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坐言起行录
21787800000048

第48章

第三,陈望道的翻译中,依然把《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译作“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而非“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万国”和“全世界”是否一样,“劳动者”和“无产者”是否等同,值得探究。近年来国内不止一位学者提出,最后一句应该译作“所有国家劳动者,联合起来”,都是基于当下的境况立论,希望他们回顾一下百年前的翻译,多少会有所启示。

第四,朱执信译文中的“吾侪”、宋教仁译文中的“平民”,渊泉和陈望道译文中的“我们”,1995年版中的“他们”,是同样的所指。但究竟是称“他们”还是称“我们”,视角截然不同。称“我们”显然是自陈,称“他们”就是“反身性”了,叙述者的位置和身段相去甚远。

小学老师

孩子上小学后,我就又和小学老师打起了交道。除了家长会,偶尔会有一点交流,譬如,提前到教室接孩子,或者放学时间已过,孩子迟迟没出校门,我匆匆走进教室,正好老师也在,顺便会聊几句。孩子四年级的一个傍晚,我在小学门外等候,一二年级时的数学老师出来了,不紧不慢,我主动招呼,问她是否记得我是谁的家长,她爽快地说,记得啊。这个老师应当毕业不久,富有工作的热情,讲话时调门比较高,用我家孩子的说法,善于讽刺。感觉她不着急走人,就多聊了几句。我家孩子学习还可以,老师对她印象不错,连带着对我这个家长也还记得。这让我非常感动。说实在话,我授课的班级,一个学期下来,能记住名字的寥寥无几,和小学老师比较,真是惭愧。

过去半年,女儿参加了一个英语辅导班,周六上午三个小时,家长可以旁听。于是,我坐在教室后面,被动地补习基础英语。起初觉得老师的语速很快,自己耳朵跟不上,琢磨着怎么给老师提点意见。意见不能随便提,提得不好惹老师反感可就适得其反,影响到对孩子的态度了。课后我问女儿,她说语速不是问题,只是自己直接从二三阶综合听,前面的知识没有积累,有点吃力。我也就懒得提什么意见了。

几次课过后,我开始佩服这个老师了。首先是饱满的热情,往讲台上一站,她整个人就挺拔起来,精神抖擞,让我想起小学时学过的诗句:“飒爽英姿五尺枪,晨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老师的姿态很重要,积极奋发的姿态会有感染力,连我这个旁听的中年人也不由地挺直身板。在相去不甚远的大学里任教的我,在这个小学的培训课堂上,骤然间,回复到三十年前小学生的心态。回想起来,我的小学老师中也有我非常喜欢的,但是那时,自己并不曾想过为什么喜欢上他们的课,或者想过,没有结论出来。直到现在,由于这位培训班的老师,我才重又思考他们的特点和品格所在。

老师讲授知识点时,弄了“小也点”、“小有点”之类的东西出来。“小也点”就是too、also、ei ther,“小有点”就是have、has.然后整个顺口溜出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背诵和理解。她还擅长编排故事,一堂课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片段,把学生绕进去,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譬如,讲到bring、take、fetch和carry的区别时,马上就来了一个故事:一大早,Brown急急忙忙,carry书包上学去,到了教室才发现,他没有bring铅笔盒with him,那他书包里鼓鼓囊囊的都是啥东西啊?一个大鱼缸。哄堂大笑,有的嚷嚷,老师,多大的鱼缸啊,能放进书包啊?老师就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是个鱼缸。然后就开始讲授知识点。故事片段通常都有些离奇搞笑,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她大概是学过教育心理学,再就是她有一种天性,懂得如何与孩子们相处。

每次课上,老师都会穿插分组比赛,按照座次,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出来一名进行PK.愿意站出来的总是那么几位,及时而准确的反应是获胜的基本条件。为了抢先回答,同学们大都手脚并用,摇头晃脑,双手挥舞,单脚跺地,气氛煞是热闹。对低头不语的同学,老师惯于鼓动:那个谁啊,怎么总低着头呢,桌子上有啥好看的东西,给老师看看。最终,每个同学都被带动起来。这个时候,我很注意老师的语词语气和语调,每个同学的表现,以及整个教室的氛围。好老师都是煽动家。

