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为人撑伞,自心也会放晴
假如在你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人紧紧握住你的手,这说明你在一生中未曾伸出友爱之手去帮助他人。
——(美国)巴斯凯利亚
“得到”和“失去”是一对调皮的孪生兄弟,在我们心头尽情纠缠、嬉闹,常常把我们搅扰得疲惫不堪。其实,他们也不见得就真的喜欢与我们为敌,也许,是我们自己没有看清他们的真实模样。有人说:“小孩子掉眼泪多是因为得不到,大人掉眼泪多是因为失去了。”然而,在这中间一段,叫作成长的岁月里,是什么让我们擦去了小孩子的泪水,又是什么让我们盈满了大人的眼泪?我们是如何得到了心中想要的一切,又是如何亲手将它遗失?
先来看个故事:有位青年厌倦了平淡的生活,他觉得现在的一切只是无聊和痛苦罢了。为了寻求刺激,他参加了一个挑战极限的活动。活动规则是:一个人待在山洞里,无光无火无粮,每天只供应5公斤的水,就这样在山洞里待上5个昼夜!
青年踌躇满志,第一天,兴奋的青年没感觉到不适,反而颇觉刺激。
第二天,饥饿首先降临,青年尝试着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摆脱它,可是夜晚四周一片漆黑,也没有任何声响,于是饥饿感加剧,孤独和恐惧也结伴而来,他开始有点后悔——并向往起平日里的无忧无虑来。
第三天,情况并没有改善,他开始回忆起平日里更多的美好:乡下的老母亲不远千里地赶来,只为送一坛韭菜花酱以及小孙子的一双虎头鞋;终日相伴的妻子在下班时为自己做好午饭,在寒夜里为自己掖好被子;宝贝儿子为自己端的第一杯水,跟自己说的第一声“谢谢”;他甚至想起了与他发生争执的同事曾经给他买过的一份午餐……渐渐的,他发现,原来不是生活太无聊,而是他自己失去了用心品味的耐心和敏锐。
他其实早已得到了常人梦寐以求的体面工作、舒适住宅和美满家庭。他在漫长的岁月里失去的并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是动力。而这动力,恰是在实现目的的长路上,一点点失去的。敷衍、冷漠、虚伪……这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必需的“技能”被他一一学会,结果他开始对身边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更不用说感激。
第四天、第五天,他几乎要饿昏过去,可是一想到人世间的种种美好,便坚持了下来。他开始更多的反思,他怪自己竟然忘记了母亲的生日;他遗憾妻子分娩之时没能赶回来守在她身旁;他后悔没有去看儿子的第一场足球比赛;他后悔听信流言与好友分道扬镳……他这才发现,需要他弥补的事,竟然和需要感恩的事情一样多。
最后,泪流满面的他发现洞门开了。阳光照射进来,白云就在眼前,淡淡的花香,悦耳的鸟鸣——他又迎来了一个美好的人间。青年扶着石壁蹒跚着走出山洞,脸上浮现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他用五天的生死历程悟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那就是:“这个世界赠予了我们太多的美好,我们需要的,只是感恩和珍惜!”
