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论点,千年之障碍
一个重要的论点,往往会影响一个民族的前进步伐。老子之后的两千多年来,“无为”这一论点,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过极大的消极影响。
“无为”,在《辞海》中有这样的解释: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之意。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效法“道”,也应该以“无为”为主。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第37章》)
在《道德经·第2章》里,老子就把“无为”作为衡量圣人的一大原则,老子说圣人应该“处无为之事,行无为之教”。
道家文化转化为道教之后,“无为”的哲学思想又转化为宗教的信条。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无为”这两个字在三个方面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一、信奉道教的皇帝在新的领域内没有作为;二、相当多信奉“无为”的人不愿意有所作为;三、还有一些人在希望有所作为而不能作为时,又拿起“无为”二字作为无奈的搪塞。总之,“无为”二字严重影响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无为之道
和儒家文化一样,道家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继续,而不是中华文化的本源。
对“道”的认识,并不是起于老子而是起源于伏羲氏。在《周易》的记载里,伏羲氏是研究天地万物起源的第一人。伏羲氏认为,是无形无声之道创造了天地万物。道在伏羲氏手下化为阴阳两爻,有了文字之后,一阴一阳被界定为概念上的“道”。《周易·系辞上》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与道之间可以等量代换。道本身无思无为,道的运动又无所不为——创造了自然界的一切。广泛流传的“无为又无所不为”就是是指无为之道时时处处在作为。天地万物以及最初的男女均为两种自然原动力——一阴一阳所创造,这两种原动力有许多名字,但流传最广的只有一个字——“道”。
三、有为之人
如果把伏羲氏研究的“道”与老子研究的“道”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这样一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1.相同点
伏羲氏、老子都以自然之道为天地万物之源,造物主是道而非上帝。伏羲氏、老子都以道为自然法则,人不应该信奉具有人格意义的上帝而应该效法自然之道。
2.不同点
伏羲氏认为,道是无为之道,人应该是有为之人。在《周易》里可以清楚地看出,伏羲氏一面研究道,一面创造先进工具——渔业生产中所用的网。动脑研究道,动手发明器,这是伏羲氏的两大特征。伏羲氏之后的神农氏、黄帝、尧、舜都是有为之人。他们效法自然之天地,效法出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效法出了厚德载物的品德,也效法出了“生生”功能——在生产领域内发明先进工具,在生活领域内发明先进器具,在交通领域内发明先进车船……《周易·系辞上》曰:“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
老子认为,道是无为之道,人也应该是无为之人。老子研究道,但是反对发明“器”——反对发明一切先进工具与武器。老子还反对人民之间的交往,主张“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道是无为之道,人也应该是无为之人。老子无法预见到这样一连串的历史事实:秦灭六国、“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老子也没有解释这样两个问题:一、无为之人遇见利炮坚船应该怎么办?二、我无为而人有为应该怎么办?
效法自然之道,做自强不息、有行、有作、有为之人,这是不是伏羲氏、神农氏、黄帝为子孙留下的人生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