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集结号》开头九连城市巷战那场戏,场面很震撼,特别是战士们那沿着街道勇猛攻击的惨烈和那超级时髦的手语,就更是赢得多数人的赞叹。可我看了别扭,怎么看怎么别扭,怎么看也不像是解放战争中的我军对城市的进攻作战,而像是今天经常看到的特警对藏身于某个建筑物内的持枪犯罪嫌疑人的搜捕,或者美军对阿富汗伊拉克等个别抵抗力量的清剿。
那这二者之间有区别吗?当然有区别,区别大了去了。因为二者所要对付的对象不同,就决定了其采取的行动方式的不同。
首先,街市巷战不可能像建筑物内搜剿那样使用手话。特警或负有清剿残匪的分队之所以用手语,是为了隐蔽己方的信息与口令。这是因为,某一,对于搜剿者来说,他们的攻击对象往往被困在某一狭小建筑物内,以减为主,其人数一般也并不太多,守东就守不了西,顾南就顾不了北,其观察攻方的视角极其有限,攻击一方的许多人许多动作包括你扪什么手势他们是看不到的。其二,搜捕行动中,一方是以搜为主,另一方是以藏为主,在发生接触之前,双方都不会轻易开枪,整个环境是静悄悄的,而且攻守双方往往只是一墙之隔,所以你要是大声地呼喊传递信息或口令,则很有可能被躲藏在墙壁另侧的犯罪嫌疑人侦听,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抵抗,增加进攻的难度。基于以上两点,即防守者容易听到对方却不容易看到对方这一特点,攻方用手语传递命令和信息以隐蔽行动企图就很有必要。而解放战争时期的街市巷战就不同了。最大的不同是攻守双方都是明火执仗,到了能够用耳朵听到对方讲话声音的距离时,一方的战术企图不用说对方也能判断的一清二楚,也就已经失去了隐蔽战术动作的意义。第二个不同是,城市巷战中,枪炮声、喊杀声震耳欲聋,你就是大声叫喊,敌人也未必能够听到,所以也就用不着闭着嘴巴在那瞎比画。第三个不同,是防御的一方往往在主要的街道建有多层次的防御与观察体系,进攻者要是按照影片中那样沿着城市街道强攻的话,其一举一动就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监视之,此时你用于语,可能自己人还没看清楚敌人就先看清楚了。第四个不同,是打仗主要用长枪,对于特别讲求囚快一慢的我军来说,面对巷战这样极其激烈的战场环境,任何一名战士都必须双手紧握手,枪随时准各射击或拼刺,就是哪怕零点几秒的闪失也是不允许的,哪能容许腾出一只手来做无谓的手势呢?再者说了,我军打仗,事先都已明确好各班组的任务,而且战前训练中都经过反复演练,哪个组哪个队遇到什么情况采取什么预案都有明确,其互相之间的协同动作往往都在演练与实战中达到了十分的默契,也用不着到打仗时再比比画画。
所以说,解放战争时期的街市巷战,根本就没有使用手语的必要。而实际上,那时的解放军中,大概也根本就没有谁听说过这半个世纪后才变得时髦的手语。
其次,巷战不能像搜捕那样仅靠轻武器。军警搜身暂行动中,因对方的装备远远弱于己方,所以攻击者只用?中锋枪和祖击步枪也就足能够给予压制了。而且考虑到犯罪分子藏身的建筑物往往可能就是民居,故而不到万不得已肘,都基本不会对其进行破坏,再加上搜捕现场或附近可能就有大量的市民在图观,甚至犯罪分子的身边就有被劫持的人质,因而一般都不会使用重武器,以免伤及无辜。但打仗不一样,在对敌坚固设防的城市的进攻作战中,最大限度地破坏其赖以据守的建筑物,是任何进攻的一方都想方设法努力实现的。那么如何实现呢?在当时,除了影片中表现的用炸药包爆破外,上级还会尽可能地对攻坚分队给予火力加强。因为攻打象影片中那样有楼房的中原城市,显然不是一个连的行为,而至少应是一个团的行为。在当时的中原我军,平射炮火箭筒等直瞄火力可能没有或少有,但迫击炮掷弹筒等曲射火力还是能凑点出来集中使用于攻坚的。反正无论如何不能只靠步枪种锋枪炸药包去打这样的坚固据点的。因为那无异于自由送死。步枪冲锋枪对砖石甚至水泥结构的楼房毫不起任何作用,在敌方射界十分开阔的街道伫,连4点用于隐蔽的地形地物都找不到,你炸药包也根本就送不上去。
