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女杰(近代卷)
21762800000015

第15章 萧红“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一 追求与憧憬

萧红(1911~1942),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30年,萧红抗拒包办婚姻,逃离家庭。1933年与萧军合著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集《跋涉》。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42年1月病故于香港。

1911年6月1日,萧红出身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她是这个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在她出生以前,这个家里很多年没有孩子的哭声了,她的出生无疑地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喜悦,父母高兴地给这个女孩取名叫“荣华”。

萧红的父亲张廷举是一个官僚地主,毕业于黑龙江省立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副校长、县教育局局长等职务。萧红9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封建家庭的重男轻女,加上幼年丧母,幼小的萧红饱尝了冷遇和寂寞。只有他的祖父张维帧带给她一点慈爱和温暖,在萧红的记忆中,是祖父那双温润的大手给了她无限的安慰。童年的萧红,每天和祖父在后花园里尽情玩耍,祖父是她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1925年,萧红进入本县的第一女子高小读书。她的小学成绩一直很好,这得益于祖父对她早期的教育。1927年,她离开呼兰县,进入哈尔滨第一女子学校读书。在此期间,她对美术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常可以看到有她的散文刊登。毕业时,她以“悄吟”为笔名写了散文诗发表在校刊上,这可以算是萧红最早的文学作品了。

1928年,萧红不顾校长和父亲的反对,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修建吉敦铁路的示威游行。父亲怕她给张家带来不好的名声,就做主与吉林师范的汪恩甲订了婚。萧红开始并没有反对这门亲事,但渐渐地,萧红发现未婚夫汪恩甲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他抽大烟、嫖女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因此,萧红要求父亲为他解除婚约。

1930年,萧红的祖父去世了,她失去了家里唯一的保护神,也斩断了与这个家庭的最后一点亲情。固执的父亲与第一女中的校长串通,取消了萧红的学籍,萧红无路可走,只好被迫返回家里。在家中,萧红和继母以及异母的弟妹之间充满隔阂,彼此冷若冰霜。而父亲此时在巴彦县任督学兼该县清乡局助理员,并不经常回家。在一次与家族的叔伯发生冲突后,萧红决定离家出走。萧红毅然决然地逃出了那个已经没有了感情的家,父亲得知后,气得马上把她开除了族籍。

二 流亡生活与成名

萧红从呼兰县逃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逃到北平,开始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她在饥饿、寒冷、疾病中挣扎,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极度的饥饿甚至使她产生了想去偷邻居的列巴圈(一种面包)的冲动,但幼年受到的良好教育,使她感到“偷”这个行为的极度羞耻后,即使再饿,也无法伸出手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1931年,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他用尽花言巧语来说服萧红。两年的颠沛流离、无依无靠,让萧红身心疲惫,她需要一个爱她的人来抚慰她饱受折磨的身心。萧红和汪恩甲同居了。

1932年,萧红和汪恩甲回到了哈尔滨,住在东兴顺旅馆里。两个人没有经济来源,不久就欠下旅馆600多元食宿费。而此时,萧红已经怀孕即将临盆。汪恩甲耍了个花招,说是回家取钱,他把萧红扔在旅馆就一去不返了。气急败坏的旅馆老板把萧红扣作人质,只等她生下孩子后,到妓院去卖个好价钱。

万般无奈的萧红向《国际协报》副刊部发出了一封求救信。主编裴馨园不知虚实,特派业余编辑萧军到旅馆探望。萧军按照来信上的住址找到了萧红。面对萧军的到来,萧红喜出望外,而更让她感到欣喜的是,来的人是她所佩服的作家三郎。

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自小生活在神秘野蛮的辽西一隅。他的母亲是吞噬鸦片自杀身亡的,他的父亲和三叔打架动刀动枪,他的五姑把继母的母亲一刀捅了个血窟窿……这是一个绝对无爱的家庭,也造就了萧军不屈不挠的反叛精神。家庭破产后,他想去“当胡子”,堂堂正正去抢夺,大大方方来吃喝,痛痛快快地打死自己不喜欢的人。这是多么豪爽的生活啊!1924年,他到长春上学,因为他的反抗精神和倔强性格为学校所不容,而被学校开除。后又到东北陆军讲武堂,过了一段“醉君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风流军营生活,于1930年被讲武堂开除。萧军敢爱敢恨,恨极又爱极。

