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创立损益两卦,创立出一条重要的原则。这条原则一可以治国,二可以治病。老子、孔子论损益,论在治国上;《黄帝内经》论损益,论在治病上。对损益原则加以了解,是不是有所收益呢?
一、《周易》立损益
《周易》六十四卦,第四十一卦为《损》卦、第四十二卦为《益》卦。独立之卦,具有独立意义。两卦的排列顺序,一有连接意义,二有相互意义。《损》《益》两卦的并列演化出了丰富的哲理。
“损下益上,其道上行。”《周易·损·彖传》对《损》卦做出了如此解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周易·益·彖传》对《益》卦做出了如此解释。
“损”与“益”,在人文中有“损失”、“收益”与“减少”、“增加”之意。“上”与“下”,在人文中有君民之分。在《周易·彖传》中可以看出,《损》《益》两卦揭示出了这样的哲理:上下之间是可以互相帮助的。上可以自损以帮助下,反之,下也可以自损以帮助上。下上之间可以相互损益,上与下是可以同舟共济的。尤其是以上益下之时,人民就会高兴愉悦——“民说无疆”。
“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周易·损·象传》对《损》卦做出了如此解释。“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象传》对《益》卦做出了如此解释。两个卦象中含有两条人文哲理。《损》卦中的哲理是,君子要心胸豁达,抑制愤怒,杜绝邪欲。《益》卦中的哲理是,君子见到善美应该像风一样追随,见到过错应该如雷一样果断改正。君子之损益,减损的是错误,增益的是善美。
二、《周髀算经》论损益
《周髀算经·天体测量》曰:“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这里的损益,是以日影而论的。冬至日影最长点,以冬至开始,日影一天天缩短。日影缩短为损。变至,日影最短点。从夏至开始,日影一天天变长。日影增长为益。损益,与天文观测有关,与天文历法相关。
三、孔子、老子论损益
孔子论损益,一论在治国之礼上,二论在个人修养上。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篇》)
孔夫子非常理性地对待历史遗产——礼。前世之礼是可以损益的。损者,减少也,批判淘汰也;益者,增加也,继承发展也。孔夫子在这里对历史作出了一个“可知”的论断,对将来做出了一个“虽百世,可知也”的规律性预测。社会是发展的,礼也是发展的。但礼可以损益,不可毁坏。孔子此处论损益,论在治国之礼上。
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篇》)
孔子提倡生活中的正常享受,例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例如,衣服颜色要搭配合理。但是,孔子非常理性地对待物质享受,反对享受过度。多说别人的好话,多交贤人朋友,属于有益之乐。而过度的游乐、连续不断的酒宴,属于有害之乐。损益的原则,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此处论损益,论在个人修养上。
老子在《道德经》第77章中提出了一条治国的损益原则:“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损有余而奉天下?唯有道者。”天道大公而人道有私,老子赞扬了天道,而批评了人道。老子认为,一味地在“不足”者身上收敛,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谁能够自觉向天下奉献出“有余”,谁就是得道之人。
四、《黄帝内经》论损益
“损有余,益不足”是《黄帝内经》治病的一个重要原则。“损有余,益不足”这句话在《素问》与《灵枢》中出现过多次。损者,泻也;益者,补也。损益,一可以运用在针灸之中,二可以运用在方剂之中。病有虚实,虚者,益之补之;实者,损之泻之。如果虚而泻,实而补,那就是庸医所为。如果不问虚实则一味地进补,就会破坏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也会出现疾病。——不问虚实而盲目进补,并不是好事。
损益哲理,目的是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只有平衡,才能持久。中国古典哲学里面没有极端的东西——你死我活。损益哲理,远远没有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