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大文学课
2177700000002

第2章 百家争鸣(1)

老子(节选)

春秋·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1],斯恶[2]已;皆知善[3]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4]。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说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解字】

[1]美:美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2]恶:丑陋。

[3]善:善良。

[4]万物作焉而弗始: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强为主宰。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于道[3]。

居善地,心善渊[4],与善仁,言善信[5],正[6]善治,事善能,动善时[7]。

夫唯不争,故无尤[8]。

【说文】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除此之外,水还具有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包容万物的特征。在本章中,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就应该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

【解字】

[1]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就好像水一样。

[2]处众人之所恶:停在人们最厌恶的地方。恶,厌恶。

[3]故几于道:所以和道差不多。几,相似、差不多。

[4]渊:沉静、清澈的深水。

[5]信:讲信誉,有诚信。

[6]正:公平,不偏不倚。

[7]动善时:把握好时机才行动。时,时机。

[8]无尤:没有过错。尤,过失、差错。

其政闷闷[1],其民淳淳[2];其政察察[3],其民缺缺[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5]?其无正[6]也。正复为奇,[7]善复为妖。[8]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9],廉而不刿[10],直而不肆[11],光而不耀[12]。

【说文】

此章集中表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福”人人向往,“祸”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但老子却认为福祸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此言一出可谓振聋发聩,将世人引向一个新的思想境界。

【解字】

[1]闷闷:迟钝、不清楚、不夸夸其谈的样子,含有宽厚、宽泛的意思。

[2]淳淳:淳朴、厚道的样子。

[3]察察:看得清楚,非常计较的样子,有严厉、苛刻的意思。

[4]缺缺:狡诈、不满足。

[5]极:终点、尽头。

[6]无正:没有标准,不能下定论。

[7]正:正常的。奇:奇怪的、奇特的、不正常的。

[8]善:善良的。妖:邪恶的。

[9]方:方正、有原则。割:坚硬,使人不舒服。

[10]廉:清廉、自律。刿:伤害到别人。

[11]直:正直。肆:胡作非为。

[12]光:光芒,做事有个性、有锋芒。耀:刺眼、耀眼。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1]天下,其鬼[2]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说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总统里根看到这句话,被深深感动了,并把这句话写进了他的国情咨文。

不多事琐碎,不横生枝节,以平常心对待一切,这就是老子认为的很好的处世态度。

【解字】

[1]莅:以草铺地,作为人的坐席,引申为来临、出席。

[2]鬼:隐藏在人心中自私、邪恶的一面,是邪恶力量的代表。

论语(节选)

春秋·孔子

子[1]曰:“学[2]而时[3]习[4]之,不亦说[5]乎?有朋[6]自远方来,不亦乐[7]乎?人不知,而不愠[8],不亦君子乎?”

有子[9]曰:“其为人也孝弟[10],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11]本[12],本立而道[13]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4]!”

【说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箴言。

【解字】

[1]子:过去泛称男子,后来变为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在《论语》中,“子”一般指的是孔子。

[2]学:《说文》中把“学”解释为觉悟的意思。在原文中,一方面是指学习《诗》《书》《礼》《乐》《易》之类的典籍;另一方面是指学习六艺之类的实际生活技能。

[3]时:意为“在合适的时间”或是“时常、经常”。

[4]习:繁体字写作“習”,本义是“鸟数飞也”,练习,引申为实践。

[5]说:高兴,开心,通“悦”。

[6]有朋:在有些版本中,写作“友朋”。“朋”,这里指的是朋友,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还有人认为指的是孔子的弟子。

[7]乐:意思与“悦”相同,都是高兴的意思。但二者有区别,“悦”多指内在感情,“乐”则通常表露在外面。

[8]愠:生气,恼怒。

[9]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

[10]弟:通“悌”,本意是指敬爱兄长,也泛指尊敬长辈、上级。“孝”和“悌”常同时出现,合称“孝悌”。它是儒家非常重视的道德伦理范畴,被看做是实行“仁道”的根本条件。

[11]务:从事,致力于。

[12]本:本义是指草木的根,或是靠近根部的茎干。这里是引申意,是指事物的主体或根基。

[13]道:本义是供人行走的道路。这里指的是儒家所提倡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

[14]与:通“欤”,在这里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的语气。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3]而不忠[4]乎?与朋友交而不信[5]乎?传[6]不习乎?”

