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心思考未来:李嘉诚商业智慧(商界奇才谈商系列)
2177000000019

第19章 竞争中以质量求生存

我们长江要生存,就得要竞争;要竞争,就必须有好的质量。只有保证质量,才能保证信誉,才能保证长江的发展壮大。

——李嘉诚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效益和产品质量是成正比的,良好的产品质量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保证。一个企业没有了质量,没有了诚信,也就没有了市场,因此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确保质量求生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不断地满足并超越客户的需求,不断地强化提高整条质量链的能力,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创业不久的李嘉诚因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从而使长江厂面临倒闭的危险。

在创业最初的一段时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以“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商业准则发了几笔小财。但不久之后,一段惨淡经营期来临了。几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开始过于自信了。几次成功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扩大他那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工厂亏损愈来愈重。过快的扩张,承接订单过多,加之简陋的设备和人手不足,极大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次品现象。于是,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塑胶原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寻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赔。

从做生意开始就以诚实从商、稳重做人处世的李嘉诚付出的代价是很惨重的。痛苦不堪的李嘉诚在那一段时间每天都得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应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不断上门连打带闹要求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寻死觅活要求按时发放工资的工人们。

在此之后,李嘉诚痛定思痛,咬紧牙关带领企业转型做塑料花,逐渐打开一条新的道路。在此之后,李嘉诚极其看重自己产品的质量,他宣布:“从今以后,长江的产品,没有次品。”

据相关统计,一个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年,那些被市场无情淘汰的企业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内部治理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恶化的问题,但毋庸置疑,许多企业是栽在了不注重产品质量这个环节。

2001年,有着80多年历史的闻名品牌南京冠生园因为用陈年馅料做新月饼被中央电视台曝光,使得冠生园品牌受到消费者的唾弃,销量一落千丈,也使公司最终倒闭(公司在2005年公布复出,声称要把质量治理放在首位)。2005年,光明牛奶爆出一系列质量丑闻,市场销量据统计也是大幅度下滑,股票价格更是一路走低。

质量在今天之所以变得比过去更加重要,是因为市场环境同商品紧缺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国的知名国际品牌海尔从创业早期开始,就把质量当做公司生死攸关的大事,海尔的总裁张瑞敏曾于1985年在海尔当时还很困难的情况下,砸了59台不合格冰箱,而每台冰箱的价值相对于当时一个工人的一年半工资,这个事件使海尔的员工彻底改变了产品的质量观念,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这个事件被很多海尔人认为是他们创业20年来最伟大的事情,也成为许多商学院的经典案例。

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的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质量改进是当今关系企业生存的问题。努力满足顾客对质量的期望,在美国一些人称这种提高质量的推动力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只有提高产品的质量,才能符合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从而让产品在市场上有销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企业竞争力

提起海尔集团,我们都不陌生,但是有谁能想象它的成长历程却有如长征般艰辛呢?在风雨中成长的海尔,是怎样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1984年,海尔还是一家仅有800名员工、负债累累的集体小企业──青岛电冰箱总厂。尽管当时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但1984年冰箱的年产量仅为6000台,销售收入只有348万元,亏损达147万元。

今天,海尔已发展为品牌价值近千亿元的中国家电第一名牌。通过资本运营、兼并控股,海尔先后兼并了18家企业,盘活15亿资产,上缴税收5亿元,吸纳员工2~3万人,15年内获得了平均81.6%的超速增长,目前已经能够生产白色、黑色和米色家电中58个系列,9200多个品种的产品。在营销方面,海尔培育出1000多个店中店、专卖店和电器园,发展了4万多个市场营销网路,2002年在国内的销售收入达268亿元。

在跨国经营方面,海尔的产品已批量出口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世界十大经济区域共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6000多个经销点,而且在海外设厂5个,在建的8个,2002年海尔集团来自海外的销售收入达1亿~4亿美元。据中国海关统计,在中国出口的家电产品中,海尔的产品占了向德国出口的98%,向美国出口的53%,向欧洲出口的33%~42%。

海尔的企业竞争力,已经可以和国际著名家电企业比肩。1997年,在美国《家电》杂志公布的全球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中,海尔集团名列榜首,超过了GE、西门子等世界著名的家电企业。同年12月18日,海尔总裁张瑞敏荣获香港《亚洲周刊》颁发的“九七年度企业家成就奖”。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出的亚太地区最具信誉的企业中,海尔列居第7位。2002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排名中,海尔总裁张瑞敏荣居第26位。

每年有国内外数十万的各类人员来海尔参观、考察,包括松下、GE、三星等国际著名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来海尔交流学习。1998年,“海尔文化启动休克鱼”被收进了哈佛大学管理案例中,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也亲临哈佛讲台与学生讨论,海尔的成功经验,开始为全球瞩目。

其实,海尔的竞争力不是仅仅源于某一方面的单项优势,而是均衡发展与竞争力有关的各方面。海尔不仅凭借过硬的质量树起了自己的品牌,在全体员工的精心培育与呵护下,已经成为国内外消费者信赖的好品牌,企业在顾客及员工心目中也有了好形象,这些宝贵的无形资源给企业带来丰厚而持久的收益。

海尔集团的竞争力还得益于海尔外部环境优势。首先,海尔的发展顺应了宏观经济改革与发展,抓住了有利的发展时机,1993年成功上市,为快速发展解决了资本筹措之忧,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就将战略重心移至国际市场;其次,海尔地处经济发展迅速、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山东省,尤其是位于以孕育全国著名企业著称、交通便利的青岛市,除了海尔集团外,这还有青岛海信、青岛双星、澳柯玛、青岛啤酒等国内名牌企业。可见,青岛在各方面具有让企业迅速发展的优良环境。因此,在外部环境方面,海尔具有了天时地利的优势。

另外,海尔的决策者不只关注眼前竞争,同时更注重长远竞争,并且能够正确预见外部环境的未来变化。这样,海尔就可以争得宝贵的时间,提前备战,并进行适时的战略转移、市场与组织的调整,从而使海尔始终领先,牢牢把握着竞争的主动权。

可见,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只有提高产品的质量,以优质的产品和一流的质量建立起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使企业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