原来,我们的失去和得到,我们满满的眼泪,只是因为残酷的成长过程中,渐渐忘了感激和珍惜。就像爱默生说的:“如果星星一千年内才闪耀一次,当它闪烁时,所有的人都会仰望,都会祈祷。可正因为它每晚都闪烁在星空,所有我们认为那是种理所应当。”可是,当我们把一切都当作是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激与珍惜,那结果只能是对生活彻底失去希望和兴趣。这应该是谁也不愿看到的结果。
也许,我们每个人需要去经历一次绝望的旅行,并在旅途中沐浴一场感恩的暖雨,提醒自己:这个世界有着多少值得我们感恩和铭记的东西,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发现和珍惜。
“发现”并不难,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别人的付出里:干净的街道、温暖的卧室、明亮的客厅……只要我们稍稍留心,就会发现我们原来一直被满满的暖意所包裹。
最难的是“珍惜”,因为相比“发现”而言,它意味着切实的行动!珍惜不仅是偶然想起的几句感谢,不仅是睡前那句例行的问候“晚安,亲爱的”,它意味着更多,更多……多到如果你并非真的心怀感恩,一定会感到厌烦。
2011年,一位网友在苏州木渎用照相机记录下了一个珍贵的瞬间:暴雨中,一个瘦弱女孩为行乞的残疾人撑伞,自己的半边身子却湿透了。在网友们纷纷称赞女孩是暴风雨中最美的风景时,却似乎忘了问问自己:换了是我,我会这么做吗?当然,我们不能强求每个人都把感恩的雨伞分给素不相识的人,甚至路边的乞丐。但我们也许都应该学会,准备好一颗柔软的心,随时为我们视线所及的弱者,提供一把小小的雨伞。
对于这一点,5岁的迈克可能做得比绝大部分大人都好:
迈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件雨衣。爸爸将雨衣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迈克。迈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迈克左右看了看,最后跑过去将雨衣撑开,挡在了一朵在雨中飘摇的娇弱的小花上……
为一只“丑小鸭”的微笑让路
行善者叩击着门环,仁爱者却发现门已开启。
——(印度)泰戈尔
有人曾说过:“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取决于人们如何对待社会上最不幸的人。”如果我们不懂得为一只“丑小鸭”的微笑而收敛自己的光辉,那我们闪耀出的,只能是晦暗的光芒。人是群居动物,我们都生活在一层一层的人际关系中。如果我们仅仅在意自己的挫折和苦痛,只心心念念着自己的梦想和未来,对别人的一切都毫不关心,那我们实在没有资格要求命运为我们做出特殊的改变。
在一个特殊学校的募捐餐会上,一个家长的发言令人动容:“按理说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我的儿子西恩,他生来就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正常学习,他甚至无法像别的孩子那样理解事物。在西恩的身上,上帝的法则何在?”所有听众都哑口无言。
这个父亲继续说:“我相信,像西恩这样有身体和心智缺陷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给人类一个展现真实本性的机会。”接着,他动情地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
“那天,我带西恩去逛公园。你们知道,越是心智有缺陷的孩子,就越需要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否则,他们会越来越封闭自己。
“我们路过一个棒球场,里面有一群孩子在玩棒球。西恩看了看,发现里面有他认识的小朋友。西恩轻轻地问我:‘你想他们会让我一起玩吗?’我犹豫了一会儿。我知道,如果我是个孩子,我肯定不愿意自己的队伍里有西恩这样一个队友,但作为一个父亲,我同时也知道如果西恩能多参加这些活动,这会使他得到他所迫切需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最终朝他点点头,西恩露出了期待的眼神。
“我走向一个小男孩,不抱希望地问他是可否可以让西恩参加,并强调了这对西恩来说很重要。他看看周围的队友,说:‘反正我们已经输了6分了,就让他参加吧!’见队友没提出异议,他就回答我:‘现在正在第8局,我们会在第9局设法让他上场的。’
“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西恩的时候,他别提多高兴了!西恩兴高采烈地走向球队的休息区,虽然他的步伐依然困难而滞重。西恩没有像往常一样让我帮忙,他一个人笨拙而认真地穿上球衣,我扭过头去,悄悄流下了眼泪,心里却是满满的温暖。那些小男孩似乎也看出了我对于儿子被接纳的喜悦,他们悄悄商量着什么。