第二,巷战不能像搜剿那样的打法。对于负有搜剿任务的军警来说,都是以绝对强势打击弱势,一旦政治瓦解无效而不得不采取强攻时,则强攻也不是不可以的。但对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我军来说,其所丽对的城市守敌,一般都构筑有坚圆的永备工事,形成多层次的防御体系,特别是主要的街道,往往都在其交叉火力的覆盖之下,几乎没有死角。我军在突破外图进入街区后,往往会受到上下前后左右的环形攻击,敌情顾虑颇大,在无法给敌以有效火力压制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沿大街展开强攻。像影片中所表现的那样敢于只用轻武器便可以向敌据守的楼房工事发起强攻的场面,绝对不是可以称道的光荣,而是应该给予抨击的十足的愚蠢。很难想象,到了我军的城市攻坚战术已经基本成熟的解放战争时期,还会出现这样的蠢事。
当时解放军中,任何一名指挥员,甚至任何一名士兵,只要他不是白痴级别的弱智,那么他就应该懂得,像影片那样的楼房工事是不能硬碰硬地强攻的,是百分百要绕开它的。
绕开它怎么办?城市守敌该怎么打呢?
普遍的打法,是寻找一些敌未设防或设防比较薄弱的房屋,分多路采取一连串的爆破并辅以锹铺作业的方式,逐个房屋逐个墙壁地打通通道,充分发扬我军近战与小分队独立作战特长,向预定方向和目标穿插攻击,最后达成战斗目的。
这其实是个看七去很笨的办法,就是利用城市房屋毗连的特点,将各家各户的墙壁打穿,从这一家下一家再到下下一家地打穿,从打穿的墙洞中运动接敌,为什么呢?一个是这样做能有效避开敌交叉火力的打击。那时的我军,像针么反坦克炮呀、平射炮呀、火箭筒呀、无后坐力炮呀等直瞄火器还基本没有,对于敌人为封锁主要街道构筑的砖石或者钢筋水泥结构的永备工事还基本没法对付。我军有靠爆破队逐次爆破开路的经验,但在敌人交叉火力封锁的城区街道上,你很难找到可供隐蔽的地形地物避开敌机枪火力,你再怎么勇敢也无济于事,根本上不了前。李天佑算是能打的吧,东野一纵(也就是后来的三十八军)不是吃素的吧,但第一次打四平突破外国后进入街区,打了个几进几出,就是打不来,最后还是退了出来。可城镇密集错落的房屋,则恰恰限制了敌人机枪火力的发挥,通过逐个房屋逐个墙壁的凿墙打洞,就可以有效地避开敌人的机枪火力,达成预定的穿插任务。
再一个是能快速将敌人整个的防御体系割裂开来,加速其崩溃,巷战这样只能以分队为单位组织防御的特殊战场,本来就不利国军发挥其氏,而一旦被我用凿墙打洞的方式迂口包抄,其整个的防御体系便被破坏,形成更小更分散的孤立单位。在当时,国军基层连队的通信指挥手段也极其落后,往往也是靠口令或简易信号进行指挥。而这种原始的通信方式在其整个防御体系被割裂成多个孤立的小块后,就完全失灵从而造成指挥与控制的断档。失去了指挥,重武器用不上,短兵相接又不是我军对手,其士兵的斗志很快便会瓦解指望他们能像我军那样或者能像他们当年对日作战那样各自为战打到最后一个人,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上到了解放战争的第三个年头,国军士气已经十分低落,加上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已经为国军士兵所深知,所以只要将其指挥体系打掉,没有了官长的控制,当兵的很快就会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后来再打四平时,就摸索出了这一套打法,四平就攻克了。再后来,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也用这套打法很快地攻克了。
逐房遥屋地凿墙穿洞,从中运动接敌,能够有效地避开敌人的机枪火力。
这原本是日本鬼子采用的巷战接敌的方式,最早大概是东野6纵17师学来,用于城市攻坚,后来成为经验,很快在全军推广,中原部队按说也应该普及到了。或者还没有学到手。但不管学到没学到,打不了宁肯不打,也不会像影片中那样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