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家业传承:富二代采访手记
21743300000017

第17章 等待中的阿军

关键词:公务员回归父子矛盾逼宫等待

采访人物:阿军(创始人长子某家居用品制造公司副总)

郁闷的开场

阿军是张老板的儿子。

我结识这对父子很久了,一直见证着阿军的成长。

约好时间后,驾轻就熟,很快便到了工厂。见到阿军时,他刚泡好茶,呆坐在厚重的船木茶桌后面。都是老熟人,没有客套,几盏略带发涩的生普洱下肚后,我们便聊了起来。

“最近生意还好吗?”

“还行,就是货赶不出来,这不正发愁嘛。国庆节旺季要到了,货期都挤到一块去了。”阿军皱着眉头说。

“你和老爸的关系怎样了?”我知道自从两年前阿军辞去公职回到老爸的工厂后,父子俩一直弄不到一起去,甚至有时关系很僵。张老板很强势,阿军是个乖孩子,只能跟着老爸的指挥棒转。起初父子俩还相安无事;但后来阿军就有意见了,抵触情绪越来越大,在工作上经常和老爸唱反调。

“哎,别提了,昨天开会时他还让我管财务呢!我不懂财务,这不是难为我吗?再说现在的财务经理管得好好的呀。”阿军抱怨着。

对于绝大多数家族企业而言,财务权必然是牢牢抓在自家人手里,才能确保企业绝对的安全。阿军是家里唯一的男丁,老爸很早时就表达了将来要他接班的意愿。财务是企业里的要害部门,早点让儿子熟悉财务工作,也是自然不过的事情。我认为阿军实在没必要如此抵触,枉费了老爸的良苦用心。

父亲的二次创业

六年前,阿军大学毕业,理工男。张老板要求儿子回厂上班,但被儿子说“NO”,转身应聘去了一家通讯公司打工,成为了一名网络工程师。

13年前,已过不惑之年的张老板毅然辞去公职下海创业,成立一家规模不大的五金厂。他先是从配件加工的小活儿做起,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儿。几年之后凭着夫妻俩的辛劳,已经把工厂发展成为当地知名的专业生产金属货架的企业,年产值过亿。初次创业的成功,让全家过上富足生活的同时,张老板的野心逐渐膨胀,越发不安于现状。2010年后,珠三角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暴发式的增长,橱柜产品需求随之被带动起来。经过几番市场考察后,张老板再次决定创业筹办橱柜厂。他将五金厂交给弟弟后,便开始启动新工厂。由于隔行太远,经验不足,导致前期的投入过大;张老板又过于自信,前两年的生意差强人意。第一年,巨亏;第二年,小亏;直到第三个年头,橱柜厂才终于实现盈利,以后的路子则顺畅了许多。在一片怀疑的目光里,张老板的第二次创业再告成功!

一代人创业时的“蛮拼”精神,真是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好好学习!也正是他们目前最欠缺的东西。尽管一代人擅长创业,但是在交班的路上却都遇到了很多问题,甚至超越初期创业的艰难。新中国建立后,延续了几千年的私有制经济一夜之间突然被连根拔起,彻底消失了将近30年!直到改革开放之初,才逐渐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先是个体经济得以悄然复苏,然后是民营企业出现。直到今天,仍是在一片质疑和漠视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疯长到中国GDP的半壁江山!然而,当一代人逐渐老去的时候,才发现家业传承是个棘手的大事情,不能再想当然了,因为世界变了,环境变了,格局变了,孩子们也变了……没有太多的经验值得借鉴,没有太多的胆量去尝试,于是他们开始变得迷茫起来……

不接班的儿女

张老板育有两个孩子,长子次女,相差两岁,都是大学毕业。女儿毕业后很快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她明确表示将来不会参与父亲的生意。阿军则是性格偏内向、做事沉稳的小伙子,话虽不多,但很有主见。打工一年后,他又顺利地考取了公务员,成为机关里的一名基层办事员。收入虽不高,但工作轻松稳定。如果踏实肯干,把握好机会的话,将来还是有政治前途的。对儿子的自作主张,张老板并没有干涉,认为儿子在外面工作上一阵子也好,起码能开拓下视野,积累些人脉。

