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宣传实际上是在给自己出难题,比如我们通过市场向客户作出了某种承诺,假若做不到,就会很被动,别人就不再相信我们。(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无法发掘未来的客户群,甚至会丢失已有的客户群。
——摘自《冯仑如是说》
正是因为具有非凡的判断精神、实业情结并能够追求卓越,万通才确立了自身的品牌;而“万通系”的整体成功,更加强了万通这个品牌的含金量。
事实上,万通这个品牌的形成,既有上述本质性的根源,同时,也有具体的落实过程。作为一个企业家,冯仑及其团队,采用了很多具体措施来保证企业的发展,并成功塑造了万通的品牌。这些措施包括万通的名字、感恩日、新年献词、万通历史博物馆以及自警等多个方面。我们发现,所有这些措施全都是立足于加强自身,而不是诉诸于外在宣传。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
给一家公司起名字,表达了企业者的一种期望和价值取向。冯仑在《野蛮生长》中这样谈论“万通”这个名字的由来:
当时我和功权觉得南德不是我们的事业,和老牟(牟其中)也存在太大的年龄差异,所以我们几个经常到中央党校和青年公寓里商讨,思考未来的路怎么走。
我们想了一条路:私下里做些生意,慢慢培养起经济条件后再一起出来。所以我们一边在门头沟(南德员工宿舍盖在门头沟)物色了个店面想开餐馆,一边又想办一个实体,取名万通代理事务所,没有启动资金就注册成事业法人了。
我们的关系更加密切,经常在一起讨论今后的人生,在思想上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合作基础。在那个时候我们就讨论过自己创业,开始想办一个万通代理事务所。名字是我取的,“代表事务”有点像“三T”公司,“万通”就是路路通,能做的就是帮人办事,出书、写文章、开会,积累一点钱,然后再谋发展。虽然最终没做起来,但“万通”这个名字留在了大家心里。后来自己办公司时,一说用“万通”做商号,谁也没异议,仿佛早就有了这家公司似的。
当年冯仑创办企业的时候,中国的地产公司或投资公司大多喜欢用“通”字起名字。如四通、恒通、亿通、汇通、智通、银通等,也许是他们觉得“通”字听起来好听吧!“万通”翻译成英文就是“vantone”。万通内部解释是这样的:把英语单词van(前卫、先锋)和tone(乐音、进行曲)组合为vantone,作为“万通”的英译标准词,中文含义为“先锋进行曲”。在公司20年的发展过程中,万通没有辜负这个好听而且意义深刻的名字,在国内的确发挥了行业先锋或企业先锋的作用。
万通公司从2000年以“真情感恩,用心回报”为主题的首届“万通感恩日”,到2003年弘扬“企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感恩日,再到后来以“感恩客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万通感恩日”以学会感恩客户、感恩员工、感恩股东、感恩政府为主要内容和实践理念,已经成为了万通品牌塑造的一个重要手段。
其实冯仑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感恩的想法。他在1996年接受采访时说:
每一年我们要感谢股东、感谢客户、感谢政府,也就是要看看我们给国家交税交得好不好,对股东的回报高不高,对客户的服务是否到位。很简单,如果没有客户,企业没法生存;没有股东,企业没法生存;没有政府为我们提供这样好的竞争环境,企业同样没法生存。而对我们这些创始人来说,感恩又多了一层含义,就是要考虑员工。所以,我们今年的股东会决定,要在今年对万通创始以来的员工一次性送股,总额将达到几千万股。股份会随着公司的发展而增值,如果走了,还可以变现。
国内很多民营企业都是按行政级别制定报酬,万通认为那样做会使员工勤于钻营,从而离客户越来越远。所以万通很早就用销售业绩、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员工的标准,并与员工的收入挂钩。客户满意度高,收入就高,这样员工就会天天去“巴结”客户。这样的人事制度促进了万通的发展。
为了配合这样的人事制度,万通先把3月10日定为企业的“感恩日”。企业领导对“感恩日”非常重视,他们没有让感恩停留在自己的嘴上,而是落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这样做的结果是,万通给政府纳了很多税,股东们也都获得了高额回报。如今,万通在感恩员工方面已经有了实际的行动。除了创始人与公司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之外,万通的其他员工也与公司建立了这种关系。
作为万通的创始人和一直以来的董事长,冯仑对万通有着深远的影响。他非常重视反省工作,所以万通就有了两种方式的反省,一种是每年一度的“反省日”会议活动,另一种是冯仑每年的“新年献词”。“反省会”在每年的9月13日召开,而“新年献词”发表于每年的1月1日。冯仑的“新年献词”已经坚持了20年,虽然是一个人的反省文字,但一直在指引万通的发展。他的“新年献词”既是对前一次反省会的进一步思考,也是后一次反省会的重要基础,承前启后,相互呼应。
