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还是选择用一种回望的姿态,来抚摸和文字一起走过的那些日子吧。
那些灿烂的日子,像一颗颗珍珠,闪耀在我回望的视线里。
2004年1月9日。这天中午,我意外地收到了一个牛皮信件。地址是我熟悉的“野草杂志社”。我哆嗦着拆开信封,看到了一本全新改版的《野草》杂志。我首先看到自己的名字耀武扬威地端坐在了杂志的封面上。作品的题目是《游荡在城市里的鱼》。这是我第一次在正规像样的刊物上发表这么长的文字。正是由于这个小说的发表,我一度冷却的写作激情被重新点燃了。尽管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但我依旧会抽出空余时间来阅读写作。
2005年4月4日中午。意外和喜悦依然从一封信开始——
晓磊:
寄去表一份,填毕寄还,附交10元钱,小照两张,以办证。3月31日讨论通过。
朱振国
2005年3月31日
原来是我2004年提交的加入绍兴市作家协会的申请,经朱振国老师推荐,被理事会讨论通过了。
我连忙填妥了表格,第二天连同照片和会费一并寄出。
到4月11日就收到朱老师寄来的一本褐黄色作家证。编号是:348。
托着这么一个在现实社会中失去了光环的证件,我曾经的梦想——出一本个人作品专集——却开始闪闪发亮地在我心中激荡起来。依稀记得高考结束后的毕业告别会上,班主任让我们每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理想或梦想。轮到我的时候,我一激动便不知天高地厚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有机会想写本书送给大家。
此后的时间里,我开始像一头“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牛,在键盘上更加勤奋地耕耘起来。有梦就有希望。多么温暖的句子。同时,我也坚信:在我的文学路上,“付出总有回报”这应该是句金玉良言。于是,那些刊物,像厚实的田野,用它们肥沃的养料滋润着我的梦想生根发芽,然后开花结果。
2008年1月31日。旧历的年底。我赶在火车托运部工作人员下班前的十几分钟里,取到了我期盼已久的宝贝。整整四大袋。它们结伴从遥远的郑州一路赶来,来奔赴这场美妙的约会。它们的外衣上都有个温暖的名字:用文字取暖。这是我的第一本小小说自选集。
2010年6月,我的第二本小小说集《出售时间》顺利分娩。7月,第三本小小说集《流过往事的水》又顺利出版。它们成了我“三十而立”的礼物。
2011年2月,我顺利加入浙江省作家协会。
感谢文字,像一盏盏明灯,点亮了我平淡的生活时光。
当然,还是应该感谢一些人的。
比如,我的父母。特别是我的父亲。喜欢上文字,我想,很多是受了他的遗传和影响。
比如,我的妻子。
还有一些文朋师友。像《野草》原主编朱振国老师。《百花园》杂志社的总编杨晓敏老师。《百花园》的副主编秦俑大哥。《语文周报八年级版》主编陈尔耳兄弟。还有许许多多的师友,请原谅我不一一点名了。
就让这些名字,镌刻在我的精神履历上,就像我的那些文字一样,点亮我前行的旅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