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1737100000057

第57章 无语之天不可欺

一、生万物而无一语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对自然之天的评价。

“四时行焉”,春夏秋冬周期性的循环往复是自然之天的运行规律;“百物生焉”是天的伟大功能;“天何言哉?”造万物而无一语是天的高尚品德。

从伏羲氏到孔夫子,一直认为自然之天是造物主——天生万物。天生万物与上帝造万物,这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差别之一。《圣经》里的上帝会说话,经常对亚当及其后代发号施令,东方的自然之天造万物而无一语,这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差别之二。

二、天德无私

“与天地合其德。”这是《周易》对君王的要求。何谓天地之德?大公无私!儒家对天地之德是这样认识的:天高明而无私覆,地博厚而无私载。无私之天地,在时间上表现为“万寿”,在空间上表现为“无疆”。之所以“万寿无疆”,其根源在于“大公无私”。

孔夫子总结中华民族早期历史时,总结出早期中华大地上曾有过“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大同”世界里的君王是人民“选贤”选出的,贤明的君王首先具备大公无私的品德,具体体现就是不能把天下人的天下当成自己的私产传给自己子孙。合天地之德,就是要求君王首先具大公无私的品德。两千多年来的几十家皇室为什么家家灭亡,因为他们都有私心——都把天下人的天下当成了一家一姓的私产。

普通人也应该“与天地合其德”,也应该大公无私。普通人讲大公无私,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把“公”心变成“爱”心:爱自己老人也爱别人的老人,爱自己孩子也爱别人的孩子。用孟子的话说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但要爱人还要爱自然、爱万物。例如,春天不捕杀产卵的鸟兽鱼虾。例如,砍伐树木一定要按照季节,并且还应该采大补小。

三、无语之天不可欺

天道无语,但天不可欺。无论是君王还是普通人,都不能欺负无语之天。

元典之中,有“天道无亲”一说。所谓“天道无亲”,主要是指君王兴衰而言的。治理天下的君王在兴起时往往会被诠释为“天命所归”,但是君王如果丧失了大公无私的品德,把天下人的天下当成了自己与子孙的私产,那么,“天”就会和人民一道废弃这些私心君王。关于这一点,《尚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论述。下面摘录两段,供读者欣赏。

“惟天无亲,克敬为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尚书·太甲下》)

“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尚书·咸有一德》)

君王头上的天与天命,实际上就是民心与民意。君王不能欺天,就是不能欺侮天下人民,不能轻视民心与民意。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中的“天网”一说,是对所有人而言的。任何人都不能肆意妄为,否则,必然受到“天网”的惩处。老子崇尚的是自然,《道德经》里没有神灵鬼怪,“天网”者,逻辑中的必然也。

人类的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材料一一都要索取于自然之天地,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中华文化时,在起始之处就认识到了人不能危害天地的道理,所以,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是爱护自然的哲学。西方哲学主张“天人主客两分”,“天人主客两分”的哲学是征服自然的哲学。在大气污染、江河污染、食物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整个人类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的今天,进行古今历史对比、进行东西方哲学对比,才能真正领悟出“无语之天不可欺”所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