳工的集中营从1938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历时七年,从管辖范围和收容战俘劳工的情况看,估计收容人数在一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