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穿帮:民国军史中的以讹传讹
21774700000062

第62章 西北的军队并非都叫西北军

关于西北军是什么部队,都包括了哪些部队,按说并不模糊,但仍然直有些人耍弄错,即把凡是活动于西北地区的,如岳维峻、邓宝珊、庞炳勋、杨虎城、方振武、马鸿淫、刘镇华、徐永昌、孙殿英等,都统统称作西北军了。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猜想,可能主要的理由,是因为西北军这一称法是在冯任西北边防督办后叫起来的,而这之后的国民军各军都曾经长短不同时期地受其节制,所以,凡曾隶国民军各军旗下的,便都归入西北军的认定范图了。之后冯玉祥率师参加北伐,组建国民军联军,后又改称第二集团军,再后来又组织反蒋军,但西北军一称已经叫响,那么在这一时期编入冯军作战序列的所有部队,或者虽不曾编入冯之部队序列,却也曾与冯等一同反蒋的部队,也就笼统地归入西北军的认定范图了。

是不是还有其他剔的理由我不知道,但这看起来有些道理的说法却是错误的,虽然持这种说法的人很多。

国民政府时期极类似东周时期,看起来国府只有一支军队,即国民革命军,但实际上是各种旗帜的军队并存的。而称某某人属于什么什么军,则是一个事关旗帜的问题,是每个跟谁走的问题,是年个十分敏感的万万不能马虎的问题,所以这就有必要较真了。

彼时什么什么军的叫法,不外两种,一种是有着独立的军政体系和权威的领袖人物的。东北军、晋军等就属于这一种。其特点是使用这个名称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另一种则是对源于某一个省区的多个军队派系的统称,是同一名称下不同军系的集合如川军、湘军、陕军等。其特征是没有统一的军政体系,也没有共同拥戴的领袖人物,即使有时也曾建立联合的指挥机构,对外采取统一的行动,也不过是个联盟而己,充其指挥者,亦不过盟主而已。这很有点像某些邦联制国家的体制。

西北军是哪一种呢?

有的说法是将这一时期凡与冯同属于一个战斗序列的部队统统看成是西北军,将杨虎城、马鸿遥、方振武、刘镇华等部与冯之基本部队一同看作是组成两北军这个集团的并列的单元了。也就是说,将西北军看成是像川军、湘军那样是同一个军号下多个军系的集合,就像我们经常说起的刘湘部川军、杨森部川军、唐生智部湘军、贺耀组部湘军样,将杨虎城、方振武、庞炳勋等也同冯玉祥一起分别称作西北军中的一支。也有的人说西北军有大小两支,大西北军是冯玉祥,小西北军是杨虎城,这个说法是近年米网络上才有的,算是新创。

但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如果将西北军归入像川军、湘军一类的多军系的集合的话,那么西北军的领袖或者说首领就不应该只有一个而是多个,就像川军中有刘湘、刘文辉、杨森、刘成勋等多个,湘军中有程潜、唐生智、贺耀组等多个一样。但多年以来,即是采广义西北军说法的,大概也只承认冯玉祥是西北军唯一的领袖,而并不将杨虎城,方振武,马鸿遥等也同时认作西北军的领袖或首领,这显然是个矛盾。所以将其归入这一类不妥。

当然采太小两支西北军说法的人可能会说,西北军的领袖不止码一个,杨虎城也是西北军的领袖,或者也有人说马鸿遥也是西北军的领袖,刘镇华也是西北军的领袖,孙殿英也是西北军的领袖,反正都是后人人为定义的,是什么军不是什么军不重要。要是这么说就是抬杠了,因为或许有些军系是后人们为了研究和区分的方便而定义的(但西北军绝对不是),但同样也是要遵循一个科学的客观的并为历史所认可的道道的,不是可以随便定义的就比如火星与木星都是人为定义的一样,将他们的名字调换一下从本意上讲也并不影响夭文学的研究,但即使这样,大概也不是我们谁随便想怎么调换就可以怎么调换的吧。

