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心思考未来:李嘉诚商业智慧(商界奇才谈商系列)
2177000000052

第52章 投资教育创造更大价值

我爱读书,却因为穷,没法完成学业,实现我心中的理想,所以我很想赚更多的钱,才方便在教育上更好地发展。

——李嘉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依靠教育。李嘉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将自己的一部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了教育事业。

西北之行助教育

2001年春节刚过不久,李嘉诚就计划进行一次远途旅行,这是他多年来最为兴奋的一次远行,于是他特别嘱咐身边的秘书及随行人员,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

2001年2月24日,李嘉诚在教育部长陈至立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这里属于高寒山区,气温很低,李嘉诚将秘书在香港给自己准备的大衣穿在身上依然感觉其冷无比,于是陈至立马上吩咐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为李嘉诚特地找来一件厚厚的军棉大衣,这样他才感觉到了温暖。在当地干部们的陪同下,李嘉诚来到了重峦叠嶂的山间石头寨,这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山峦环绕中的盆地。小镇上的居民住宅形状像香港的“笼屋”,这里唯一的砖瓦结构建筑便是李嘉诚投资兴建的中心小学。这所小学校处于一幢幢小木楼的包围中,让李嘉诚见了心绪稍安。

几年前,“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刚刚成立时,作为这项专用基金的投资者李嘉诚,没想到贵州山区竟会如此贫困。出于惯常的捐款程序,李嘉诚指示基金会至少出资8000万元,向国内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边远山区)中小学校赠送5000套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那时的他根本没有亲眼看到贵州大山里的小学,更不会与那些从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们见面。如今,当身披军大衣的李嘉诚出现在学校的操场上时,很多孩子都欢呼雀跃地向他跑过来,好像李嘉诚就是他们久别的亲人。站在寒风中欢呼着的孩子们让刚才还在为寒冷和贫困而忧虑的李嘉诚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同时也让他回想起自己少年时的打工生涯。

李嘉诚说:“看到这些孩子,我更加感到来西北的重要了。”经过李嘉诚与教育部领导的共同协商,李嘉诚基金会马上启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在西部地区建立1万个接收中国教育卫星多媒体宽带广播的教学点,这样便可以使1万所中小学能使用这些设施来提高教育质量。

当时,李嘉诚相信他的基金会,会将他对山区孩子们所许下的诺言认真地落实。于是,距此三年之后,李嘉诚为这里的贫寒孩子们所设计的这个方案,最终在这片大山里得到了实现。

李嘉诚在去青海省的途中话语很少,他一直留心途中的所见所闻。但是到了西宁,他一改多看少说的准则,决定在青海大学和学生们开一个小型的座谈会。李嘉诚之所以破例,是因为他一路走来,他看到了大西北的经济发展和教育现状,此外,青海大学的学生们,为了请李嘉诚到学校的大礼堂去讲演,几天前就自发地组织起一个自愿队,每天粉刷大礼堂的墙壁。有的女学生还精心折叠了无数个五彩缤纷的纸花和千纸鹤,以此来欢迎李嘉诚的到来,于是李嘉诚被这种真情深深感动。

李嘉诚在青海大学与学生教师们座谈时,只谈到他在西北地区参访的感受,至于学生们想听的成功与致富的秘诀,他只字不提,因为他不想在刚刚成年的学生们面前以成功者自居,更不希望由于他曾在西北各地的捐款而夸夸其谈。无论何时何地,李嘉诚为人处事的务实精神是始终不变的。

新年贺卡见真情

2001年的大西北之行给李嘉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有时在夜晚一人独处时,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那种渴望的眼睛,会蓦然浮现在他的眼前。李嘉诚始终不会忘记他身披军大衣出现在贵州深山一所小学里的情景,一大群孩子们见了他欢呼雀跃地围了上来大叫着:“李爷爷来了,李爷爷来了!”那一刻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李嘉诚依然时常关心那些把他视为救星的孩子们。

2005年早春,也就是在他从贫困地区视察归来的第四年,李嘉诚意外地接到了一封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信。这封信是用英语写的,当年李嘉诚见到的山村小学的学生们如今已经是中学生了,这些孩子们也许是为了向从小就懂英文的李嘉诚汇报英语成绩,也许是为了让李爷爷更加读懂他们的心声,于是便用英文写了这封信。在这封信里,孩子们向李嘉诚报告了他们自从李爷爷离开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前贫困落后的山区,如今已经有了新盖的楼房作为他们读书的教室;此前看不到电视节目的孩子们,现在也可以在课堂上看电视讲座,还有,从前与城市全然隔绝的大山,也能上互联网了。每当他们从网络上得知李嘉诚和他的长实集团又创新的业绩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集体鼓掌,甚至望着偶尔在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李嘉诚,会发出热烈的欢呼!

