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家业传承:富二代采访手记
21743300000010

第10章 父子创业

关键词:儿子的点子父子创业回归

采访人物:小丁(创始人的次子现在美求学)

家业

丁总是一家生产大型环保设备企业的老板。我的老同学永健是他的得力助手。正是得益于这层关系,我顺利地见到了丁总。

丁总年届五旬,育有两个令他骄傲的儿子。长子大学毕业后考上了政府公务员,因工作踏实勤奋和能力出众,很快就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之后更是一步一个台阶,刚过而立之年,便成为粤北某县的副县长,可谓是仕途顺风顺水;次子小丁自中学时候起就是班上公认的学霸,国际学校毕业后成功地申请进入一所全美前50名的大学,主修环境工程学,兼修管理学。

丁总更是他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第二年进入大学,所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国有机械厂工作,逐渐成长为一名工程师。企业改制后,他便与厂里的同事合伙成立了一家小型的设备加工厂,专门生产企业车间里使用的通风设备。后来,乘着改革的东风,加上珠三角制造业的黄金十年,丁总的企业迅速崛起,成为本土耀眼的环保设备和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

父子创业

在崇尚GDP发展的前20年里,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就是高耗能和环境破坏问题,甚至个别地区的环境状况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华北地区大面积的持续雾霾便是明证。庆幸的是,在民生大计和GDP之间,政府终于做出了理性选择。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环境整治力度的持续加强,一部分不达标企业在吃尽苦头的同时,环保设备制造行业却爆发性崛起,迅速进入到各个需求企业。很快,市场供给就远远大于了实际需求。在僧多粥少的形势下,丁总的专业除尘设备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两年间工厂业绩不升反降,加上各项生产成本的逐渐增加,丁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且苦于没有良策而左右为难。孰料儿子不经意间的一项提议却使他柳暗花明。他兴奋地讲述了和儿子共同创业的故事。

那是2015年,小丁圣诞节放假回家的期间。在得知父亲企业的经营现状之后,他便向父亲提出了关于节能LED灯的项目。小丁认为节能灯将是全球照明产业的未来。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响应环保和提高用电效率,欧美日韩等国相继出台各种政策,逐步淘汰白炽灯等高能耗照明产品,开始提倡使用节能灯。

丁总很重视儿子的意见,认为他毕竟是学环境专业的,而且还在北美生活了三年时间,对这方面应该认识深刻。父子俩认真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节能灯的发展状况,了解到目前国内的产品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无论是在性能、外观设计还是技术上已经能够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肩了,而且成本优势明显,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后来小丁还委托北美的同学帮助收集了最新的技术参数和灯具外观资料。

丁总虽有所动心,却苦于厂里现有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设备并不能支撑节能灯前期研发和后续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但儿子却支持和鼓励父亲去尝试。在比较内外销市场的需求差异后,小丁建议通过贴牌加工的形式借船出海,尝试以外销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再三权衡及考察可行性之后,丁总决定依计而行,并着手选调人马和组建团队。完成商标注册后,丁总很快就在中山找到了合作工厂,接着便和儿子共同赴美参加在圣地亚哥举行的国际照明展。由于精心准备的样品符合CFL标准,在外观设计上又结合了当地文化,所以得到了不少客商们的好评,丁总很快就找到了合作代理商。回国后,丁总便投入到订单生产中。

“多亏了儿子的好主意,找了一个好项目,否则我现在还在黑暗中摸索呢。”丁总感慨地说。

“你想让他接班?”我下意识地问。

“当然想了,但这还要以他的意见为主。”

丁总计划前期先通过贴牌合作的方式推广产品,并已经着手开始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和实验室,他必须把最核心的东西牢牢地抓在手里,否则将来的发展会处处受到限制。

现在的珠三角地区的许多制造型企业都在转型和技术升级的路上观望或煎熬着,这既是经济规律周期所带来的阵痛,更像是企业在成长中的自我救赎。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经得起风浪,面临各种挑战,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丁总在风雨飘摇中显然是幸运的,全因有儿子这个好帮手。

儿子小丁

见到小丁时已经是一个月之后的事情了,暑期他从美回国。小丁身材高大魁梧,性格爽朗,阳光健谈,不像传说中的木讷寡言的理科男。

“在国外学习还顺利吗?”对于一个学霸级小哥,这话问得似乎有些多余。

“还好,就是学习很紧张,压力挺大的。因为我还选修了管理经济学,所以要多费些时间。”

“为什么要选择经济学?”在我的调研数据中发现超过60%出国读书的孩子们选择财经类专业。

“现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者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欧美国家,我认为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最为顶尖的,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到很多最前沿的知识。另外,我可以把从中学到的东西分享给父亲,特别是那些关于管理的新思路和方法。”我对他的这番话是很有体会的,因为当年我在管理学院读书时,教材基本上都是使用美国版的,只不过内容有些滞后罢了,所以很羡慕小丁能够得到真传。

“你选择的环境工程专业是受父亲的影响吗?”其实子承父业不仅局限在事业上,在专业选择上亦容易受到父辈的影响,但好像医学除外。当内科医生的家嫂坚决反对她的儿子学医,理由是太辛苦了。

“哈哈,纯属偶然。你可能误会了,这与老爸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因为环保是未来趋势,将来找工作的机会也相应会多一些。”小丁憨厚地笑着说。

