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五千年(上)
21751700000020

第20章 先师孔丘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曾祖父为避难才到了鲁国,父亲做过鲁国陬邑的大夫。父亲死后,母亲带着他搬到鲁国的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宋国是殷商的后代,鲁国又是周朝初年周公的封地,这两个国家都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鲁国更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孔子从小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对周礼很熟悉了,可是他仍旧不断努力钻研。一次,他进入鲁国祭祀周公的庙堂.见到每一项礼节、每一件祭物,都虚心地向内行人请教。有人看他没完没了地问,就嘲笑他什么也不懂。孔子却很坦然地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呀!”由于虚心好学,孔子对周礼达到了精通的地步,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便有人专门向他学习周礼。孔子在其他方面的学识也很丰富,他的声望逐渐提高了。周王室鼎盛时代,天王拥有绝对的权威,周公用“制礼作乐”的形式,把君臣、父子、尊卑、贵贱的差别固定了下来,以巩固统治秩序。可是到了春秋时代,周王室衰落,诸侯国都争当霸主,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既然连周王室都不放在眼里,周礼当然更没有人遵守了。孔子认为社会的动乱是周礼被破坏的结果,所以他一心想通过恢复周礼,来求得恢复王:室的统治,维护社会的稳定。

公元前501年,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第二年升为大司寇,主管司法。孔子干得很有成绩,各诸侯国都来效法。

鲁国与齐国相邻,齐景公见鲁国威望渐升,便假约鲁定公在夹谷会盟。孔子在会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孔子主张积极入世,热心政治活动,与鲁定公政见不和,便离开了鲁国。此后,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向各国君主推荐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四处碰壁,最后只好又回到鲁国。从此,他专心一意在家里教书,做学问。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创办了“私学”,自己聚徒讲学,招收学生,没有门第、等级的限制,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孔子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意思是:学习没有满足,教导人也不知道疲倦。孔子办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他的学生先后有三千人,其中成绩优异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据说,《易》、《礼》、《尚书》、《诗经》、《乐》等“五经”都是他整理修订的。他还修订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整理下来,编成《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