西北军在中原大战失败以前,是以冯玉祥为首的独立存在着的统岛的政治军事集团,独此一家,那无分号(中原战败后的西北军是另一码事〕。它是以冯玉祥为圆心,以十六混成旅为半径划定的一个小图子。这个小图子独立自主,狭隘偏私,家长制作风十分典型,冯玉祥就是西北军这个小图子里独一无二的领袖。而不是像川军、湘军那样是多个派系的集合体至于国民联军和第二集团军时期隶于冯民大旗下的部队,它是个联合体,这一点没错,但这个联合体不叫西北军,而应称作西北军与各路杂军的联合体,只不过西北军在这个联合体中所占的股份要远远大于其他加盟者,这个联合体时期的冯玉祥,实质上是个盟主,不过而已。

因刘湘、杨森、刘文辉皆川人,故将其部队称作军;因唐生智、贺耀组、叶开鑫等皆湘人,故将其部队称作湘军:困陈济棠、陈铭枢、张发奎等皆粤人,故将其部队称作粤军,那么,杨虎城、岳维峻、马鸿遥、井岳秀等都是西北人,他们的部下官兵也多为西北人,其部队发展壮太在西北,活动地区主要也在西北,能不能因此而将杨虎城等都称作西北军呢。

这样更不妥。前面说过了,西北军不是像川军、湘军那样属于源于某个省区的地方性军系的集合,也不是以地域区分的作战编组,西北军是以冯玉祥为首的独立统一的以军事作实力的政、治派别,这一定性就注定了它并不是以其首领或部下将领的籍贯和部队的活动地域作为其认定的标准的。称冯的部队为西北军,最早是因为冯任西北边防督办而叫起来的,以后就沿袭下来。其实在这之前冯部的发展壮大与西北并没有多少关系。冯不是西北人,其部队骨干中西北人也极少,而主要是冀鲁豫皖儿省人,而尤以河北人居多。比如五虎上将中,河北人占了3个,河南、山东各占1个,十三太保中,河北人8个,山东人2个,安徽人2个,吉林人1个,全没有西北人。当然,如果它不叫西北军而叫别的什么军行不行?

也行一个军系称作么什么军,不过是一个符号,但这个符号一经使用于哪一个军系,就等于注了册。

能不能把西北军看作一个母系统,把马家军、镇篱军、国民军各军等看成是这个母系统之下的子系统呢?

我看不能。第一,从历史上看,马家军、镇商军都早于西北军许多年便己独立成军,国民2军、国民3军则与冯玉祥的国民1军一同成军,断没有把年长的看作是年少的儿子的道理。

第二,从上述各军与西北军的关系上看,虽然因实力不及,各军都曾依附于冯军,但更多的是互相借重与合作的关系,真正死心塌地依附的极少。如果他们谁真的把冯军看作亲爹那样誓死效忠,那倒是可以另当别论了。再退一步说,即使这关系是松散的,但只要他们在表面上还从始至终地共擎西北军这面人旗,就像某些邦联制国家那样,也可以看成是母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他们对西北军的依附不仅是牵强的,而且是短暂的。而且在脱离冯军后,又很快地找到了新的主子,加入了新的阵营。他们之中,除庞炳勋曾自称为西北军外,马鸿淫、杨虎城、方振武、徐永昌等都绝口不认西北军是自己的所属(一些表面上的应酬或酒桌上的恭维话不能算)0察哈尔抗日时,当时受方振武领导而出身于老西北军的张人杰为表示对方振武的不满,故意当着方的而说自己是老西北军,主甚听冯老总的,曾使方振武与张人杰人的关系闹得很僵,从这件小事就足以看出方振武对西北军的态度了。

实际上,尽管西北军最盛时拥兵数十万,刘茂恩、井岳秀等不及冯军十分之一,但各军之间绝对不是母子关系,而是平行的兄弟关系,这还仅仅是说的合作关系存在的时候。真的要说母子关系,则冯玉祥西北军与后来分成多股的宋哲元西北军之间,与韩复祭西北军之间,与孙连仲西北军之间,才符合这样的比喻。

上述各军在不同时期都曾接受过冯玉祥的指挥,从战斗序列表上看,杨虎城为第10军军长时,韩复渠为第6军军长,方振武为第3方面军总指挥时,孙良诚为第1方面军总指挥,那为什么杨虎城、方振武等就不能和韩复荣、孙良诚等同样称作西北军呢?

