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穿帮:民国军史中的以讹传讹
21774700000017

第17章 穿得漂亮未必打得漂亮

所谓的德械师略说眼下抗战剧中,反映国军的戏是越来越多,而国军抗战剧中,其军官的扮相真的很好看,从楚云飞到冯夭奎,那身军装,配上张光北、陈宝国那魁梧挺拔的身姿和英俊硬朗的面庞,令少男少女乃至大婶大妈们艳羡不己。实际凡是表现国军抗战题材的影视,其扮演者无不英俊潇洒,而若这些俊朗的军装帅哥再配上德式的35式钢盔,那就更帅,简直帅呆了。你看由黄志忠演的《中国远征军》中的七校和由胡歌演的《四十九日祭))中的少尉,不就都戴着一顶35式钢盔,让广大的军服控剧迷们一片叫好吗。

这就勾起我想说一说这些德盔部队的兴趣。

先说一说这所谓的德械师

关于德械师,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抗战前的20个调整师,也有的说是这20个调整师中的第87、第88、第36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而在更多的电视观众眼里,大概只要戴上德制35式钢盔,就都是德械师了。其实当年根本就没有德械师这个说法,所有这些德械师的称呼全是今天的人们叫起来的。

德械师一说流传得如此之广,也有原因。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说说中德的军事合作。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与苏联闹僵了,苏联军事顾问撤走了,蒋之罔军开始转向别的列强寻求援助。找谁呢?找德国为什么耍找德国?第一是因为,作为欧洲陆军强国的德国,历来就是在军事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学习效仿的对象,日本明治维新后所建立的陆军,学的就是德国,其全套军事思想、建设制度和市式操典,统统从德国人那照搬.中国近代陆军的创立,从小站练兵开始,学的也是德国。小站练的兵后来成为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十多年,国军的许多单位和许多将领都与北洋陆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德国军事的影响在中国军人的意识里有着极深的烙印,在苏联军事顾问离开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军事集团,很容易就想到了德国。

第二是因为,德国刚刚在一战中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它必须大规模裁军,这一裁军,大量职业军人就离开了军队,找不着事干,因为他们干不了剔的。可这些人的军事修养高深,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都很丰富,于是正好可以被雇来给蒋介石的建军做顾问。

第三是因为,野心不死的德国人也看中了中国这块宝地。一是看中了中国对于苏联的制衡地位,极欲想拉拢中国成为他反苏反共的盟友:二是看中了中国蕴藏着的丰富的鸽、锡等战略资源,这正是他们之后大规模扩军所需要的。就这么着,一方想学习对方先进的军事经验,一方想攫取对方丰富的战略资源,德国的军事顾问便源源不断地来到了中国。

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德国军事顾问很积极地支持和帮助蒋介石的建军.1930年代初,一份《陆军改革建议书》被德国军事顾问团奉献出来,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财力,分批分期完成全国60个师的整编计划。这就是国军1930年代60个整编师方案的来源。

根据这个方案,1935年下半年开始,分两批对20个单位进行整编。第一批10个单位是第2、第11、第14、第25、第36、第57、第67、第87师等8个师和第2师补充旅、教导总队。第二批10个师是:第3、第4、第6、第9、第10、第27、第80、第83、第88、第89师.由于此时这20个单位的德械装备尚未运抵中国,因而只得在编制体系方面进行一些调整,故称调整师后来一般将第2师补充旅和教导总队等不是师但略相当于师的两个单位也一并称作调整师。因为这20个“调整师”均是于1936年,也就是民国二十五年完成的,故称"二十五年调整师。

调整师的编制原则:(一)减少大单位,充实小单位:(二)团以下单位力求健全;(三)加强特种兵:(囚)经费不增加;(五)人事经理一律依法规办理。按照这一原则进行调整后,其编制为:每师辖2个旅、每旅辖2个步兵团,每团辖3个步兵营,每营3个连,每连3个排,每排3个班,每班分步枪组(7人)和机枪组(5人〕。师部直属炮兵、工兵、通信、稻重兵各1个营,骑兵、特务各1个连,卫生队1个。极少数的师还可能有1个战防炮连和1个高射炮连。步兵团直属1个通信迷,个小炮连。营另辖1个重机枪连,1个迫击炮排。