萧红对萧军这个“及时雨”的到来充满了感激,他身上的豪爽气概让萧红感到无比信赖。萧红把自己的身世讲给萧军听,萧军越听越感动,他感觉萧红就是他要拯救的世界上最美丽的灵魂!1932年8月7日,一场大雨后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很快淹没了市区,由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老板仍然坚持不让萧红离开。当天夜里,萧军租了一条小船,接走了萧红,使她终于得以摆脱困境。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他们很快结合在一起,没有隆重的结婚仪式,没有奢华的婚宴,没有亲友的祝福,只有两颗寂寞的心靠在了一起。在萧军的帮助下,萧红在医院生下了一个女婴。因无力抚养,她把孩子送给了别人,之后不久就夭折了,这成了萧红一生中永远的痛。婚后的生活依旧艰难,他们常常受到饥饿的威胁,但是在尝遍了人间的苦难后,萧军的仗义豪情,慰藉着萧红那颗受伤的心。

1933年3月,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赈灾画展,萧红展出了她的两幅粉笔画。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3年4月,萧红以悄吟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同年5月,她又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这篇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画家冯咏秋的家,院内种植了很多牵牛花,因而得名“牵牛坊”。这里常举办左翼文化人的聚会,萧红、萧军经常到这里来。常来的还有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萧红在这里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文学知识。

萧红还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但是由于敌伪特务机关的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被迫解散。

1933年8月,长春的《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创刊,萧红作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清晨的马路上》、《八月天》等许多作品。

10月,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出版了。这本散文集在东北地区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给萧红以巨大的鼓舞,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跋涉》出版后,由于其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很快引起了特务机关的怀疑。萧红和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1934年初夏,他们来到了美丽的青岛。经朋友介绍,萧军到《青岛晨报》文艺副刊做编辑,工作之余便创作长篇小说。萧红则一面在家操持家务,一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萧红总是身穿一件旧布旗袍,脚上的破皮鞋,后跟已经被磨去了一半。她每天到街上买菜,回到家中劈柴烧饭,做俄式大菜汤和烙葱油饼吃。后来他们穷得连大菜汤、葱油饼也吃不成了,就到马路上去卖家具……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他们仍勤勉地潜心创作。在近半年的时间内,萧军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也完成了她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生死场》。这两部作品,是他们奉献给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最好礼品,也是奠定他俩文学史地位的成功之作。

在书稿完成以后,轻松之余他们又很茫然:这书稿如何发表出版呢?在《青岛晨报》的负责人孙乐文的指点下,他们给上海的鲁迅先生寄去了一封书信。在信中他们提到了他们认识的诗人徐玉诺,还向鲁迅先生请教了文学青年要写什么样的作品;继而询问鲁迅先生能否看一看他们的手稿(就是后来的《生死场》和《跋涉》);最后还说到了《野草》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先生的崇拜之情。信是10月初发的,他们怀着不安的心情期待着鲁迅先生的回信。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鲁迅先生收到了他们的信,并且当天就给他们写了回信,信中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并答应看他们的书稿,这对萧红和萧军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

不久,青岛情况发生了变化,萧红和萧军的好友舒群因共产党嫌疑被警察署逮捕,《青岛晨报》被迫停办了。青岛已经待不下去了,他们卖掉了所有家什,仓促离开了青岛,到上海投奔鲁迅先生。

三 在鲁迅先生身边的日子

他们抵达上海后,在拉都路福显坊的一个亭子间住下。在此期间,他们和鲁迅先生频繁地通信往来。1934年11月30日,他们在内山书店第一次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和蔼谦逊,使萧红为之倾倒。十几天后,鲁迅先生请她俩到广西路的梁园豫菜馆吃饭,他们接到来信,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为了这次赴宴,萧红还特地为萧军做了一件“礼服”。多少年后,萧军想起此事还激动不已。

12月19日晚,萧红和萧军赴宴,席间除了鲁迅夫妇,还有茅盾、叶紫、聂绀弩夫妇。宴会名义上是为胡风的儿子办满月,但实际上是专为这对东北的文学新人安排的,鲁迅想让他们认识几个文学界的朋友,给他们发表作品创造些方便条件。

在鲁迅的帮助下,次年,萧红的《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亲自为此书作序,胡风为其写了后记。《生死场》一书,奠定了萧红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的文学创作也一发不可收拾。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她经常到鲁迅先生的家里拜访,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心里的坚冰开始融化了。萧红从小得不到父爱,她把鲁迅先生当作老师和父亲。一个孤苦无援的女孩子,一下子有了找到家的感觉。鲁迅先生一家也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他们处处照顾着她,甚至连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小海婴,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活泼的东北阿姨。他们亲密得宛如一家人一样。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萧红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文学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1935年和1936年这段时间,对萧红来说是创作上的丰收年,也是她异常快乐的一段时间。但是,欢乐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她和萧军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在哈尔滨的时候,萧军认识了一个叫陈涓的姑娘。陈涓生于1917年,浙江宁波人,原名陈丽涓,曾用笔名小猫、一涓、女客、涓等。1936年春,正当萧红在鲁迅的帮助下,创作进入高产期时,陈涓从哈尔滨来到了上海,出现在萧红和萧军之间。由于萧军常和陈涓在一起,这使敏感的萧红对萧军的忠诚产生了怀疑。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她的情绪低落,完全没有了写作心情。为了缓解矛盾,求得解脱,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