原因很简单,是不是每个军系并不是单纯从战斗序列看的。因为冯与杨等的关系仅仅是指挥关系,而冯与韩等的关系则远远不仅仅是指挥的关系。同在一个战斗序列中而军系不同的情况在这个时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呆说上述各军都曾加盟过以冯玉祥为盟主的同盟军,便因此将其划入西北军的阵营,那么,蒋唐战争时期,曾隶属于以唐生智为总司令的反蒋军序列的魏益三、高桂滋、刘桂堂等是不是也可以称作湘军呢?要是可以这样称的话,中原大战中曾列入以阎锡山为总司令的反蒋军序列的李宗仁、张发奎、鹿钟麟、孙殿英等,是不是都应被看作晋军呢?显然不是的。其实,这就跟诺曼底登陆作战时艾森豪威尔指挥下的军队并不能统统看作是美军完全一样的道理。实际上,并没有谁把曾受唐生智指挥过的所有军队全部称作湘军,也没有谁把列入阎锡山指挥序列的所有军队统统地称作晋军,更没有谁把艾森豪威尔指挥过的盟军一概地看作美军,可人们却往往把曾受过冯玉祥指挥过的军队不管受冯指挥的时间长短也不管与其合作的关系好坏一般脑地称作西北军,让人感到十分不解。

同样是隶于冯玉祥的部,又同样是背冯而附蒋,杨虎城、方振武们与韩复策、石灰三们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看某一支军队是不是属于某个军系,不能光看它在作战编组中属于哪一个军队序列,甚至不能光看它的隶属关系,而应该看他的军政体系是独立的还是统一于谁的,看它的政治立场是怎么样的。以第二次北伐为例,当时的孙良诚配属于第1集团军在津浦线作战,那么从军令系统看,孙良城部就属于蒋之第集团军,而且由于此时正处在蒋冯二人的“蜜月期”,孙部作战行动瞧蒋之命是从。但再从军政系统看呢,则蒋对于孙部却不能干涉分毫,即是一个连的编制,一个排长的任免,恐怕也无从插手。还不仅仅是对于孙良诚部,即使是对于隶属于第1集团军的贺耀组、陈调元等部,蒋所能控制的也仅限于作战行动而己,对于贺、陈等部的军队建设,至少在此时还丝毫插不进去,换句话说,在同一个战壤里作战的,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军系,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西北军这一具体的军系而言,看一个将领是不是西北军,可从以下三点来考查:第一,看他是不是北洋陆军第16混成旅出身,或者看他的成长是不是与冯玉祥有直接的关系。是,就是西北军,哪怕他后来背叛了冯玉祥,也改变不了他的出身,如韩复架、石灰三等。

第二,如果他不是第16混成旅出身,他的成长也与冯玉祥没有关系,就看他在投效冯部后所带的部队是否还是原班人马,是杏经过了冯的整编改造而脱胎换骨了。如果他虽然还被冯用作带兵宫,但其部队骨干却早己换成了冯的人,整个部队已经经过了完全的改造,那他就是西北军,如秦德纯、吕秀文等。

