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1737100000029

第29章 独立不惧

一、失误百年

一百年来的文化批判运动中,有这样一个认识上的失误:中华文化里没有人的独立地位!做臣子的受制于君王,做儿子的受制于父亲。总之,人在家庭与社会之中很难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独立行动。这种文化批判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要争取人的独立地位就必须引进西方文化,甚至于“全盘西化”。

否定人的独立地位,是皇帝文化的重要内容。理论上可以追溯到董仲舒提出、由皇帝肯定并通行的“三纲”。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条“纲”里面,个人的独立性彻底丧失。“三纲”应该否定,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能把皇帝主张的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三纲”一不属于真正的儒家文化,二不属于中华元文化。文化批判的正确方向应该是在批判皇帝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寻根,而不应该是轻率地进行文化否定,或主张什么“全盘西化”。

中华元文化非常讲究人的独立精神。“独立”一词,源于《周易》。在《周易》、《尚书》、《诗经》这些元典之中清楚地记载有“独立不惧”的道理,在儒家与道家典籍里面地清楚地记载有“独立不惧”的人。

二、独立不惧之理

“独立不惧”的道理,源之于《周易》。《周易·大过·象传》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泽水淹没了木头,这是《大过》卦的象征。正常的自然现象是,水应该浮起木头,反常的现象则是水淹没了木头。出现了反常的情况,君子应该以独立不惧的精神超越俗流之外。《周易》里的思维方式是崇尚自然,在每一种自然景象面前,中华民族祖先会提炼出一条人文哲理。“泽灭木,大过”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天行健”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采用“兴”的写作方法,把自然景物引入人文哲理。自然界有正常与反常的时候,人世间也有正常与反常的情况。在正常环境中,君子应该主动地发挥作用;在反常环境中,君子应该以“独立不惧”的姿态不与世俗合作。

孟子在“独立不惧”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并留下了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言:“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三、独立不惧之人

在中华文化的源头,理有“独立不惧”的理,人有“独立不惧”的人。

1.伯夷、叔齐敢于批评重大的军事行动。“汤武革命”中的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天下诸侯的一致赞同。但是伯夷、叔齐二人反对,拦住马头劝说武王不要“以暴易暴”即不要以暴臣去制暴君。孔孟都颂扬“汤武革命”,但是孔孟也都颂扬伯夷、叔齐为贤哲。

2.敢于批评朝政的祖伊、孔子。殷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创造了“炮烙”的酷刑。面对暴君酷刑,有“独立不惧”的祖伊,他敢于当面批评纣王失去了民心。在“苛政”面前,有“独立不惧”的孔子,一句“苛政猛于虎”的批评超过了无数篇廉价颂扬的文章。

3.敢于肯定自我价值的壤父。《纲鉴易知录·五帝纪》中记载了尧时代的壤父。壤父是一个农夫,尧进行民间私访时,有人歌颂尧治理天下的大德,一个老人一边做“击壤”的游戏一边说:“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之力何有我哉?”壤父认为,幸福安逸的生活,源于自然的恩赐与我自己的努力,这与尧帝没有什么关系。尧听了也没有生气,反而为老人敢于直言而宽慰。

4.《诗经》时代的人民敢于批评上帝。《诗经》中似乎有了具有人格意义的上帝。但上帝并没有绝对权威,因为《诗经》中有很多批评上帝、上天的诗篇。上帝有错误,人民都敢于批评,足可以证明早期中华民族独立不惧的精神。连上帝都敢于批评的人民,当然敢于批评昏庸的君王与无耻的贪官。

“独立不惧”的文化精神,理论上被董仲舒的“三纲”所毁坏,实际生活中被人的私欲所毁坏。《庄子》留下一个成语叫“舐痔结驷”,说是有人为了坐上漂亮的车子不惜用舌头去医治君王的痔疮。秦朝留下一个成语叫“指鹿为马”,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满朝文武都争先恐后地把鹿说成是马。在“舐痔结驷”与“指鹿为马”的成语里,再也无法看到“独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