然而,随着生意的扩大,张老板越发感觉到体力不支,里里外外操心的地方太多,有时难以应付,他到了需要找个帮手的时候了。思前想后,找来找去,最后还是认为只有儿子最合适,毕竟将来还是要他接班的嘛,应该早点把他召回来。但眼下儿子很享受目前的工作,前途也看好。张老板为此感到很为难,知道说服儿子回来并不容易。如果亲自出面找儿子谈,万一阿军不同意,岂不是很没面子。于是,他安排老伴找儿子谈谈看,毕竟母子之间更贴心一些。谈过两次后,儿子表示不想放弃现在的工作。张老板虽然很失望,但他也没有强求,暂时把这件事搁置下来。

后来,我和阿军聊过关于接班的事情,他反问道:“为什么非要我接班?我现在的工作挺好,也有自己的生活;我并不喜欢老爸的生意。”总之,他还没考虑过接班的事情。

无奈回归

一晃一年过去了,张老板实在撑不住了,亲自出马找儿子长谈了几次,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儿子能早点回到工厂里帮他,但阿军还是没有同意。但张老板并不担心,于是就找来一些亲朋好友,设计了很多“场景”,隔三差五地做阿军的思想工作,目的就是说服他能够回来。半年又过去了,阿军终于顶不住了,告别了三年的公务员生活,终于回来了,尽管很不情愿,但张老板很高兴。儿子的职位是总经理助理,没有明确的工作任务,父亲只是要求他尽快熟悉企业状况。后来,在阿军的再三要求下,他进入销售部工作。不久后离开工厂,驻扎在深圳,独立负责该片区的直营店生意。半年后,他居然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成绩单,业务量比以前增加了一半。张老板很是欣慰,很快就把儿子调回到自己身边。

“我明白老爸的用意,但在他身边工作我感觉很不自在,放不开手脚。老爸又是个固执的人,我们很容易发生工作上的冲突。”阿军对此很担心。结果没多久,担心变成了现实。在索菲特、尚品宅成功模式的诱惑下,张老板决意仿效。在保留原有直营店的基础上,开启招商加盟模式,意欲市场全线开花,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对此决定,阿军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目前切入时机并不成熟。他给出的理由是:

1.目前产能不足,熟练工人数量也有限,难以保障未来订单的快速增长;

2.现有品牌市场影响力有限,需要尽快打响名气,否则很难吸引经销商的眼球;

3.这几年工厂因增速过快,无论是市场渠道维护,还是内部管理上都过于粗放,生产效率并不高,且内耗严重。

基于以上原因,他的建议是“攘外必先安内”,先对企业进行整顿优化,待到兵强马壮之后再考虑施行新模式,这样把握性更大一些。

对儿子的建议,张老板则表现得不以为然。在经历两次成功创业后,他的信心爆棚,坚信自己的选择不会有错。在同质化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时不待我,必须抢占先机。加盟项目不但要上,而且还要大干快上。儿子还年轻,才来企业里几天呀,他哪能看得这么远?在公司管理会议上,张老板不顾儿子和个别老员工的坚决反对,力排众议,拍板决定。

接下来,各地经销商接踵而至,争相签约,张老板初战告捷!但兴奋了没多久,他的工厂便陷入一片慌乱之中,许多订单根本无法按期交货。历经大风大浪的张老板并不慌张,他一边下令添置设备扩大产能,一边将部分订单对外发包委托加工。但萝卜快了不洗泥,此举虽缓解了货期压力,但产品质量问题却接踵而至,尺寸误差、材料错误等原因而导致的翻修、退货情况屡屡发生,售后部每天都在疲于应付,忙得焦头烂额,这单投诉还没处理完,下一单紧接着又来了,那段时间父子俩简直就是救火队员。本应赚到的利润,很多就这样白白地消耗掉了;车间因要加班加点地赶货,工人们更是疲惫不堪,个个怨气十足……尽管张老板一再打气说困难只是暂时的,但心里还是有些后悔当初没听儿子的意见。