第三,如果他既非第16混成旅出身,其成长过程中与冯也没有任何关系,其部队也没有经过整编,就看他是不是坚定地站在西北军这个团体的立场上忠贞不戒,站对了,就是西北军。这方面的例子在西北军不好举,几乎没有,因为杨虎城等与冯在一起的时间都极短暂便离他而去了,冯义在部队发展到巅峰时很快地失败,也不好验证。在别的军系中,倒可以举出类似的例子,比如原为直军后投靠奉军暨东北军的于学忠,原为西北军后投靠回颂尧川军的王志远等,便在投入新的阵营后较氏时间地保持了自己的原班人马而未被改编,但于学忠为东北军、王志远为川军的说法却早已被人们所公认,很少争议。为什么呢,因为于学忠、王志远等,尽管在改换门庭后其部队没有进行大的换血,但他们对于新主子的忠心是经过了考验的,他们和他们所带部队的政治立场是坚定地站在了新主子一边的,因而实际上已经是完成了思想上的改造,属于新的军系了。

如果以上这三点都不能满足,那他就不是西北军。我们将那些似是而非的西北军将领拿出来即日分析。采广义西北军称法的,将许多将领划入西北军门下,像那个“西北军一百零八将”所说的杨虎城、方振武、庞炳勋、岳维峻、邓宝珊、徐永昌、续范亭、刘镇华、孙殿英、马鸿遥、弓富奎、赵守链等,还可以列出很长一串名字。如果都拿出来——分析,篇幅太长了,有的八竿子都打不着,也用不着去费那个劲。这里只分析平时说的最多也争议最多的三个人,杨虎城、方振武和庞炳勋。

先看他们的出身成长和西北军冯玉祥的关系如何。

先说杨虎城。杨是在护国战争时期崛起于陕西的农民义军中的一支,护法战争时期加入陕西靖国军,为支队氏,是为杨虎城建军的开始。靖国军失利后投陕北井岳秀部,任井部步兵团长,得井的庇护多年,实力得以保存。国民3军入陕后,杨部受委为孙部第3师。西安解国后的1927年初加入国民军联军,参加北伐。也就是从此时起,算是加入了冯玉祥部的战斗序列。从中可以看出,杨部在这以前的成长壮大过程中,跟冯玉祥的西北军没有丝毫关系。

再说方振武方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扛浙战争时投卢永祥,为别;队司令,自此开始创建自己的军队。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投张宗昌,为先遣第2梯队司令,后梯队扩编成第6旅,再扩编成第24师,在张的卵翼下,方的队伍开始发展壮大起来,1926年初自称国民5军,叛离张宗昌,率军西撒与国民军其他各军会合。是年9月与冯等合组国民军联军,算是列入冯玉祥部战斗序列。在此之前方部的建设与发展与冯也没有任何关系。

再说庞炳勋。庞炳勋是在孙岳的北洋陆军第15混成旅成长起来的。北京政变建立国民3军时,庞任国民3军第2混成旅旅长。张作霖与吴佩孚联于进攻国民军时,孙卧病,国民3军交徐永昌负责,庞在此时率部投靠了靳云鸦,任河南保卫军第9军军民,是为自己独立带队的开始。后来又投唐生智,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5军军长。1927年转隶冯玉祥第2集团军。在这之前,如果要说庞与冯玉祥的关系,就只能扯到孙岳那去,如果不扯到孙岳那,则庞与冯就没有关系。

