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1737100000067

第67章 臼杵:第一台碾米机

一、从“火”谈起

火的利用,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有了火,人类在文明的大门里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关于火的来源,东西方有两种说法:西方的火是普罗米修司从天上偷来的,为此,普罗米修司受到了天神的严厉惩罚。东方的火是人用智慧发明的,是燧人氏钻木钻出来的。燧人氏钻木取火,没有受到任何天神的惩罚,而是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事迹在《韩非子·五蠹》中有这样的记载:

上古之时……民食果(luo)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瓜果蚌蛤,由生变熟,是火的功劳。火的发明,是燧人氏的功劳。在此之前,人和动物——狼虫虎豹在“如何吃”的问题上是没有差别的。一切都是“生”着吃,动物与人并没有差别。有了火,“生”能够变“熟”,人与动物之间又多出了一条重要的分界线。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钻木取火这项工艺实在太原始、太落后了。而在远古时代,钻木取火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发明创造,给天下人民带来了益处,天下人民拥戴燧人氏为王。用韩非子的话是“民悦之,使王天下”。由发明创造者到天下的治理者,燧人氏后地位的变化可以说明这样三个问题:

其一,同样是取火,东方人与西方人使用了两种方法,下场是两种下场。西方人依赖的天堂天神,东方人依靠的是人本身的智慧。

其二,早期的中华大地实行的是民主选举君王的制度,能不能为王,由人民说了算。民悦之,是为君为王的前提。民不悦,则失去了为君为王的基础。

其三,早期的中华民族所推崇的贤者、能者、智者,能不能为君王,看的是你有没有以利天下的智慧。逐鹿中原的盖世武功、龙子龙孙之类的血统论,早期的中华民族对此似乎没有多大兴趣。

二、臼杵

谈碾米机,为什么先由火谈起?

原因有三:一、火,使生变熟;碾米机,使粗变细。两者之间有一个连续性、衔接性,应该放在一起谈。二、火的发明者是燧人氏,第一个碾米机的发明者是黄帝,两者之间也有一个连续性、继承性。三、燧人氏、黄帝首先是造福天下的发明家而后才是君王,在他们身上所记载的是“这个贡献”与“那个贡献”,而不是什么星宿下凡与人间龙种的鬼话。

关于臼杵的发明,《周易·系辞下》是这样记载的: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这段文字里有四重含义:一、臼杵的发明者;二、臼杵发明创造的过程;三、创造臼杵的目的;四、发明创造的参照坐标。臼杵的发明者为黄帝。臼杵发明创造可以细分为两部分:“断木”与“掘地”。创造臼杵的目的在于以利天下、以济万民,早期的君王以造福人民为第一目标。发明创造的参照坐标是六十四卦中的第六十二卦即《小过》卦。

火出现之前,一切都是“生”吃。臼杵出现之前,一切都是“粗”吃——带皮吃。火把腥臊恶臭的鱼虾兽肉变成了美味佳肴,臼杵把带皮的稻谷变成了白生生的大米,把带皮的小麦变成了细细的面粉。

由“生”吃到“熟”吃,这是一大进步。由“粗”吃到“细”吃,这又是一大进步。这两大进步,在远古时期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在中华文化的源头,只赞扬聪明的圣人而不迷信什么天神。

有能力发明创造、有能力造福天下、有能力促进整个民族进步的人,方能称得起“圣人”。只有圣人,才有资格称帝称王。只有圣人,才有资格治理天下。“我祖宗是谁”、“我爸爸是谁”,这样的“血统论”在早期的中华民族中没有任何市场。选择君王时,早期的中华民族所要求的标准是“你是谁”、“有什么能力”、“凭什么贡献”。

“贤者为王”——尊崇智者与贤哲的思维方式,后来被“胜者为王”——尊崇文盲与无赖的思维方式所取代,只要能“打”,不管是文盲项羽还是无赖刘邦,均可以“胜利者”的身份傲慢地登上王位,然后以“血统论”为标准顺理成章地把王位传到龙子龙孙手里,并且不管这个龙子龙孙是否为“低能”、是否为“弱智”。思维方式的变化,使整个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先进变为落后,由强大变为挨打。稍微统计一下,就可以有这样一个发现,秦汉以后的皇帝大都是能“打”、能“吃”、能享受,而没有一个能够发明创造的。秦汉以后所出几百名皇帝加在一起,没有一个黄帝的发明创造成果多。

三、循序渐进

如果说火是在实践中通过艰难摸索而发明的,那么完全可以说臼杵的发明是系统哲理指导下所产生的。《周易·系辞下》所记载的十几项发明创造全部有参照坐标,这些参照坐标就是卦象。

“尚象制器”是中华民族祖先所总结出的关于发明创造的系统哲理。象分两种:一种是天地之间的万物万象所呈现出形象之象,一种是八卦、六十四卦所揭示出抽象之象。两种象都可以启迪人们去发明创造。抽象之象具有无限的象征性,站在抽象之象面前,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你有什么样的想象能力,你有多高水平的想象能力,抽象之象均可以与你进行交流与对话。例如《小过》卦的卦象分上下两部分——上为八卦中《震》卦,下为八卦中《艮》卦;《震》有许多象征意义,但首先象征雷;《艮》有许多象征意义,但首先象征山;雷有震动之义,山有稳定之义;一个震动系统与一个稳定系统的巧妙结合,产生出了第一台碾米机——臼杵。

几千年前发明的臼杵,今天仍然在使用——家庭中石头臼杵、铁臼杵用以捣蒜、捣香料、捣辣椒,化学实验室里的玻璃研钵可以用来研磨化学原料。

臼杵形式落后了,但哲理并没有落后。制造臼杵的哲理,在于“震动系统”与“稳定系统”的结合之中。“震动”与“稳定”结合成器的原理具有永久性,而震动力量来源则可以随着时代而更新。实际上,臼杵——水磨——电力磨,尽管在动力上有人力、水力、机械力、电力的变化,但仍然是在“震动”与“稳定”的结合范围之内。震动之力的来源每一次更新,就会产生出新形式的臼杵——碾米机。

目前有没有新的力量出现呢?答案是肯定的。超声波就是一种新的力量。《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超声波的注释是:“超声波是一种周期应力波。当它通过媒质时,产生应力或使媒质形变。”《辞海》对超声波的注释有这样的内容:“能量容易集中,因而强度大,震动剧烈,能引出许多特殊作用,如激震波、液体中空化作用等,结果产生机械、热、光、电、化学及生物各种效应。”笔者根据上述解释,做出了这样一个推断:由超声波作为新的动力,可以产生出新一代的臼杵即新一代的碾米机。假如产生这样新一代的碾米机,碎米率就会降低到近于零的程度。

在《周易》哲理体系中,有一条哲理为“循序渐进”。笔者认为,这一哲理可以用于认识自然演化,可以用于认识人事演变,同样也可以用于发明创造。

《周易》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会发生变化。任何变化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每一项发明创造成功之后,如果人们能够运用循序渐进的哲理,那么发明创造的步伐就不会停止。某一成果出现之后,如果人们能够运用循序渐进的哲理,马上就会思考抽象出新的命题,新的命题又可以引出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