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是想定的编制,实际上这20个调整师不同程度都有缺编,没有一个完全编满了的,但相对其他国军,其编制装备却是最精良的。

1937年,本来还在继续调整第三批、第四批的20个师的,但尚未调整完成,全面抗战爆发,这后20个师的调整也就半途而废,所以到抗战爆发前,国军总共就那先期调整的20个师,被作为甲种师使用于战场。

这20个调整师是按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整编的,因而其枪炮便较多地采用德械,在调整训练的过程中,也有德国军事顾问全程参与,德国的军事思想、战术、技术手段等也随之被广泛地移植,就连包括钢盔、子弹袋、水壶、腰带等单兵装备也大量采用德制,大概这便是后人将其称作“德械师”的缘由吧。

为什么总是有人认为“德械师”只是第87师、第88师、第36师加教导总队呢?我猜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可能的原因应该是教导总队的编制装备比其他调整师更强大,给人的感觉更像德国步兵师的缘故教导总队辖3旅6团,师直属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营、通信营、军士酱、特务营、输送营各1个,其中的第1、第3、第5团号称全德式装备,团直属步兵炮连、战防炮连、通信连、输送连各个,最多时总兵力达三万余人,确是与众不同。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大概是这4个单位比其他调整师更早接受德国人训练的缘故。早在第87师、第88师、第36师的前身军校教导1师、警卫师的时候,便已经开始聘请德国军事顾问进行训练;教导总队也同样,从它成立那天起便全盘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这4个单位比其他各调整师接受德国人的训练至少早了五六年,而且在参加第一批、第二批调整时,估计其所拥有的德国军事顾问也要多于其他各调整师,这又是它们的特别之处。

第三个可能的原因是第87师、第88师在穿着上与众不同的缘故。早在1930年中原大战时,第87师、第88师的前身教导第师穿的就与其他国军不一样,军官穿昵了巴军服,士兵则是黄卡矶布军服,宵兵一律穿皮靴,而这时的其他中央军多数还是草鞋,衣裤也还是槛楼不堪呢。另从搜集到的“一·二八”与“八·一三”两次上海作战的第87师、第四师的老照片来看,这几个师的军装似乎完全仿自德国,显著的特点是军服衣的肩部加有西佯式的肩襟,与中山装式样的其他国军军装有明显区别。

也许就是因为第87、第88、第36师和教导总队在装备、训练与穿着上的明显高调,才导致被误认为是德械师的吧。实际上除了教导总队的编制装备异于其他调整师,第87师、第88师、第36师与其他调整师的编制装备完全一样,没有丝毫的差别。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比其他调整师穿得更漂亮,更被当年和今天的军服控们所青睐。

这些所谓的德械师,不过是步枪参照了德国陆军的标准,重武器的编制配备与德国陆军师根本没法比,就是轻武器,也有差距。调整师中,步枪是采用德制毛瑟标准型,或中国的仿制品中正式,这是比较接近德军的手枪则不同,德军中并不使用他们自己生产的毛瑟7.63毫米自动手枪,调整师则依中国的习惯太量装备使用这种被称作盒子炮的毛瑟手枪轻机枪也不同,德军普遍装备的34通用机枪在调整师中并没有被采用,他们使用的是捷克26轻机枪,调整师的重机枪多采用仿制马克沁的24式水冷重机枪,这枪倒的确是仿的德国货,但数量又不同。调整师每个步兵营建制内有个重机枪连,共6挺重机枪,而德军步兵营的重机枪是12挺。

调整师的炮兵仅1个营,营下辖3个炮连,每连4门75毫米山炮,全营共12门。每个步兵团有1个小炮连,配备20毫米机关炮各6门。每个步兵营有一个迫击炮排,配备82毫米迫击炮各2门。极少数的师有战防炮1个连和高射炮1个连,分别配备37毫米战防炮4门和20毫米高射炮6门。二战爆发前,德军步兵师的炮兵是师直辖1个炮兵团,装备150毫米榴弹炮8门,10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步兵炮4门,反坦克营装备有75毫米反坦克炮36门,3个步兵团,每团装备150毫米重型步兵炮2门,75毫米轻型步兵炮6门,75毫米反坦克炮12门,81毫米迫击炮18门,50毫米迫击炮27门,师辅重队还装备20毫米防空炮8门。调整师与德国步兵师的装各根本就不在一个等级上。