孩子所在的培训班,只有十多个学生,是借用某所小学的教室。上课时,我坐在教室的后排,低头看自己的书,老师的声音对我没有什么影响,偶尔,我会抬头看看黑板,打量一下听讲的学生。老师编排有趣的故事时,我会不动声色地心底发笑。和孩子们在一起,自己至少在内心里成了孩子。上次课,女儿有别的考试参加,不能听讲,我只好冒名顶替。先是“过”之前布置的作业,一个学生一道小题,报上答案,老师予以补充和讲解。这个我就不参与了。每道大题“过”后,老师都会说,这个全对的举手,错一道题的举手,错两道题的举手……这个时候,我会替孩子举手。老师看着就笑。五六个小题,居然有学生错了三道,老师就会用夸张的语气说,怎么错这么多啊?那个啥怎么还错啊?Jer-ry你怎么回事啊?丝毫没有指责和批评,却让学生很不好意思。

我很佩服这个老师的授课,和同事谈起来,同事说,大学老师不需要像小学老师那样。小学生需要鼓动,若是以同样的语气对大学生,自己会觉得很傻,学生也会觉得可笑。同事的话有一些道理。我倒是想,大学的课堂同样需要氛围,老师在讲台上的言行举止,也需要具有充分的感召力,哪怕只是思想本身的感召力。如果老师自己有气无力,对生活没有热情,对思想没有激情,无论讲什么理论,都很难调动学生听讲和思考的积极性。遗憾的是,像我这种中年人,每每为生活中的琐事所累,情绪低沉,难免会带进课堂。

培训班的老师基本上都属于打工仔,大多是从外地院校毕业,有过一些工作经验,然后来北京谋求发展。也有一些是从北京的学校毕业,想留下来,却没有找到所谓的“正式”工作,就到民办的培训学校任教。这些老师的工作态度都不错,能力也都比较强,听课学生的意见,听课人数的多少,直接和他们的收入挂钩,甚至决定能否继续留任。我自己是非常欣赏他们,年纪轻轻的,在北京打拼,怀着美好的梦想,吃很多苦,住在潮湿的地下室里,在学生面前还不能体现任何愁苦。像这个外语老师,也就二十出头吧,独立生存的意志非常强烈。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勇敢的人。培训班的这些老师,若是去外地的小城市,可能会过得安稳一些,但未来一生的路一目了然。他们无意于此,来到大的都市。都市充满刺激,富于挑战。未来是不可知的,没有谁确定明天会怎样,但只要在这里站住脚,用自己的双手挣一碗饭吃,就是值得期待的。相比之下,我早已没有他们的勇猛与果敢,吃不得苦,惯于抱怨,满身中年人的惰性,这实在是需要反省和剔除的。

解构炎热

正午和女儿走在火辣辣的太阳下面,“烤”的人实在难熬,可难熬也得熬啊,索性苦中作乐。

我考女儿,说说看,夏天的阳光这么热,有哪些词语可以形容啊?女儿说,是形容太阳还是形容炎热?我说都可以。女儿就数落开来:骄阳似火,皎阳似火,烈日当空,赤日炎炎,夏日炎炎,炎炎夏日,赫赫炎炎,夏阳酷暑,汗流浃背,挥汗成雨……哎,别说我像女儿这么大时能想到多少词语,就是现在,惯于浮现在我脑海的还是那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再有就是:“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两首都是我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前者的作者,课本上印的是[唐]李绅,不过老师说,也有人以为是唐朝的聂夷中。后者是《水浒》中“智取生辰纲”一节中,白日鼠白胜唱的。

