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1737100000022

第22章 “是不是”与“该不该”

一、文化与科学的不同特征

文化,首先体现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当不当”与“该不该”。同样一个事情,判断就会出现差异:你认为是合情合理的,他认为是不合情理的,这就体现出了文化的不同。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标准构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通常所说的尊重民族文化,实际上就是尊重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判断。

科学,首先体现出的是一种事实判断——“是不是”。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氢的元素符号是H,原子量是1,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周期、第一主族、原子序数是1。这个答案在俄罗斯族中间是正确的,在汉族、蒙古族中间同样也是正确的,不存在第二个答案。原子裂变,在美国实验室里是这样,在中国实验室里也是这样。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通常所说的尊重科学,实际上就是尊重真正的事实判断。

二、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文化和科学是一个什么关系?一个问题,两种答案。在人类的早期文化中,无论是东方的中华文化还是西方希腊文化都以文化为科学之母体,文化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举例说明,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既是科学仪器,又是一件文化艺术品。作为科学仪器,它可以准确地报告地震发生的时间与方向;作为文化艺术品,它可以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周易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把自己的炼丹与道紧紧联系在一起,以阴阳之道解释阴阳两种化学元素。炼丹是最早的化学合成实验,实际上在科学范畴之内。魏伯阳以道为母体进行化学实验,在这里文化与科学是源流关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所主编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收录了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的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最显著的特征有两个:一是在形而上的层面上离不开中华文化之根——阴阳、五行、八卦与六十四卦;二是在实际层面上利用自然而不危害自然。在科技成果中能够完整地反映出文化精神的,莫过于中国的天文学与中医学。以文化为科学之母体,把“是不是”的研究与探索置于“该不该”的价值判断之下——科学探索不应该危害自然、不应该危害人类自身等等,这就是中华民族祖先所作出的正确答案。

近代西方哲学家在科学与文化的关系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答案,即把科学与文化两者区分开来,把科学与文化视为两种文化。在这个答案中,科学从文化母体中分离,“是不是”的探索离开了“该不该”的价值判断。哲学层面上科学与文化的互为异化,实际层面上就出现了科学成果危害自然环境与危害人类自身的严重后果。

三、用价值判断来解决悖论

炸药是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但炸药既能造福于人又能滥杀无辜。这是一个悖论!

E=mc2公式的诞生,是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它解决了核能的理论,但又产生了可以灭绝人类的原子弹。这也是一个悖论!

诺贝尔与爱因斯坦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晚年都为自己的发明所产生出的负面作用而深感痛苦。设立诺贝尔奖的初衷是诺贝尔本人的歉疚。爱因斯坦曾经发出悲愤之言:“如果再有一次生命,宁愿做街头小贩,也不愿去做什么科学家。”

怎样解决悖论?爱因斯坦提出过两点重要的建议:一、学校的目标是把青年培养成和谐的人而非专家;二、科学的探索应该受道德标准与价值观的制约。

在克隆技术与网络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该不该”的价值判断显得尤其重要。否则,任意的克隆与不负责任的病毒与黑客将会产生出极大的麻烦。

正确处理“是不是”与“该不该”两者之间的关系,古老的华夏智慧仍然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