至于德国步兵师的装甲、摩托化运兵车辆,以及完善的后勤体制,就更是调整师无法相比的。

有不少人说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编制是完全按照德国步兵师的编制编成的,错也。就单从炮兵的配备来看,教导总队的炮兵也仅有1个营,只有半数的团有一个步兵炮连和一个战防炮连而已。总队全部的火炮,仅为75毫米山炮12门、75毫米步兵炮20门、37毫米战防炮20门、20毫米小高炮20门、82毫米迫击炮42门,与德军步兵师的炮兵差了老鼻子了。

“德械师”最像德国兵的应该要算官兵头上戴的德制35式钢盔了。抗战前,国军曾从德国采购35式钢盔30余万顶,调整师官兵每人一顶还有多余,因而不是调整师的部队应该也会有戴这式样的钢盔的。这钢盔真的很好看,不仅今天的人们看着好看,就是当年的人们大概也喜欢这样式,从今天可以看到的很多抗战期间出版的画报的封面上,可以发现大量戴这种钢盔的国军图片,给人的感觉好像这是国军的标准钢盔似的。实际上用这30万去除以八年抗战的全部国军的数量,你就知道它的结果,它连百分之五的比例也达不到,也就是说,八年抗战中的国军,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官兵头上戴的并不是这玩意儿。

穿得漂亮未必打得漂亮,德盔部队的战绩让人失望。

抗战爆发后,几乎全部的调整师都奔赴杀敌的前线。最先与日本鬼子交手的恰好是穿得最漂亮的第87师、第88师,两个师是在“八一二”之前便已占领了进攻出发阵地做好了战斗准备的。但战争打响后,两个兄弟师发挥得;)不好,仅以8月14日的战斗为例,当攻击令下达后,第87师对杨树捕、第88师对虹口的攻击连连受挫,巷战中屡遭重创,其中第88师264旅伤亡达1000人,旅氏阵亡,连排军官损失大半。一直到日落,两师均未达成预定的攻击任务,被迫停止了进攻。到17日,第9集团军组织第二次攻击,第88师对坟山、八字桥、法学院、虹口公园实施进攻,但虽经官兵奋勇冲击,前赴后继,却始终不能得手,且牺牲惨重,仅法学院一处便牺牲一营之众。第87师对日俱乐部、日海军操场及沪江大学、公大纱厂的进攻也极不顺利,激战终日,亦未得手。至20日,两师己基本丧失了进攻能力,被迫由其他部队替换。这应该不仅仅是装备不如日本鬼子,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战术观念没能及时更新,纯粹以人海战术对抗己经实现现代化装备与作战理念的日军,焉有不败之理。紧接着,由两师克隆而出的36师亦抵达前线。再后来,第39町、第6师、第9师、第11师、第14师、第57师、第67师和教导总队等调整师亦陆续加入,可虽然官兵奋勇,不畏牺牲,也的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给敌人的杀伤效果甚是不佳。淤沪会战失利后,所有这些参战的调整师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武器损毁,几乎无力再战。

紧接着的南京保卫战中,这些戴着漂亮的德式钢盔的“德械师”表现得就更是不怎么样虽然广大官兵抱必死决心,用血肉筑城与强敌死拼。但与上海作战一样,仍然是牺牲特别惨重,给敌人的杀伤却极不理想。南京外图阵地仅防守两三天即告失守,复廓阵地立足未稳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敌突破。那么坚固的石头城,守军兵力又超过进攻之敌倍以七,原打算守三个月的计划,可总共守了不到一周便道陷落,真是让人不知说什么好。面对强敌的进攻,多数部队表现得是积极的飞不怕死的,但上层将领的表现太让人失望。12月12日拂晓,撤退命令还没下达,德盔部队第72军(仅有第88师一个师)军长孙元良即带少部分官兵擅自退却,被第78军(仅辖第36师一个师)强行“劝返”始回到前线。中午前后,一部日军在炮火掩护下由缺口突入城内,第88师随即撤走。到这天的17时,卫戍司令部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突图,而唐生智在下达撤退命令之后考虑到第87师、第88师、第36师和教导总队是经过德国顾问多年训练出来的蒋介石的亲兵,唯恐突图损失过大,回去会受蒋介石的责备,竟然不顾命令规定,口头指示他们同以不按命令规定,渡江北撤。

