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乡村拾遗
21751500000067

第67章 发家史

旧年,我们村称粮窝,老财很多,二百户人家,不算大户地主,有四分之一是老财。

每个老财,都有自己的发家史,村人虽略知一二,但老财自己,对治富发家门道忌讳莫深。

东场老财最多,号称老财窝,丈八高的土围墙,围着二十多户人家,清一色的老财。左爷最有名,他的发家史妇孺皆知,问村中三岁小童,也给你讲的头头是道。

左爷一家何时迁来的,已无人知晓,人们只记得家是从左爷爹发起的。先时很穷,偶尔还包月打短工。爷三个很勤快,每天回家时,路过大户人家的肥田,从一苗最饱满的谷穗上摘一点,揉碎,吹去谷皮,将米含在嘴里带回家,日久天长,竟攒下一茶壶。第二年春天,拿这一茶壶饱满的谷子做种子,播在新开垦出的荒地上,秋天,长势喜人,谷穗像驴缰绳一样,又粗又长。这一年,获得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几年间,买房置地,还开了油坊,成了村中数得上的老财。

积米成箩,发了家,是真是假,恐怕只有左爷知道了。人人都这样说,并不避讳,左爷听见过,也只是笑笑,不置可否。但左爷的勤俭持家,我是见识过的。不过,那时,左爷已不是老财,连埋在东油坊耳房地下的两瓮麻油,也被起出归公了。左爷给生产队犁地,送饭时,糊糊里煮了一片黍子糕,左爷怪老伴浪费,说喝糊糊就饱了,糕吃了也没缝填。傍晚又拿回去,等第二天出地拔苗野小蒜就着吃,又顶一顿。

左爷临死也没再攒成老财,但屋里的大缸小瓮,满满的,全是陈年的谷黍。一罐子鸡蛋,拿麻纸封着口,揭开一看,有两颗碰开了裂,还拿麻纸条糊住,没舍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