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1737100000061

第61章 原动力源于何处

一、牛顿的遗憾

力学之父牛顿对近代力学和天文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牛顿之前,对于物体的运动,西方人一直有这样一个认识:天上的物体在做圆周运动,地上的物体在做直线运动。牛顿证明,无论是天上的物体还是地上的物体,都要遵循惯性定律、质点运动定律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这就是“牛顿三定律”。牛顿还发现了万有引力,运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一计算出了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二算出了卫星围绕行星运动。运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一可以说明地面物体的降落运动和抛射运动,二可以说明海洋潮汐发生的原理,三可以确定彗星运动轨道和运转周期。

但是,牛顿临终有一个极大的遗憾,这就是他没有解决天体与地球运动的第一原动力问题。行星的运动是怎样开始的,卫星的运动是怎样开始的,地球的运动是怎样开始的?第一原动力到底源于何处?牛顿最后把这个难题留给了上帝,他推测,原动力可能来源于上帝。

二、霍金的答案

牛顿之后,出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牛顿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开创了科学的新纪元。爱因斯坦创立了具有极其伟大意义的相对论,但是,仍然没有解决原动力问题。

史蒂芬·霍金是牛顿、爱因斯坦之后的著名科学家。他身体已经残废,终身只能坐在轮椅上,但他的大脑异常活跃,长期以来积极探索着宇宙演化的奥秘。霍金在自己的探索中,解答了牛顿没有解答的难题——第一原动力问题。他认为,宇宙间星球运动的动力,不是来源于外部,而是产生于自身。这一认识,轰动了整个世界。他的两本著作——《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也被世界接受。

三、回顾中华元典

虚心向西方学习,这是应该的、必要的。但是,在虚心向西方学习的时候,能不能留心一下中华民族的祖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呢?

关于宇宙发生论与第一原动力问题,中华民族花费了几千年的精力进行研究,从伏羲氏一直研究到老子、庄子以及尸子,他们的答案比霍金的答案要早几千年。

“宇宙”这个双音合成词以及“宇”、“宙”这两个单音词最早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庄子·知北游》曰:“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庄子·庚桑楚》曰:“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宇宙”一词在《庄子》里起码出现过五次。宇宙以喻天地,天地亦喻宇宙。“上下四方为宙,往古来今为宇。”这是《尸子》对“宇”、“宙”两个单音词的界定。上下四方为空间,往古来今为时间。《淮南子·原道训》与张衡的《灵宪》里都有对“宇宙”的界定。《千字文》的第一句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对于宇宙的研究,中华先贤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也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果。宇宙代表着时间与空间,宇宙等同于天地,时空与天地之中始终没有出现形象之上帝。中华民族祖先认为,宇宙是自然形成的。

关于宇宙间物体运动的原动力,从《周易》、《道德经》到《黄帝内经》认识是一致的:原动力不是上帝推动的,而是阴阳之间的相互推动——动必有复。

关于宇宙间的运动,《周易·系辞上》则用乾坤之间的“阖辟之变”解释了第一原动力和恒动力。乾坤者,阴阳也。阖者,关门也。辟者,开门也。“阖辟之变”犹如不断地开门关门,其运动状态是一往一来。一往一来的原动力在于阴阳之间的相互推动。

老子在《道德经》第5章里建立了一个“风箱”模式,用以解决原动力与恒动力问题。“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就是风箱,风箱的运动在于无穷尽的一往一来。

《黄帝内经》以天地论人体,以人体论天地。人体之中,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产生气,气推动血。气血互动,须臾不可停止,否则生命就会结束。气血者,阴阳也。气血互动,亦即阴阳互动。天体人体一个理,内部往来无穷的相互推动既是运动的原动力,又是运动的恒动力。

《周易》的物体都在做圆周运动:八卦是圆形的,六十四卦也是圆形的。八卦是动态的,六十四卦也是动态的。《周易·系辞上》在谈到天地万物形成时,特别强调一个“曲”字:“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老子以天道论人事时,特别强调“曲则全”。曲者,圆周也。《鹖冠子》中有一篇专门谈圆周运动的文章。文章从宇宙形成的元气谈起,谈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直谈到人与万物的演化。天地万物的运动,春夏秋冬的运动,都是一个圆周运动。这篇文章的标题用了两个非常妥帖的字——“环流”,这篇文章的结尾是八个字:“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环流者,圆周运动也。《黄帝内经》谈阴阳、谈气血、谈经络时,使用了同一个形容词——“如环无端”。环者,圆也。西方世界到牛顿时,才认识到行星与地球在做圆周运动。从《周易》到先秦诸子,关于宇宙的认识是共同的:整个宇宙在运动中形成,形成之后继续运动。宇宙运动,是圆周运动。在中华民族先贤眼里,外部世界可以分为两个世界:一、宏观世界;二,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大到无外;微观世界,小到无内。两个世界的运动,都围绕着一个“圆”字。

西方人近代求证出的问题,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但是,关于宇宙形成与天体运动的正确答案,仅仅体现在哲理上,并没有体现在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上。

中华民族前后出现过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早期的文明与后期的落后。两种状态,不能混在一本账上。为什么万有引力与量子力学没有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呢?为什么近代辉煌没有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呢?请看严复先生的两句名言。

四、严复的名言

严复先生在《天演论·译序》中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欧洲近两百年的学术研究,并没有超越《易》理的范围。中华民族落后的关键原因在于,祖先开了辉煌之端,子孙没有续上辉煌之尾。关于这一点,严复先生说出这样一句名言:“夫古人发其端,而后人莫能竟其绪;古人拟其大,而后人莫能议其精,则犹如不学无术未化之民而已。”严复先生认为,落后的责任在子孙。

中华民族祖先在文化的源头开创了两门学问:一门是物理学,一门是人理学。物理学所研究的是天地万物演化之理,所认识的是外部宏观与微观两个世界。人理学所研究的是做人的道理与做事的智慧,所认识的是人生的价值与和谐自然的创造。两门学问的出发点是崇尚自然,落脚点仍然是崇尚自然。自然是美妙和谐的自然,自然是变化无穷的自然。人效法自然,一能够效法出和谐的理性,二能够效法出无穷变化的灵性与智慧。一有做人的理性,二有做事的智慧,这应该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根本原因。崇尚自然的思维方式以及物理学、人理学两门学问后来都失传了。文化的失传、变质与断裂的直接后果就是祖先的研究被中断了,所以关于宇宙问题进一步规定性的研究成果——近代物理学没有出现在中华大地上。有继承才有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如何才能在祖先辉煌的基础上继续辉煌?找回祖先崇尚自然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外部交流,是不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呢?

本文以严复先生另一句名言作为结束,这句名言出现在严复先生遗嘱第一条中:“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以损益,必不可叛。”旧法者,中华元文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