这几个亲兵师的将领并没给他们的校长争脸,大多脱离部队先行撤退。除长腿将军孙元良早就脱离部队外,第71军(仅辖第87师一个师)军长王敬久与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开过撤返的会议后,根本未回指挥所使逃之夭夭。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也是留下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自己单独先逃。其第二旅旅民胡启儒更是不等会议结束,即独自逃窜了。守城其他部队看穿着那么漂亮的蒋介石的亲兵部队不遵命令先行撤退,便也纷纷效仿,遂使本来有序的突图命令成了一纸空文,尤其当下级官兵看到指挥官丢下部队先跑了,更是惊慌万般,整个防线轰然溃散,直至不可收拾。一份写于1938年1月的第78军南京战役战报,描述了当时的混乱情形,“九时许各部队长回队部署,迄十时抱江门内拥挤炮兵及教导总队、66军、74军、87师、88师,各部队甚多,均争先抢过城门,互不相让,秩序顿形混乱。加以先有各机关汽车,因拥挤不能通过,委弃城门附近,通路更为狭窄。各部士兵前停后挤,迟到者更急不可待,任意开枪,甚至自相冲突。随之下关秩序亦无法维持,仅有之少数船舶,至此人人争渡,任意鸣枪。船至中流,被岸上未波部队以枪击毁沉没者有之,装载过重沉没者亦有之”可见这是怎样的一番乱象。

由于城中失去指挥的各部队撤退时互不相让,不少人被挤倒踩死。如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就是在把江门门洞内被拥挤的人群踩死的。守城坦克部队发现上级指挥部已空无一人,把他们丢下不管,便也寻路撤退,可道路早已被溃兵堵死,这些坦克无路可走,竟从无数被踩倒的士兵身上开过去,冲出南京摇江门城门。

南京城陷落了,除由第36师扩编而成的第78军4千余人成功突国外,国府花重金训练的装备最精良穿着最好看的教导总队、第87师、第88师,就这样溃散了。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日本鬼子屠刀下的牺牲者。

在“德械师”参战的半年不到的时间里,除少数高级将领表现得很差劲以外,官兵们作战不可谓不奋勇,牺牲也不可谓不惨烈,特别是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以他们的英勇不屈给全国军民树立了榜样,极太地鼓舞了抗战的斗志,是应该永远铭记的。短短几个月之内,光是将级军官阵亡的,就有第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第88师262旅旅长朱赤、264旅前后两任旅长黄梅兴、高致富,校尉级军官及士兵牺牲者更巨,许多部队仅仅淤沪一战便进行了三四次的补充,牺牲者超出两个编制数。牺牲固然可敬,但能否给敌人以大量杀伤才更应该成为一支军队价值的权衡遗憾的是,“德械师”的英勇牺牲是做到了,然而斩获却颇令人失望。上海、南京两战,日本鬼子被打死的,与我之牺牲相比,其数甚徽。

除了上海与南京参战的调整师遭到重创外,其他如第2师、第4师、第10师、第25师、第27师、第83师、第89师等也在初战的不同战场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官兵牺牲惨重,德式步枪与好看的德式钢盔也大多损失。由于1938年后中德军事合作中止,德式装备的补给中断,各调整师损失的德式步枪只能更多的以汉阳造或中正式补充,德式钢盔没了也就没了,所谓的德械师画上了句号,成为县花一现的历史。

由于原本就不多的“德械师”都早在抗战开始后不久的1937年底便已消耗殆尽,所以,与影视中表现得正相反,在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占九成以的国军官兵,并不戴那华贵又时髦的德式钢盔,屡挫敌锋杀敌致果的,也往往不是那些衣着光鲜的骄子,而往往是布衣草鞋的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