由此可见杨虎城、方振武、庞炳勋等三人,在他们独立当家成军之前,乃至到成为一支独立旗号的军队之前,与冯玉祥都没有丝毫的关系。

再看他们在与冯合作期间的军队建设受冯玉祥西北军的制约影响有多大。杨虎城在1927年初加入冯部序列后,任第10军军长,辖两个师,师长冯钦哉、姬汇百,参谋长孙蔚如等,全是从当连排长起就跟着杨的老弟兄。其中下级骨干则以安边教导队、耀县军校学生充任一直到杨29年叛冯附蒋,杨军中没有冯军一人渗入,杨部各级骨干还是原来的老班底,方振武在1926年9月与冯一同组建国民军联军时,任援陕军第1路军司令,部下3个师,师长阮玄武、鲍刚、张兆丰,除张兆丰是后来加入者(但也不是冯的人),阮、鲍都是方部起家时的建军骨干。后方任第2集团军第3方面军总指挥,但所部各级带兵官依旧,直到方离冯而去,冯在方的部队中也始终未能插入一兵一卒,庞炳勋部转入第2集团军时,改所部为第20军,辖两个师,师长谭炳衡、马法五,也全是庞15混成旅时期的袍泽故旧。这期间,冯曾想改编庞的部队,因受鹿钟麟的保护,改编未得执行,一直到冯军失败,庞的部队仍然保持了自己的本色,冯始终未能染指。

可见,在他们与冯短暂的共事期间内,都始终保持了自己军队独立自主的军政系统和发展方向,没有受到冯氏西北军任何的动摇和改变,当然,受冯排外的限制,其部队也都没能得到太太的发展。

最后看他们是不是忠贞不荒地站在了西北军的立场土。

杨虎城是1927年初加入冯玉祥部作战序列的,没过几个月,杨便有了去意。之后,名义上虽然还没有与冯脱离,实际上却已经自由行动了。到1929年5月,杨虎城通电宣布脱离冯玉祥改投蒋介石。中原大战中,杨任蒋军第17路总指挥,率部与冯军作战,大战后期,杨军抢占洛阳,切断冯军西退之路,为最终打败冯军起了重要作用,也使西北军再也没能回到西北根据地重振旗鼓。杨却因此平步青云,坐镇西北,达到一生事业的巅峰杨受冯的指挥名义上只有两年余,实际上连一年也不到,杨对冯玉祥绝对称不上忠贞,不仅说不上忠贞,我看杨虎城根本就是西北军的冤家。

;忘振武1926年初宣布加入国民军,1927年4月便离冯附蒋。三次北伐时任蒋军第4军团总指挥,其基本部队发展到两个军,另收编旁系两个军。战后任安徽省主席,衣锦还乡。方受冯的指挥名义上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好在方在离冯附蒋后还没有像杨虎城那样帮助蒋介石打冯玉祥,不过要是方没有被蒋排挤削权就很难说了,总之毕竟方与冯没有兵戎相见,没像杨与冯那样把关系搞得很僵。1933年方还再次与冯联手合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不过在前后再次合作期间,方与冯矛盾重重,互相猜疑,互相戒备,方对冯的忠心自然也谈不上。

在这点七,庞炳勋的情况与杨虎城、方振武都有所不同。可能是由于庞实力太小,想依靠冯这棵大树的原因吧,庞在投冯后不管是打张宗吕打张学良还是打蒋介石,都极为卖力。在韩复集叛变时,庞率先密告,后又率部阻击,曾给韩以不小的打击,并与韩结仇,有些书写成庞与张自忠有隙,大概是把韩复续与张自忠给弄混淆了,实际庞与张并无过节。不久冯反蒋失败下台,庞与冯起渡过黄河退往山西。在后来投靠者中,庞是在冯失败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叛变的少数几个人之一。1931年与宋哲元等一同受张学良改编在以后的岁月里,庞每每以西北军自称,对冯也以老长官待之,基本还算是站在了西北军这条线上的三人中,说起忠心,是无论谁都谈不上了,但庞炳勋及其部下却还称冯为老长宫,杨、方二人自离开冯玉祥后,对冯的老长官一称,也许会在某种应酬的场合周到,但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部下也同样把冯认作老长官了。

杨虎城部队在发展过程中,第一受益于井岳秀,使其刚刚创建不久的部队在濒临溃败时得以守足,保存了实力;第二受益于蒋介石,使其得以发展壮大成举足轻重的17路。方振武部队在发展过程中,第一受益于张宗昌,使其有了第一次扩军发展的机会:第二也是受益于蒋介石,某部队也是在隶于蒋介石时得以发展到全盛。至于庞炳勋,他所受知遇,只有他的老长官孙岳。杨、方、庞三人隶于冯的时间都极短,且由于冯的偏私排外,杨方二人不久便离冯他去,庞是坚持到了最后,不过要是老冯败的不那么早的话,依冯的为人,庞要么被挤走,要么被吃掉,断没有在冯榻旁酣睡立足的可能。