“在第8局下半场,西恩的队友追得只差3分了。等到第9局上半场,西恩终于有机会戴上手套,去防守右外野,虽然没有球往他的位置飞来,但能站在场上,感觉自己是一个队伍的一分子,他已经很高兴了!我也兴奋地在看台上向他挥手,他笑得合不拢嘴。
“等到了第9局下半场,西恩的球队又将比分迫近了,下一棒就是球队逆转的机会,而西恩恰好被安排在这一棒。我心里不禁打鼓,他们真的会放弃胜利,让西恩去打这一球吗?因为西恩根本就不可能打到球,他甚至不知道怎么握棒。
让人惊讶的是,他们似乎早就统一了观念,他们真的把球棒交给了西恩。当西恩踏上了打击位置,紧张而笨拙地等待着对方投手投球,对方投手似乎也明白了对手为何这么明显地放弃了胜利的机会。投手转头看向自己的队友,他们也点点头。
“于是,西恩生命里最重要的一刻来临了。对方投手往前走了几步,投出了一个很软很软的球,但西恩的挥棒却落空了。第二球,投手再往前走了几步,投出一个更软的球,这次西恩把握住了机会,用力一挥,但也只是擦到了球,球慢慢地滚向投手。这时只要投手捡起球,轻易地把球传给一垒手就可以让西恩出局,从而赢得这场球赛。但投手却‘匪夷所思’地把球传高了,高得以至于让他所有的队友都接不到。
“投手的队友并没有责怪他,全场似乎已经不关心那个球在哪儿了,他们——不管是西恩的队友还是对手,甚至看台上的每个人,都开始喊到:‘西恩,加油!跑到一垒!跑到一垒!’我忍不住泪流满面,因为我看到西恩这辈子从来没有跑这么快过,他甚至从来没有跑过这么远。当他努力地跑到了一垒,踩上垒包,他的眼里充满了无法置信的惊喜。
“‘跑向二垒,西恩,跑向二垒!’人群再次爆发出了呼喊声。
“兴奋的西恩来不及休息,便蹒跚地跑向二垒。就在这时,对手的右外野手终于拿到了球,这个全队最矮的小家伙终于有机会成为英雄了,他只要把球传向二垒,他们就会获得胜利,但这个小家伙似乎也明白了,这场比赛的主角并不是自己,所以他也把球高高地传过了二垒手的头顶。
“就这样,在大家的呼喊和我的眼泪中,西恩跑到了二垒,三垒,又跑回本垒,中间西恩一度辨别不了方向,还是对方的游击手跑来为他指引了方向。当西恩终于跑回本垒,踩上垒包的时候,全场爆发出了最热烈的呼喊:‘全垒打!好样的!西恩!’那一刻,西恩仿佛一个凯旋的英雄,受到所有人的簇拥……”
“那一天,”那个父亲动情地回忆道,“那些孩子和观众把真爱和人性的光辉带到了这个世界,也带进了西恩柔软的心里。虽然西恩没能活到另一个夏天——他在那年的冬天离开了我们。但我知道,他从没忘记过:他曾经是个英雄,他一直都是!”
在场的所有家长都流下了动情的泪水。
一只“丑小鸭”的微笑可能对你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丑小鸭”自己,对他的朋友,家人来说,那就是满满的幸福和泪水。所以,如果生命的最终目的是找到完整的自己,那为别人的微笑让路,也许是一条并不引人注意的捷径。
兹心为“慈”,美口即“善”
达到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就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黏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有一句西方谚语这么说道:“上帝有两个住处,一个在天堂,一个在感恩者的心中。”当我们想着脱离一个不好的处境时,当我们感到精疲力竭时,当我们总是与某个会让我们心烦的人在一起时,我们不妨看看我们拥有的一切美好事物,并对它们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恩之情。当我们感谢它们时,往往就能改变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我们会从烦躁、痛苦、愤怒、失落中解脱出来,触摸到真实的自己。
当然,除了对周遭的一切心怀感恩,我们也许还能走得更远一点,对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伸出温暖的双手。就像托尔斯泰形容的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黏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这样的生活,是否比你现在这样的麻木和冷漠更值得过呢?
不过,说到感恩,也许很多人会想到慈善,而说到慈善,也许很多人会想到明星和企业家。于是,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切与我们毫不相关。但我们若是稍微用心一点,也许就会发现:兹心为“慈”,美口即“善”。真正的感恩和慈善,也许并不需要多少金钱和时间。有时,仅仅是一句暖人的话语,就能让别人的心里开出一整个春天。
于丹就讲过一个关于“美口”的小故事:一位绅士在路上遇到一个流浪汉,绅士翻遍了身上的口袋,却发现那天刚好没带钱,他略带歉疚地说:“对不起啊,兄弟,我今天一分钱也没有带。”流浪汉听了之后,很感动地说:“不,你叫我一声兄弟,你已经给了我很多!”
