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1737100000015

第15章 “三才”与“四大”

一、认识中的误区

百年来的文化批判中有这样一个认识:传统文化重视君王而忽视人。“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这句毫无道理的格言一直延续在两千年的历史之中。

如果把自然科学研究中所必需的严肃态度运用到文化研究中,就会有这样一个发现:中华元文化其实是重视人的文化。新的世纪里,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责任恢复中华元文化的本来面目。

二、《周易》中的“三才”

《周易》位于群经之首,谈中华文化理应从《周易》开始。

《周易》抽象符号在先、文字在后,所以谈《周易》理应从符号开始。抽象符号的卦象有八卦与六十四卦,所以谈符号理应从八卦、六十四卦开始。

八卦的卦体由三爻组成,三爻首先代表的是天、地、人。六十四卦的卦体由六爻组成,六爻代表的仍然是天、地、人。请看《易传》中的三段重要注释: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周易·系辞上》)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系辞下》)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说卦》)

“三极”与“三材”,名称不同,但所指的都是天地人。在三段重要论述中,天道、人道与地道总是同时出现,总是三者合一而论,这里面没有鬼神之道,也没有忠君之道。如果以抽象符号为元文化的起点,那么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样一个事实:中华文化在源头之处就突出了人的地位,天地之间唯人为大。在三爻、六爻所揭示的哲理之中所重视的是“人”而非君王。

三、《道德经》中的“四大”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个宇宙间“四大”的观点:“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认为,道生天地,天地生人,天地之间唯人唯大。这个重要的观点记载在《道德经》25章里,完整的论述是这样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把人与道并列而论,把人与天地并列而论,论述的结论之处是一个“大”字——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老子这里,天地之间唯人为大,而不是唯君为大。庄子连黄帝、尧、舜都敢批评。道家文化里没有绝对“忠君”的理论。

四、对传统文化应有所区分

众所周知,孔子批评过君王的苛政,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言——“苛政猛于虎”。孟子做出过这样一个结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夫子还有“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向往,还有“仁者爱人”的主张。因此,真正的儒家文化包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元文化重视的不是“忠君”而是“选君”,选出来的君是为天下人服务的。“钻木取火”者为君,“构木为巢”者为君,尧舜禹之间的理性更替,都是以有利于天下人民为前提的。——天地之间,唯人为大,这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

讲传统文化,应该有所区分。区分出本源的文化与后来的变质的文化之间的原则性差别,区分出孔孟的儒家文化与“独尊儒术”以后的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