冲突

风波过后,张老板对儿子另眼相看了。不久,阿军获得了晋升,担任工厂的副总,负责行政、人事和采购工作,权力一下子大了许多。他希望阿军借这次机会把企业整顿一番,全面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企业如同行驶的车辆一般,如果一味长时间地启动使用而疏忽了日常保养,迟早是要出问题而罢工的。张老板的工厂亦不例外,毕竟是将近20年的老企业了,积累下来的企业病也不少。如:老员工排挤新人、生产计划失序、管理观念陈旧、规章制度缺失,等等。

张老板在创业时考虑最多的是企业如何生存下来,大小事务均围绕着订单展开,几乎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待到企业做大后,虽然相应地增设了一些职能部门,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当遇到实际情形与制度抵触时,基本上就由张老板自己随性决定了。时间久了,人治占了上风,员工们跟着慢慢也就习惯了。尽管张老板在事业上很拼,但他却是个心肠好的老板,对部分员工很照顾,尤其是对那些当年和他一同打天下的老员工,在厂里虽是上下级关系,实则就是饮茶老友,处处体谅照顾周到。在这种情况下,行政部的工作有时难以开展,特别是在加薪升职、工作调整、奖罚等方面出入较大。为此,员工们颇有微词,久而久之,工厂上下蔓延着一股马屁文化的味道,企业变得官僚起来。

公务员的经历着实磨炼了阿军的性格,学会了亦步亦趋和不急不躁。他上任后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展开工作,而是先从实地了解入手。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实地调研,总结突出的问题点并制定出明确解决办法。他决定先从制度入手,将企业的各项运作纳入制度化。阿军坚持认为,如果企业制度框架搭不好的话,很多错误的习惯性行为就得不到应有的纠正,企业也会跟着受伤。在他的力推之下,工厂相继出台了关于考勤、薪酬、生产管理、福利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事前,他曾专门请示了父亲。张老板虽对其中的某些条款提出了个人意见,但最终还是同意了。新规试行后,很快就受到了广大员工的普遍认同,在公平透明的制度下,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个别老员工却感觉很不习惯,认为阿军这是在和他们过不去。虽然表面上很支持新领导的工作,“帮衬”得也很到位,但是私底下却是牢骚满腹,甚至有人在张老板面前借话说话,“顺便”表达不满。起先,张老板多是打着哈哈,帮忙圆场了事,但是坏话一旦听多了,就觉得更像是真事了。有次在家里,他责怪儿子把厂里关系搞得紧张,应该学会平衡维稳。阿军则有些委屈,没想到自己辛苦的工作轻易被老爸否定了。他很不服气,据理力争,但老爸根本听不进去,最后两人不欢而散。接下来的一件事,则直接点燃了他们之间“针尖对麦芒”的导火索。

例会上一位老员工因故迟到,事先并未请假。阿军当场就批评了他,并根据会议制度进行罚款。但张老板认为儿子的做法有些过分。为了顾及那位老员工的面子,他先是和颜悦色地将问题淡化,而后还在会议尚未结束的时候,笑呵呵地在管理层微信群里发起了“红包”,此举让阿军大为恼火,认为父亲这是让自己下不来台。过后,工厂的管理层里就发生某些“微妙”变化,很多本该他负责的事情却没有找他,而是越过他而直接向张老板汇报。阿军突然感到有一种被架空的感觉,很是失落。接下来,张老板相继否决了他提出的“员工培训计划”和“绩效考核计划”,理由要么是没必要,要么就是超出了预算,这对阿军打击很大,工作积极性一下子消退了许多。

“我明显感觉到就是老爸要收权了,这分明就是不信任我嘛。我都快30岁了,早就不是孩子了。企业不就是要靠制度来约束吗?靠着人情来管,能管好吗?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不回来呢!”阿军越说越激动,比划之下差点碰翻了茶杯。

母女逼宫

从此,阿军沉寂下来,变得“聪明”起来。不就是让老爸高兴吗?只要他满意,我就依着他。但阿军并不甘心如此,觉得这不但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且对企业也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更像是一种伤害。

后来,阿军结了婚,成了家。张老板想让儿媳到厂里的财务部来上班,但是被阿军劝阻了。因为有了自己的教训,他不想让妻子蹚这池子“浑水”。如果老爸管得太多了,妻子的工作就难做,自己夹在中间难免尴尬。