“父母通常是怎样教育你们的?”孩子们早期成长是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只是不同的方式带来不同的结果而已。

“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他们很少过问我们的学习过程,但经常提醒要注重学习效率。其实在国内读书时,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初中以后就都住校了,只有周末和放假时才能回到家里。哥哥大学毕业后就出去工作了,据说现在混得不错。我高中毕业后就去了美国读书,反而出国以后和父母交流的机会逐渐多了起来,我们经常在电话和微信里交流,因为时差关系,我通常是在国内白天的时间打给他们;他们有时也会飞过来看我,我带着他们出去走一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未来有什么打算?”其实每一个国内的父母都非常关心孩子的未来选择,尽管他们言称尊重他们的意愿,其实绝大多数在内心深处巴不得他们早点回来。

“打算?还没有认真想过呢,去年老爸来美参展时也曾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将来无非就是两条路,要么毕业后回国,要么留下来继续读研或先工作一段时间。我今年才读大三,离毕业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也不敢保证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反正我也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小丁很认真地说。

“听说你为父亲选择了新项目?”我指的是节能灯项目。

“这事你也知道?”小丁有些不好意思。

“其实,这纯粹就是巧合。去年我回家时看到老爸的经营情况不太好,我挺着急的。当时我们系里正在做一个关于节能灯照明项目的实验,我认为这个项目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便推荐给了他。没想到,老爸居然做成了,我很为他高兴。虽然现在还在起步阶段,但我看好未来的发展空间。课余时间,除了为他搜集整理最新的市场信息之外,我还是他在美国市场的业务员,帮助老爸开拓业务和寻找区域代理商。但因为时间有限,这方面我做得很不够,很惭愧。”

“将来你会加入到父亲的企业里吗?”我认为他的哥哥正仕途顺利,只有次子是丁总的希望了。

“不好说,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首先完成学业,至于以后的事情,毕业后再看吧。老爸今年还不到60岁,我相信他还会再干几年。他现在身边的人能力已经很强了,就像永健叔叔,他们已经是老爸的左膀右臂了,所以我没必要急于回来。老爸肯定是想让我回来的,但现在为时尚早,或许未来还有更适合我的机会,也不排除我将来自己创业,我想趁年轻的时候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小丁一本正经地说。

感悟与总结

家族企业成长

事实上,通常那些有潜质的孩子,父母一般无需操心过多,父母担心最多的反而是子女们是否对他们的事业有兴趣,是否将来愿意回来?通常学历越高的孩子所表现出的竞争优势越大,选择的机会也多。本案中的小丁便是其中一例,孩子在成长的同时,也向父母提出了挑战,除了子女们各自的能力和意愿之外,究竟怎样的企业才能吸引到他们?我认为其中除了使命感之外,家族企业更应该与时俱进,具备更多的时代活力。

父子共同创业

我们所知道的多是自上而下的“父—子”创业模式,而很少听到自下而上的“子—父”逆向模式。茅忠群引领父亲茅理翔由点火器转型为方太橱柜便是其中家喻户晓的故事,后来儿子将父亲取而代之,成为新企业的领袖,这与本案中的小丁父子有异曲同工之处。正是儿子的建议成就了父亲事业的转型,虽然节能灯项目尚处于成长期,但现在已经奠定了坚实的事业基础,假想将来如有儿子的加入,父亲的事业将会如虎添翼。我相信,许多企业羡慕这种混搭模式。所以,我建议父辈们应该重视孩子们的建议,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因为很多机会都是从兴趣中迸发出来的。在我所调研的相关子女创业案例中,子女所选择的创业项目多半受父母影响或支持,这似乎正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一方面父母在成全儿女们创业选择的同时,也在侧面观望,思量着借他们之手为未来家业发展增加新的元素,尽管事实证明这种成功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总可以作为传承的选择之一。但是如果父子两代人能够真正齐心协力,上代人发挥他们的经验和资本优势,下一代则充满像父辈们的那种拼搏创业精神,不亚于家业的再次创业和转型。

对职业经理人的使用

国内的家族企业发展到今天,职业经理人的广泛使用将成为必然。这不仅是企业的普遍性发展规律,更是家族企业的现实性需求。嘉吉集团和克拉克鞋业公司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嘉吉集团已经延续了150多年,在20世纪60年代就明确表明了坚决不上市的立场,而且嘉吉家族成员并不参与实际管理,将企业管理全面交给经理人团队,只是保留了家族控股地位。事实证明,嘉吉集团仍处在全美最大的私营企业行列中。英国克拉克鞋业公司的年岁更久,被同业界誉为“低调的巨人”,现已经传承到第七代,成功的秘诀在于聘用合适的职业经理人和传承设计。尽管近年来,社会上有许多关于职业经理人的负面报道和失败案例,但这并不能阻挡这股力量的成长。

之所以引入经理人管理机制,这是因为企业主虽然具备超强的前瞻意识和探索精神,但毕竟很难做到在经营管理上一专多能,面面俱到,而且一部分未来的准接班人有可能对家族事业说“不”。一旦出现两种情形叠加,父辈们则陷入惶恐当中,左右为难,甚至导致企业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趋势将愈发明显。在这个问题上,我建议丁总应该早做规划和准备,在率领企业持续保持竞争活力的同时,更要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同时做好各种类似于股权制度的设计,以不变应万变,迎接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