孩子们还在这封长信里向李嘉诚表示:

李爷爷:

我们都是在您资助下读完小学并考上中学的。还有一年,我们就要考大学了。这几年来我们的学业一直很好,我们不敢让我们的成绩下滑,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成绩如何,不仅关系我们个人,关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成绩如果不好,就会对不起香港的李爷爷。因为我们当年读小学的时候,没有李爷爷给予的资助,就不可能考上中学。现在我们每一天学到的知识,都是为了明天,都是为了给我们自己,也是为给香港的李爷爷争气啊!所以,请李爷爷放心,我们在给您祝贺新年的时候,也在向您郑重地发誓:李爷爷,我们不会辜负您老人家的厚望,我们会成为大学生,会成为有知识有抱负的人!李爷爷,请您放心……

李嘉诚读到这封信时,双眼不禁湿润了。

几年以来,他在这幢长实集团的高层大厦里,不知收阅过多少来自国内外的信件。尤其是到了新年和春节,各种印制精美的贺年卡和贺年信都会纷至沓来,如山积般地摆满他的案头。不过,李嘉诚从来不曾收读过这样生动体现孩子们心声的贺年信,这封用英语写就的贺信尽管在语句上还显得稚嫩,在语法和遣词造句上还有些明显的错误,不过,在李嘉诚眼里它就是这一年他收到的数千封贺信中最让他高兴、最让他动情的了。孩子们从贵州大山深处寄到香港繁华闹市的信,让李嘉诚看到了他多年为之倾心的慈善事业,已经大有开花结果之势。他所希望见到的就是这些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表示:他们会在社会救助的雨露阳光之下,冲破贫困与落后的环境桎梏,有一天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汕头大学名自传

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曾经说过一句几乎让所有汕大人所传诵的名言:“我对教育和医疗的支持,将超越生命的极限。”

1981年,广东潮汕地区第一所大学汕头大学,在李嘉诚资助与官方同意下成立。这所大学包含九个学院,其中医学院是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之一。李嘉诚从加拿大、香港等地选用名师担任各学院院长,并且还动员他的国际人脉,邀请名人授课,致力教育改革,譬如请星巴克咖啡创办人霍华德·舒尔茨讲授商业道德课程。少年失学的痛,转化成他对汕头大学的浓郁情感。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却能创造一所大学。“就算汕头大学一夕之间被摧毁,我也会把它重建起来!”李嘉诚如是说。

其实,当李嘉诚开始捐建汕头大学的时候,当时香港大学的校长,曾经提醒过他,说医学院很贵的,好像一个大海洋一样,比一般的大学可能贵10倍。在买仪器,及各方面的投入都要多,而且医学院一定要有附属医院才有用。他劝李嘉诚捐建大学不一定要建医学院,可以建一些费用较低的大学,可是李嘉诚坚持要建一个医学院。

多年以来,李嘉诚对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捐资巨大。李嘉诚本人的视力相当好,但是他对于医学院眼科中心的治疗,却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他说人没有一个腿,没有一个手,还能看得到这个世界,可是没有眼睛的人,整个人生都是黑暗的。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在筹建汕头大学之时,有人建议将这所大学命名为李嘉诚大学。然而,当李嘉诚为汕大投入了无数的金钱、心血和感情的时候,汕头大学里却没有留下李嘉诚的名字,提到这事,李嘉诚的回答是:“这个名呢,真的是……如果你建起一个大学,太多的股东的名字,这边一个,那边一个。我自己好像是感到有不好的地方。有的人希望最好自己的名字更大一点,更醒目一点。但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人生观,我的人生观就是我做的都是自己认为对这个国家民族有利的,只要能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没有我的名字是不要紧的。只要做好这个事业。我利都没有了,名都不写,那么我为教育、医疗做什么事的时候,假如有一个部门,或者有一个人,专门要刁难,什么原因我不知道,那么他心里要想一想,我这人来到国内,来到这个地方做事,为了什么?如果有难为我的地方,他午夜梦回的时候,也应该感到有惭愧的地方了。”

走进汕头大学,有两点会给所有来访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在整个校园里,你几乎找不到李嘉诚的痕迹;另一个就是李嘉诚如果来到汕头大学,学生对他的爱戴程度,看了会让任何一个人感动。当学生们抢着和他握手的时候,能把他一只胳膊都握满了。

曾经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汕头大学医学院的院长来到香港,与李嘉诚约好在午饭时间商谈筹建汕头大学医学院眼科中心事宜。而在此之前,李嘉诚的儿子在生意上有一些事要与李嘉诚商谈,李嘉诚说,给你五分钟,五分钟之后我约了汕头大学的人谈公益。对于那些要用钱的公益项目,一谈两三个小时还嫌少,然而对那些赚钱的生意,却是只给儿子5分钟,这就是大富之后的李嘉诚。

李嘉诚的确放了不少心血在家乡,没有任何一个生意比汕头大学更占用他的时间,最初10年他每次到汕头大学都工作直至凌晨两三点。

李嘉诚回忆说:“几年前,我去汕头大学开校董会,市领导安排在饭后会见大群记者,被问及‘潮州人以你为荣,你又会否以身为潮州人为荣呢?’回答这个问题不可犹豫,我在两秒内便回答道:我以身为中国人为荣。……在我心中,同事中有不同民族,会说潮州话也不会有特别好处。潮州人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潮州人‘二战’前多从事米铺、木材、煤炭、苦力、拉车等工作,近几十年潮州家庭也着重第二代教育。但是必须记着,身为中国人,事业有成当然应该对家乡有贡献,更要有远大思想,不只中国,甚至放眼世界。”

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汕头大学。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汕头大学医学院及附属的两所医院和一个眼科中心。没有李嘉诚,就不会有中国第一个较为正规的临终关怀机构“宁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