阿军是个勤于上进的年轻人。他在业余时间参加了许多管理课程为自己充电。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在积蓄力量。在那段相安无事的日子里,张老板忙碌依旧,甚至因操劳过度引发旧疾而入院治疗。即使在病床前,他也不忘过问工厂里的事情。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心疼老伴的身体,央求他早点交班安心养病。尽管张老板口头应着,暂时让阿军代行职权,但出院后一切又是涛声依旧。就连性格温和的妹妹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既心疼老爸,又心疼哥哥,终于有一天联合母亲逼着老爸尽快“缴枪”……

张老板终于做出了妥协,表示不再干涉儿子的工作。但阿军有自己的想法,不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处处有老爸的影子,同时提出权力要给得明明白白,交班也要交得彻底。如果再像过去那样反复无常,他就打算外出创业了,不再陪老爸“玩”了,不想让自己再耗下去……

父亲的打算

阿军回来后不久,我曾问他其中原因,他无奈地说自己没有其他选择。起初是不想放弃原来的工作,后来家里逼得紧了,他思想上出现了动摇,更有些担心。如果回来丢了铁饭碗且不说,万一自己做不好会对不起父母;制造业太辛苦了,他不想再像父亲那样每天忙忙碌碌;老爸又是一个很固执的人,今后的工作难免会发生矛盾。但是,如果选择不回来,内心压力可能会更大!妹妹已经不会回来了,如果自己再不回来,父母一定会很伤心,再说他们年纪也大了,老爸的事业总得有人顶起来吧。

随着采访的深入,二代子弟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呈现出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迟早都要回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尽管父辈的产业不一定是自己兴趣所在,而且还有可能扼杀自己的事业梦想。尽管很不情愿,但留给他们的选择其实并不多,反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使命感。在未来十年的交班密集期中,阿军的故事会以不同的版本形式出现,我希望上代人不要让他们等得太久。

与阿军告别,没想到刚出门便碰上了张老板。他热情地把我拉进了他的办公室。饮过几盏热茶过后,自然就聊到了阿军。

“他现在还年轻,经验也少,遇事考虑不周全,多依着自己性子来,我会给他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过个两三年再看吧。”张老板这样评价儿子。

我了解张老板,固执是他最大的特点,而且对自己特别自信;工作中是典型的一言堂作风,很少能听进去别人的意见,就连他老伴都说他是个“犟老头”。

“阿军这几年成长得很快,工作能力也不错。他都30岁了,也结婚成家了。你身体也不好,没必要这么辛苦了,还是让他早点接班,你把关就好了。”我如是说。

“我也想呀,家里就这么一个男仔,我不交给他该交给谁呢?……”张老板欲言又止。

感悟与总结

现实中,像张老板这样的一代人不在少数,他们通常的特征如下。第一,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们不会离开企业,更不想失去权力,那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留恋,尽管知道迟早要交出权力。第二,他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已经成年的子女仍当成小孩子对待,担心他们不够成熟,容易把企业管错了方向,远离了自己的思路。第三,缺乏对退休生活的规划。习惯了原来的工作生活方式,一旦自己没事可做了,内心会极不适应,甚至有一种惶恐感。第四,心系老员工。自己不在其位后,担心他们会被接班人清洗,那将会很没面子。基于以上,我的建议是:

首先,尽早制定出传承规划和时间表,并清晰地告诉接班候选人,而不应该刚开始就是一笔糊涂账,让年轻人跟着感觉走,否则最后双方都不满意。虽然一代人淡出了企业,但威望还在,一旦孩子们出现决策上的失误或偏差,可以帮助他们纠错。

其次,子女的权力问题。该问题对应着子女的成长速度和上代人的意愿,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前者最为关键。如何让父辈们的权力释放得更快一些,根本上取决于子女们的成绩单。

再次,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传承的道路上,两代人都少不了因为各种问题而出现思想和行为差异。作为父辈,不应事无巨细,对孩子们的成长关怀备至,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哪些事该管,哪些事不该管,也就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其中分寸如何拿捏到位非常关键。管少了,自己不放心;管多了,孩子们不满。其实这同样是个相互妥协和磨合的过程,一代人的格局和胸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