1936年7月,萧红决定离开上海,到日本去住一段时间。在那里可以安心休养,另外,萧红的弟弟和好友黄源的夫人许粤华也在日本,彼此能相互照顾。此时,陈涓也离开上海回哈尔滨,萧军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便同意了萧红的决定。

临行时,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生病,设家宴为她践行,许广平亲自下厨烧菜,并一再嘱咐萧红要照顾好自己。令萧红没想到的是,这次的相聚,竟成了她与鲁迅先生的永诀。

旅居日本期间,萧红过着落寞、孤寂的日子。但她还是努力写出了小说《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王四的故事》、《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在国内的一些刊物上发表。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来,萧红悲痛不已,她含泪写下了散文《海外的悲悼》。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刚一到上海,她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以表达自己深切的哀思。3月,她写下了《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文艺》上。4月,萧红来到北平,与李洁吾、舒群见面。没住多久,她又回到上海。此时,她和萧军的关系有所好转,其间还和萧军一起收集资料,准备《鲁迅先生纪念集》的出版工作。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在上海抗战期间,萧红、萧军积极热心地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夫妇,保护他们安全转移,脱离险境。9月28日,他们和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在武汉,他们住进著名青年诗人蒋锡金的寓所。不久,同是东北籍的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峰、孔罗荪等青年作家聚在一起,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在武汉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东北作家群。

此时的萧红,面对民族危亡、国土沦丧,创作热情异常高涨。她毅然加入到抗战的文艺队伍中,写下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等,对宣传和推动人民抗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萧红还参加了由胡风主编的《七月》编辑工作,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前两章。

四 坚强与挣扎

1938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等人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在那里,萧红和丁玲相识。2月,临汾形势紧张,民大决定撤离。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萧军是讲武堂出身,他想在国难当头之时,报效国家,因此决定先留在临汾。萧红不同意萧军的做法,但由于两个人的个性都很强,谁也说服不了谁,结果最后他们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到西安后,萧红和端木蕻良的关系日趋亲密。不久,萧军来到西安,萧红决定和萧军正式分手。萧军平静地答应了她。自此,他们长达六年的夫妻缘分结束了。此时萧红已经怀孕。

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他们在汉口的大同饭店举办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艾青、胡风等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如果说当年萧红和萧军的结合有同病相怜的成分,那么萧红和端木蕻良的结合则更多是志同道合。

1938年8月,日军向武汉发起进攻,萧红和端木蕻良要去重庆,但一时间船票非常难买,他们费尽周折只弄到一张船票。端木蕻良让萧红先走,萧红说过几天与冯乃超的妻子李声一起走,让端木蕻良先去重庆。在萧红的一再坚持下,端木蕻良勉强同意了。之后,萧红独自辗转于汉口、重庆、江津之间。1938年底,她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了。

1938年,萧红的文学创作被视为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1938年12月,萧红认识了苏联大使馆参赞、著名汉学家罗果夫。罗果夫是将萧红作品介绍给苏联读者的第一人。1939年1月,萧红回到重庆,写下了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

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咀乐道8号。2月5日,大东酒店举行欢迎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欢迎他们的到来。8月3日,为纪念鲁迅先生六十岁诞辰,香港一些文艺团体,联合在加路连山的孔圣堂召开纪念会。萧红在会上报告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纪念会上还演出了萧红写的哑剧《民族魂》。

萧红到香港时,身体已经很衰弱了,可她还是拖着多病之躯,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马伯乐》,还有短篇小说《小城三月》、《后花园》、《北中国》,剧本《民族魂鲁迅》,散文《九一八致弟弟书》、《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等等。

1941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萧红,建议她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经检查发现萧红患了严重的肺结核。10月份她住进医院治疗,虽然这里医疗条件很好,但萧红还是难耐这里的寂寞。11月底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由于在家不便治疗,萧红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了。

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此时,萧红病情突然加重,被送进养和医院,由于医院的误诊而错动了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在战乱当中,各地都缺医少药,萧红的病得不到很好的医治。1月15日,萧红转入玛丽医院。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她寂寞地离开了人间,年龄不到31岁。一代才女萧红就这样走完了她短暂而充满不幸的人生之路。萧红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她的作品是永恒的,她的作品将她的生命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