其实,感恩和慈善就是这样,不在于我们是去了孤儿院还是敬老院,也不在于我们能够拿出一块钱还是一百万,重要的是:我们给予了需要帮助的人足够的关心和尊重。而这些东西,往往才是人们最需要拥有的,它们比金钱更容易带来信心、勇气和安全感。
当然,口头的慈善,除了尊重、赞美别人以外,往往还能以“嘴下留情”的方式呈现出来,这需要的不仅仅是说话的技巧,更是一颗宽容而仁慈的心。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他却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那人接着问。大师笑了笑:“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我想,正是由于这样的仁爱之心,而不是表演水平,才让他被称为大师的吧。而对我们来说,虽然算不上什么德高望重的人,但常常提醒自己在评价别人前先想一想,并不算难事吧。尤其是面对小孩子的时候,许多大人习惯性地就会用“别闹”“乖一点”“听话啊,要不然妈妈不喜欢你了”来跟他们沟通。殊不知,他们来找你时,也许只是为了告诉你:墙角的野花开得正美,抑或,树上有一只漂亮的喜鹊呢?
除了这些,有时,连谎言都可以给别人带来温暖。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曾经在《最后一片叶子》里讲述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同样也是一种仁慈的布施:
一位穷学生琼西身患肺炎,她看到窗外对面墙上的常青藤叶子不断地被风吹落,心中充满了忧伤。她说,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自己的生命也将和它一起陨落。
住在隔壁的画家贝尔曼听琼西的同学谈起此事之后,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之前的深夜,冒着暴雨,用自己心灵的画笔在墙上画出了一片“永远不会凋落”的常青藤叶。善良的贝尔曼为琼西编造了一个善良而真实的谎言,用一片精心勾画的绿叶装饰了那干枯的生命之树,维持了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
后来,琼西的病痊愈了,而那位伟大的画家却因为在暴雨的晚上感染了肺炎,不久之后便永远地合上了双眼。
虽然故事的结局颇令人遗憾,但若是我们能从中收获到满满的暖意,并把这份暖意持续地带给别人,也算不枉贝尔曼的善良了吧。
世间美丽,是你内心清澈时的倒影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
——(法国)雨果
我们形容一个人善良时往往会夸张地说:“他连一只蚂蚁都不忍踩死。”一个人若是真的连蚂蚁都不忍踩死,那他离佛门常说的慈悲心就不远了。因为即使因果之道再过玄妙,一只蚂蚁也不至于对我们此生的幸福造成些许影响。在此基础上生出的善心,才更加让人尊敬。只是,在现实生活中,谁会真的一直盯着脚下,以免踩到蚂蚁呢?
还真有!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曾经回忆:“一次,他(弘一法师)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弘一法师的善行要比走路不忍踩死蚂蚁更加令人动容!时刻注意看得见的脚下已经很难了,又有谁会想到,并在意那藤条之间看不见的生灵呢?不仅如此,弘一法师临终前还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不小心被烧死。这份慈悲,实在让人钦佩万分!
我们固然达不到弘一法师至善至美的境界,但至少可以稍稍洗涤一下自己的善良和慈悲,更纯粹地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真心地给予掌声,默默地施以援手,顺便关心关心那些“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小精灵,慢点开车,轻点走路,不仅为了呵护它们的脆弱,也为了让自己能在这缓慢、轻柔中看得清它们的美丽——那也是我们内心的善良,在清澈时的倒影。
除了那些可爱的生灵值得我们宽柔地对待,有些原本令人厌恶的生命,我们其实也是可以手下留情的。西南联大时,刘文典的学生李埏在向他借的一本《唐三藏法师传》的书页中,发现了一张老师用毛笔画的老鼠,于是就向老师询问缘由。刘文典听后大笑不已,说自己在乡下看书时常点香油灯,灯芯上的油会滴在灯盘上。一天深夜他在灯下看书时,见有老鼠爬到灯盘上明目张胆地吃起了盘子上的油。他本想打死它,但转念一想,老鼠是在讨生活,我读书也是为讨生活,何必相残呢?于是随手用毛笔画了一幅老鼠像夹在书中。
老鼠也不过是在“讨生活”,这是真正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后才会有的体悟吧。当我们在生活中,在事业上放手垂钓名利时,也别忘了,在心底留一份柔软,为一些小小的生命,也为自己的人情味,留一条活路。何况有些时候,我们一次宽柔的放生,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铭记与感恩。我们自然不会贪求这样的回报,但它至少令我们感到了生命的温暖,不是么?