自己毕竟读了许多年书,“吴牛喘月”这个词可以对女儿显摆一下。《太平御览》曰:“吴牛望见月则喘,使(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牛就是产于江淮间的水牛,这个地方炎热的时候很长,水牛特别怕热,晚上看到月亮,还以为是太阳,吓得呼噜呼噜直喘气。女儿哈哈大笑:这个牛,吴牛,真是太好玩了。这个成语形容天气酷热,也用来比喻人因为猜疑而惊恐。还有一个词“流金铄石”,流和铄都是熔化的意思,说的是天气酷热,好像金石都要被熔化了。也可以写作“铄石流金”、“烁石流金”、“烁玉流金”。我一一说明不同的字形。女儿读过《水浒》,或许记得里面有一句:“炎炎火日当天,烁石流金之际,只得赶早凉而行。”

在我老家,把太阳叫“日头”,大概是说,太阳一升一落,一日就过去了。换算成小沈阳的说法,人这一生,其实可短暂了,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儿过去了。套用“人文地理学”的框架,大可建立一门“人文日头学”,所谓纯粹的“日头”是没有的,不同人不同时候感受到的“日头”都是不一样的。在我老家的语境里,夏天里说起“日头”,是炎热的感觉,冬天里谈到“日头”,是温暖的感觉,春天里是风和日丽,秋季是秋阳明媚。

女儿小时候听过后羿射日的神话,说的是后羿射中太阳后,太阳化为金黄色的三足乌鸦落下,古代人们就把“金乌”作为太阳的别名,也称“赤乌”。唐朝的韩愈诗云“金乌海底初飞来”,意思是太阳刚从海底冲出来;白居易作诗“白兔赤乌相趁走”,意思是月亮和太阳互相追赶。古人还有“乌飞兔走”的说法,意思是日子过得飞快。《淮南子·本经训》中说:“尧……自开辟以来,太阳星原有十,后被羿善开弓,射落九乌坠地,止存金乌一星。”

写到这里,在网上一搜,太阳的别名居然如此之多:

日 乌 阳 炎 羲

一轮 九阳 三足 飞鸟 飞金 飞辔 天阳 天晷 日色 日阳 丹灵 乌阳

六龙 火伞 火精 东君 白日 白景 玄晖 老火 老阳 朱炎 阳日 阳婆

赤日 赤龙 赤羽 赤轮 赤帜 赤鸦 赤萍 赤盖 旸乌 利眼 灵乌 规毁

金钲 赵盾 赵衰 素日 热头 圆轮 翔阳 赫熹 赫曦 踆乌 赪轮 羲驭

羲阳 羲轮 羲和 羲御 羲曜 曦车 耀灵

三足乌 太阳爷 太阳星 日头公 日头爷 日爷儿 丹砂毂 老爷儿 赵盾儿 赪玉盘 濯耀罗

三足老鸦 日头旸儿 紫金毕逋

回到那天我和女儿的问答,我问女儿,你现在最想什么啊?我现在最想吃冰淇淋,女儿快言快语。除了这个,还能想到啥?赶紧到有空调的房间里去。这一点上,我和女儿有很大的不同,我想到的是成荫绿树,马路两边高大挺立的白杨树,枝繁叶茂,遮得严严实实,一丝阳光都透不下来,这是夏日里最惬意的。遗憾的是,此景只能画中有了,城市的街头,惟有阳光照射在水泥和柏油路面上,泛出冒火的光。还能想到啥?我刻意考验女儿的想象力。没有啦,女儿不屑于思。我自己又能想到什么呢?西瓜,绿豆汤。三国的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曰:“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浮沉於水中的瓜李,是夏天清凉可口的食物,“浮瓜沉李”这个成语比喻的就是夏日的生活景象。还有记忆深处的薄荷糖和糖醋。小时候大热天的在庄稼地干活,随身带几片防暑的薄荷片,就美之曰“糖”,再就是把醋装在小玻璃瓶里,加点白糖,酷暑难耐时小心翼翼地抿一口,就是天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