对于三人而言,不论从投效的时间长短上看,还是所受的恩泽大小上看,冯玉祥都远远不能和上述井岳秀、张宗昌、孙岳和蒋介石等相比,但长期以来,许多人包括一些史学界的大老都习惯将他们称作西北军却少有称他们为别的什么什么军的,真的不好理解看来西北军的牌子实在是大。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称杨虎城和方振武为西北军着实不妥,而称庞炳勋为西北军倒多少可以说的过去。

再回到前面的话题上来,为什么韩复秦、石灰三对冯不忠却仍然称其为西北军,杨虎城、方振武等对冯不忠就不能称其为西北军呢?这可用一句粗话来解释,亲儿子再不孝,你就是登报和他宣布脱离父子关系,却不能否认他是自己的的儿子;而认了几天的干儿子解约走人又认了别的人作爸爸了,你还能说他是自己的儿子吗?

能不能将杨虎城等看作是西北军的旁系,也就是杂牌呢?在第二集团军前后时期,许多加盟隶于冯氏太旗下的部队,都远较冯之基本部队弱小,冯之基本部队又称作西北军,那么,把此时投入西北军阵营受冯节制的杨虎城等部称作西北军的旁系,这与北伐时期归顺国民革命军的大量部队长期作为蒋系中央军的旁系不是样的道理吗?

这要分成两个阶段,在冯玉祥中原大战失败前,这么认定是恰当的。旁系是相对于摘系而存在的。不瞧蒋介石系统有婿系与旁系,冯玉祥、唐生智等许多军系中都有自己的基本部队和后来投效未及消化的略小的部队。在对当时冯氏第2集团军、唐氏第4集团军的所有部队做实力分析时,称某部为某之摘系,某部为某之旁系,是可行的,也是恰当的。台湾王禹廷先生就经常这么分析注明,大陆的姜克夫先生也持此说,和后米国军中的娟系与旁系是同样的使用方法。

在杨虎城背冯投蒋后,再这么用就不妥了,在又投靠了新的主子后还称其为西北军的旁系显然就不是很合适的了。比如张家的闺女嫁给了李家,是李家的媳妇,可后来又改嫁给了王家,还说她是李家的媳妇就不合适了。杨虎城、方振武等都是骨头带刺、翠硬难晴的主,并不像曾万顺、周凤歧那样轻易就让人吞下去消化掉,这就决定了不管他们曾投入谁的门下,都不愿意成为谁的死党而甘愿任其肢解改造,也就不可能成为谁的摘系。比如杨虎城,他投井岳秀时,是井部的旁系,投孙岳后,是孙部的旁系,投冯玉祥后,成了冯部的旁系,投蒋介石后,又成了蒋军的旁系。就像我们不能在宁汉合作以后还老是将庞炳勋、郝梦龄等称作唐生智的旁系一样,杨虎城在投冯玉祥后还说杨是井岳秀的旁系也不合适。同样的道理,讨论1927年初的杨虎城第10军,说他是因北军旁系是可以的,说起1936年末杨的第17路军,还称他是西北军的旁系就显然不妥了。

那么,杨虎城和韩复集都是从西北军投入蒋介石阵营的,为什么还总是称韩是西北军而不能称杨是西北军呢?

还用刚才的比喻,杨虎城和韩复袋都是从冯家嫁过来成为蒋家的媳妇的,但韩是冯家的闺女直接嫁给蒋家的,韩的娘家就姓冯,即使与娘家的关系再坏也改变不了他姓冯的根源;而杨则是冯家的媳妇改嫁到蒋家的,对于已经嫁到蒋家的杨虎城来说,冯家既不再是他的婆家,也不是他的娘家,不管是随夫姓还是随父姓,1929年以后的他都不可能姓冯旁系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杂牌军,既然是杂牌军,他也总得有个牌子的,说杨虎城等不是西北军,那他们又是什么牌子的军呢?

