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1737100000063

第63章 从发明劳动工具谈起

一、近代西方人的高见

西方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誉满全球而长盛不衰,其原因就在于这本书道出了发展经济的诀窍,并且在许多国家验证有效。但是,这本书不可能总结1776年以后德国、法国、日本和美国的致富经验,于是,美国教授大卫·兰德斯又写出了《国富论》之续篇——《各国的财富和贫困》,副题是:为什么有些国家那么富而有些那么穷。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高度评价了这本书,说是“堪称一部杰出的通鉴”。

下面的一段内容是文章的核心:

一个增长与发展的理想社会,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知道如何制造、操作、管理生产工具,创造、适应和掌握新技术。二、能将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年轻人。三、按照才能和功绩用人,根据表现升黜。四、提供机会给个人或集体企业;鼓励创新、竞争和模仿。五、允许人们使用其劳动和企业成果。

这段话所论述的,是不同国家致富的共同原因。这样的话、这样的道理引起各国的重视是必然的。

国家致富的原因有五条,第一条就是发明创造先进的劳动工具。那么,中华元文化里有没有与此相似相通的理论呢?

二、古代东方人的理论与实践

只要阅读一下《周易·系辞下》和《尚书·舜典》这两篇文章就会发现,《各国的财富和贫困》中所讲的道理,中华民族的先贤已经写在了书里并且早已付诸实践。

先从制造生产工具说起。凡是传说与经典中记载的中华先贤,都是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者。女娲补天、钻木取火、构木为巢,全部在发明创造的范围之内。《周易·系辞下》记载了“五大圣人”——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五大圣人个个都有自己的发明创造,他们不但善于发明先进的器具而且还善于研究发明创造器具的系统理论——“尚象制器”。他们创造并掌握了种植技术、纺织技术、养殖技术、粮食加工技术、服装制造技术……为了生存与发展,在和谐自然的前提之下进行广泛的自然探索:研究天文、研究地理、研究万物、研究人体,研究什么就有什么新发现,这些发现都能够经得起时间的验证。例如阴历历法,人体经络。伏羲氏是五大圣人中的第一人,是他发明了第一件劳动工具——网罟。网罟一可以用于捕鱼,二可以用于狩猎。神农氏发明的劳动工具是耒耜。耒耜之利推动了农业生产。黄帝、尧、舜的发明创造更多更新。五大圣人所发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不只是教会年轻人而是教会天下人。研究新技术的目的只有一个,用《周易·系辞下》的话说,那就是“以利天下”或“以济万民”。

至于“按照才能和功绩用人,根据表现升黜”,《尚书》中有与此相似的话。《尚书·舜典》的最后一句话就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依照“考绩”用人,理论是这样的理论,实际也是这样的实际: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不成,舜把他流放于羽山。大禹治水成功,舜禅让帝位于禹。这里既看不到血统论,也看不到唯成分论。

至于“提供机会给个人或集体企业”,仅以贸易而言,《系辞下》中就记载了神农氏所创建的交易市场,“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日中”而不是“夜半”,光明而不是黑暗。阳光之下的交易对“天下之民”机会是均等的,用不着走后门,用不着买批文。一句话里出现了两个“天下”:“天下之民”与“天下之货”。这是何等大的气魄!

关于“鼓励创新”,《系辞下》中有“日新之为盛德”之论,中华文化不但鼓励创新,而且主张“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周易》里没有“竞争”一词,但是有“自强不息”的至理名言。

“允许人们使用其劳动和企业成果”,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经商致富是光彩而崇高的事,《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的说法,叫做“崇高莫大乎富贵”。《周易》不但主张“富贵”,而且还主张“富以其邻”。这里一没有“为富不仁”的理论,二没有“愈穷愈光荣”的理论。

研究《周易·系辞下》和《尚书·舜典》这两篇文章,大概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阅读这两篇文章用不了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之后,你就会知道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也许会知道中华文明根源的基本点。

三、今天的课题

中华民族产生了古代的辉煌,西方人产生了现代辉煌。中华大地上如何产生出新的辉煌,是今人今天的研究课题。

学习西方,不能只体现在学习公式、背诵公式、记住公式、运用公式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发现新的问题,自己去创造公式。学习西方还应该避免教训,因为西方现代辉煌与现代污染紧密相连的。看每一项具体的发明创造都是先进的,但是所有的发明创造加在一起,却形成了危害天地、危害江河、危害人类的污染之源。为什么会这样?值得认真研究。

学习西方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学习祖先。学习祖先,不但要记住一些至理名言以及一些具体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应该研究、继承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的,如何解决问题的?他们所走的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这条路这样走对不对?他们遵循的是什么样的理,这样的理到底对不对?例如,可以研究一下,用“尚象制器”指导发明创造的这种哲理是否正确?如果正确,有没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有所发现?例如,用发明创造先进器具的方法来促进生产、改善生活的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这种方法在今天仍然是优秀的方法,那么有没有必要继续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