子曰:“弟子[7]入[8]则孝,出[9]则悌,谨[10]而信,汎[11]爱众,而亲仁[12]。行有余力[13],则以学文[14]。”

【说文】

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存的诚信。如何对待浊世横流?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

在第二则中,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的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解字】

[1]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人。曾子是鄫国太子的后代。曾子在十六岁时,拜孔子为师。曾子是有名的孝子。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和“修齐治平、省身、慎独”都是曾子提出的观点。

[2]三省:三,这里是多次的意思。古人对于频率密集,或是数量多,而且持续时间久的数字,都会用“三”来表示。省,检查、查看,这里是检查自己的作为,查找自己的缺点并改正的意思。

[3]谋:谋的本义是考虑、谋划。这里可以当做办事讲。

[4]忠:本义是尽心竭力、忠诚无私。这里是尽心竭力的意思。

[5]信:在文中,“信”的意思是指能够按照礼制的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守信用。“信”被儒家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6]传:这里作名词讲,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7]弟子:这个词在文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生,另一种是年纪小,身为儿子或是弟弟的人。在这里,采用第二种解释比较合适。

[8]入:古时候,父母和子女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入”就是进入父母的住处。

[9]出:是相对与上面的“入”而言的,即走出自己的房间,或是出外求学。

[10]谨:在《说文解字》中,“谨”被解释为“慎”。文中带有谨慎、少说话的意思。

[11]汎:广泛。

[12]亲仁:亲,亲近;仁,指有仁德的人。

[13]行有余力:有剩余的精力、闲暇的时间。

[14]学文:这里不单单指学习文字,还包括古代文献,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文化知识。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4]于是[5]邦[6]也,必闻[7]其政[8],求之与,抑[9]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10]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11]异乎人之求之与?”

有子曰:“信近于义[12],言[13]可复[14]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15]不失其亲,亦可宗[16]也。”

【说文】

这章的意义是孔子因其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而得以用一种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得到他国的国政信息。孔子以此说明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除了本身即是美德之外,还能去除暴戾、傲慢、骄奢之气,因而对外可使人际关系和谐,对内则可使心性修治、推展。

【解字】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儒家七十二贤之一。他善于雄辩,才能出众,且善于经商。

[3]夫子:古时候人们对士大夫的尊称,这里指的是孔子。《礼》:“身经为大夫者,得称为夫子。”在鲁国,孔子曾做过司寇。所以孔子的弟子们尊称他为夫子。后来,学识渊博的人或是传授知识的老师都称为夫子。

[4]至:到。

[5]是:做代词。这,这个。

[6]邦:这里指当时的诸侯国。

[7]闻:知道、知晓。

[8]政:政事、政治。

[9]抑:还是、或是。

[10]温:和厚、平和。良:善良。恭:庄重、恭敬。俭:节制。让:谦逊。这五个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孔子的形象,是孔子的弟子对老师的评价和描述。

[11]其诸:语气词,表推测。

[12]义:这里是合理、适宜的意思,同时也指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标准。

[13]言:约定,曾经说过的话。

[14]复:履行、实践。“复言”就是履行、兑现诺言的意思。

[15]因:依靠、凭借。

[16]宗:主,引申为可靠的意思。

《孙子兵法》二则

春秋·孙子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说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大学(节选)

春秋·曾子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说文】

大学是“四书”之一。“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本篇选录的部分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既是全文的宗旨,也是儒家教学的目标。

【解字】

[1]道: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使彰明、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即光明正大的品德的意思。

[3]亲民:使人弃旧图新、从善如流。

[4]知止:知道目标的所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致知在格物[4]。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说文】

本篇选录的部分,提出了儒家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为儒家为古时知识分子设立的人生追求阶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心理。

【解字】

[1]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身心品行。

[3]致其知:使自己获取知识。

[4]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宫之奇谏虞假道

春秋·左丘明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3]。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5],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6],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7]。大伯不从,是以不嗣[8]。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9],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0]。将虢是灭[11],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2]?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3]?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4]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5]。”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6]。’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7]。’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18]。’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19],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0]

【说文】

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的不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文章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解字】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国:国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陆。虞在晋南,虢在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翫:即“玩”,这里是轻视、不看重的意思。

[4]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5]辅:面颊。车:牙床骨。

[6]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诸侯国,有相同祖先。

[7]大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8]不从:指不从父命。嗣:继承(王位)。

[9]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0]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1]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

[12]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怎么能。之:指虞。

[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做杀戮的对象。唯:因为。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4]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

[15]享祀:祭祀。絜:同“洁”。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6]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

[17]馨:浓郁的香气。

[18]易物:改变祭品。繄:句中语气词。

[19]冯:同“凭”。

[20]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曹刿论战

春秋·左丘明

十年春[1],齐师[2]伐我,公[3]将战。曹刿[4]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5]谋之,又何间[6]焉?”刿曰:“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8]?”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10]。”对曰:“小惠未徧[1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2],弗敢加[13]也,必以信[14]。”对曰:“小信未孚[15],神弗福[16]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17]。可以一战[18]。战则请从[19]。”

公与之乘[20],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21]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3],故逐之。”

【说文】

本文讲述的是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评价长勺之战“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解字】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师:军队。

[3]公:指鲁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