我猜,之所以许多人习惯较多地将杨虎城、方振武、庞炳勋等称作西北军,而对于同时同样隶于老冯部队的马鸿遥、刘镇华等,称其为西北军的就较少,可能也就是因为后者所属的马家军、镇篱军名字比较响,而对于前者却不好归属的原因。

前边己经说过,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军系,主要的是看他是不是有独立的军政系统,而不是看他的大小和存在时间的民短。夜郎再小,也是一个国家,湖广再大,也只是一个行省,就这个道理。

杨虎城的部队,方振武的部队,庞炳勋的部队,其实都是独树一帜的部队杨早在靖国军时期便已有了独立拉队伍的行动,靖国军解体后,在极端困难面前,杨率部依附井岳秀,开办安边教导队,韬晦练兵,着手培养自己的班底。虽就食于井岳秀多年,但他的部队却没让井有丝毫的染指。在投靠蒋介石后,在蒋的政权己经渐趋稳定的时候,杨也仍然保持了自己独立建军独立发展的道路,没能让黄埔系对其部队产生太大的影响和渗透,更不用说临时指挥其作战的冯玉祥了。所以说,直到杨虎城被削夺了兵权为止,杨的部队都是一支独立的军系。至于杨虎城部队的名号,有称其为陕军的,也有称其为17路军的,我觉得都可以,但称其为西北军却绝对不可以。

目前发现有的历史图片中显示,在西安事变前后,中共与张、杨联合逼蒋抗日时,有标语上写着“西北军杨虎城”字样,当年的许多宣传材料上,也有同样的字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上历史图片或历史资料上记载的东西,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是只要历史资料有显示的便绝对正确,那历史研究就乱套了。就像许多历史图片中显示的“声援宋哲元第二十九路军”的标语一样,不能因此而认定宋部就是“二十九路军”。

方振武更是早具野心,其部队的独立性与杨虎城相比也毫不逊色。在张宗昌部队里,他连招收教练营的学兵,都只在他的家乡安徽的寿县、凤台一带进行,从干部上确保了部队的单纯,为培养自己的班底打下了基础。张几次欲整编其部队都未成功。之后方率部投身国民军阵营,短短一年内冯玉祥根本无暇也无胃口吃下个性十分倔强的方振武部队。到了蒋的阵营后,方部得到了太的发展,编遣会议时,所部编为并列的第44师、第45师。蒋的意图是想削弱其兵权,但方却针锋相对地成立了两师的联合办事处,仍然起着统一指挥两个师的功能,可见其独立精神之顽强,方振武的部队就是方振武部队,他既不姓张也不姓冯也不姓蒋,他只姓方。怎么称呼他的部队,没办法,也只能称之为方振武部队了。

庞炳勋部队和杨虎城部队、方振武部队不一样,庞部是由国民3军直接延续下来的,尽管在投靳后庞部实际上已经独立,但其老底子仍然是国民3军的,而且也是国民在幸存下来的一支独脉,我看就称其为国民3军旧部是最合适的,王禹廷、姜克夫便以此称庞部队。有的将其称作西北军,勉强,但也说得过去,而且庞氏自己及部下也这么称呼。大概是西北军的家长虽然倒了,但其家族还很庞大,加之庞与河北人占多数的西北军众将领有着同乡的关系,也想攀上这门子亲,作为西北军的干儿子,以不显得自己过于孤单吧。

历史科学有它特定的规律,与流行的菜品、流行的服装、流行的歌曲所要遵循的规律不同,后者是只要吃的人多穿的人多听的人多,就是它存在的真理,而历史科学不能按这个规律去衡量,它往往是冷僻的,对它的认定正确与否并不与说的人多少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