冯仑在他的个人电子杂志《风马牛》中特别强调了新年献词的重要性:每一年元旦献词的题目,实际上凝结了这个时候公司领导层最想表达的心情和最希望对员工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公司领导层的表态。每年都检讨一下,也有利于公司领导层更好地把握未来。
“新年献词”带有鲜明的冯仑特色,是他个人所特有的,所以冯仑说他的“反省会”比公司其他人多一次。冯仑“一个人的反省”更多的是关于公司战略性、方向性的大事,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万通在2002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对内教育员工,对外进行交流。2009年8月21日,万通在北京怀柔龙山新新小镇举行了万通历史陈列馆新馆开馆仪式。冯仑在致辞时说:
七年前,万通在反省会后决定在龙山新新小镇设立自己的历史陈列馆,目的是将十多年来经过不断反省找到的万通生存与发展的健康基因裸露出来给大家看,令新员工知其然、使老员工知其所以然,从而坚信守正出奇的必要,努力学习,认真学好;通过直观的实物、图片和专人讲解,把万通的基本价值观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到行动中。
万通历史博物馆还专门设立了特别的篇章,把万通历年来的失败案例也展示了出来。这样做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收集失败的案例来审视自身,总结多年来的教训,让员工以理性的方式审视自身的成长,同时以前瞻的姿态来思考万通的发展方向,从而激励员工共同促进万通的发展;第二,可以使投资者、产业界和社会各方更加深入地了解万通企业,通过反省万通发展的历程,找到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健康基因并展现给大家。从第二点可以看到,万通历史博物馆的对外宣传方式是很深刻的,其作用远远大于浮皮潦草的新闻媒体式宣传。
企业媒体是负责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动向的一种手段,在塑造企业品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万通自创立以来,公司领导层一直非常重视企业媒体的沟通交流作用,希望达到统一员工认识、记录企业发展历程、总结和交流经验教训、传播企业精神和品牌文化的目的。
万通有三个企业媒体,它们分别是万通实业的财经读物《万通》,万通地产有社区杂志《万通·生活家》,冯仑有《风马牛》个人电子杂志,除此之外,还有博客和网页,将万通的信息和动态传递给特定的读者群。
万通地产的《万通·生活家》的前身是1992年创业时公司办的《动态》等内刊,1993年万通集团组建时创办了《万通》小报,2002年改为杂志。2002年6月份,《万通·生活家》以月刊的形式正式出版,它的读者群是万通地产的业主。
万通公司的另一个企业内刊《万通》2007年1月份以季刊的形式出版,它的宗旨是“民营企业的春秋史记,创新文化的传播利器”,所以成了一本严肃的财经读物。季刊《万通》的读者群以专业研究人士为主,包括政府机关里的处长、大学老师和社会的中坚力量等。
冯仑倾力打造的个人电子杂志《风马牛》创刊于2006年8月份,它以冯仑为核心,运用了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表现手段,从商业、行业、企业、生活等多方面展现了冯仑身边的大千世界和商道感悟。
2007年9月18日《电子杂志样板:小众的风马牛》这样评价《风马牛》:
相较其他名人电子杂志,《风马牛》的个人色彩更浓烈、更彻底、更纯粹,其内容为冯仑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言,是冯仑思想的专属电子读物。
《风马牛》的任务是与公司品牌产生有效的互动,将万通的文化形象传达给读者,是品牌推广的柔性传播工具,服务于公司的整体战略和文化,而且不以赢利为目的。
《风马牛》分5个板块:冯子论语、懂事会、构砖业、乱炖、库,每个板块的名字都很解构和无厘头。《风马牛》每月一期,所以能够做到内容上精益求精,对读者负责,与此同时,博客个性化的特点也被很好地延续了下来。
《风马牛》在电子杂志领域独特的竞争优势来自其内容的不可代替性。“文如其人”,《风马牛》像冯仑本人一样,不拘一格。在《风马牛》中,冯仑用多元的视角讲述中国式商道,用最草根的语言调侃世俗人生。正是因为《风马牛》的这些特点,所以它很受大众读者的喜爱。到目前为止,《风马牛》电子杂志的每个月的阅读量已经突破了100万人次,不少网友把《风马牛》视为每月必读的精神大餐。
至此,万通形成了三个企业媒体。从最早的《万通》小报开始,到《万通·生活家》,再到《万通》,最后是《风马牛》,万通在企业媒体方面一直没有停止努力,通过这样的工作,万通的一些基本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也成功地塑造了万通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