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与物
人应不应该有物质享受?针对这一问题,中华民族祖先做出了非常理智的回答。
物质享受,第一是饮食之需,第二是穿戴衣裳,第三是坐车乘船……
人应该有物质享受!《周易》做出了理智的回答:六十四卦,第五卦就是象征饮食之需的《需》卦。解释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周易·序卦》对《需》卦的诠释是:“需者,饮食之道也。”《周易》认为,人道之中应该有饮食之道。《周易·象传》对《需》卦卦名进行诠释,诠释出一条格言:“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朋友之间可以举行宴会。《周易·系辞下》中记载了黄帝、尧、舜发明衣裳与车船的伟大业绩,衣裳是让人穿的,车船是让人坐的。《圣经》中的夏娃因用无花果的树叶制造最简单的衣裳,受到上帝的惩罚被赶出了伊甸园。黄帝、尧、舜与《圣经》中的上帝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认为人应该穿衣裳以美化自己。在黄帝、尧、舜的视野里,人穿不穿衣裳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文明天下的大事。
人应该有物质享受!老子做出了理智的回答:“甘其食,美其服。”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无论国怎样小、民怎样寡,但是“食”还是甘甜的好,“服”还是美的好。
人应该有物质享受!孔子做出了详细而理智的回答。《论语·乡党篇》中不但记录了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原则,还记录了孔子日常的饮食习惯:鱼腐烂了不食,食品颜色难看的不食,气味难闻的食品不食,没有酱醋调味的食品不食,肉割不正不食……《论语·乡党篇》中还记载了孔子关于穿衣的主张,单衣怎么穿,棉衣怎么穿,颜色怎样搭配等等。吃要精细,穿有和谐的颜色,周游列国要坐车,这就是孔子的物质生活。
中华元文化与儒道两家的文化告诉后人,物质享受不是罪恶,有条件时就应该理性地享受生活。
二、人与文
人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享受的层面上,否则就与动物没有差别了。
物质享受之后又应该如何?中华民族祖先同样做出了理智的回答:温饱之后应该受到文化教育,人应该有超越物质的精神生活。
人必须受启蒙教育!《周易》第四卦就是象征启蒙教育的《蒙》卦,而且在六十四卦的序列中《蒙》卦排列在《需》卦之前,这说明在中华民族祖先这里看启蒙教育比饮食之需还重要。“蒙以养正,圣功也。”《周易·蒙·彖传》把启蒙教育看成圣人莫大的功业。《周易·贲·彖传》:“文明以止,人文也。”又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还把“人”与“文”放在了一起,把“人文”与“文明”联系在了一起,把“人文”与“天下”联系在了一起。显然,在中华先贤的认识里,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之人,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之天下。
人必须受启蒙教育!儒家文化把文化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庶之,富之,教之。”这是孔子的主张。“庶之”是指人的繁衍,“富之”是指人的物质生活,“教之”是指人文教育。一是人应该正常延续子孙,二是人应该富裕起来,三是人应该接受文化教育,这“三部曲”是孔子针对如何治理天下而讲的。有人之后,一应该让其富裕起来,二应该让其接受文化教育,这是执政者的基本责任。
人必须具有超越精神,这是道家文化的一贯主张。老子认为,人的最高境界不是物欲的满足而是追求“道”与“德”——返璞归真与自然而然。庄子讽刺一味追求物欲的人为“物役”——物的奴役。“物役”之人,没有精神归宿。“物役”之人,只有物的享受,而没有精神上的愉快。
正常的物质享受是应该的、必需的,但一味地追求物欲则有悖于人生之目标。人的出现应该以“文化”、“文明”的姿态出现,如果上下左右只有金光闪闪的“物”,那么“物的主人”就变成了“物的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