小提琴演奏家艾德蒙先生就曾经历过类似的一件事。有一天,当他走进家门的时候,突然听到楼上卧室里传来了小提琴的声音。
“有小偷!”艾德蒙先生马上反应过来,急忙冲上楼。果然,一个大约13岁的陌生少年正在那里摆弄小提琴。他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里面好像塞了某些东西。他被艾德蒙先生抓了个正着。
那少年见了艾德蒙先生,眼里充满了惶恐、胆怯和绝望,那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眼神,刹那间,艾德蒙先生的心柔软了下来。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他问道:“你是丹尼斯先生的外甥琼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丹尼斯先生说你要来,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那个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回应说:“我舅舅出门了吗?我想先出去转转,待会儿再回来。”
艾德蒙先生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也喜欢拉小提琴吗?”
“是的,但拉得不好。”少年回答。
“那为什么不拿着琴去练习一下?我想丹尼斯先生一定很高兴听到你的琴声。”他语气平缓地说。少年疑惑地望了他一眼,还是拿起了小提琴。
临出客厅时,少年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艾德蒙先生在歌德大剧院演出的巨幅彩照,身体猛然抖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
艾德蒙先生确信那位少年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没有哪一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三年后的一次音乐大赛中,艾德蒙先生应邀担任决赛评委。最后,一位叫里奇的小提琴选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颁奖大会结束后,里奇拿着一只小提琴匣子跑到艾德蒙先生的面前,脸色绯红地问:“艾德蒙先生,您还认识我吗?”
艾德蒙先生摇摇头。
“您曾经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珍藏着,一直到了今天!”里奇热泪盈眶地说,“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把我当成垃圾,我也以为自己彻底完了,但是您让我在贫穷和苦难中重新拾起了自尊,心中再次燃起了改变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这把小提琴还给您了……”
里奇含泪打开琴匣,艾德蒙先生一眼瞥见自己那把心爱的小提琴正静静地躺在里面。他走上前紧紧地搂住了里奇,三年前的那一幕顿时重现在艾德蒙先生的眼前,原来他就是“丹尼斯先生的外甥琼”!艾德蒙先生眼睛湿润了,少年没有让他失望。
因为宽容,艾德蒙先生成就了一个音乐奇才。其实,就算我们的宽容和慈悲不能造就任何的伟大,那又如何呢?慈悲本来就应该是一份不掺杂任何污浊的美丽,以其清澈感动世人,也持久地暖着自己。
这,还不够吗?
先迈出你的脚,我才能给你我的手
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而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
——(中国)傅雷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彼此照应的,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或多或少都依赖着别人的参与和扶持。就像苏轼有首诗说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把琴放在盒子里,琴是不会自己发出声音的,单独伸出自己的手指,也听不到声音。只有当我们的手指扣住琴弦的时候,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曲调和悦耳的乐声。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
小到一枚果实,大到人类飞天的梦想,无一不是互助合作、彼此鸣和的成果。生命本来就是相依相伴、共生共存的。有一个戏剧爱好者,他不顾亲朋的反对,毅然选择了一处并不热闹的地区,修建了一所超水准的剧院。剧院开幕后,非常受欢迎,并带动了周围商业的发展。附近的餐馆一家接一家地开,百货商店和咖啡厅也纷纷跟进。没有几年,剧院所在的地区便成了繁荣的商业地带。
“看看我们的邻居,一小块地,盖栋楼就能出租那么多的钱,而你用这么大的地建造剧院,却只有这一点的收入,岂不是吃大亏了吗?”这个人的妻子对丈夫抱怨道,“我们何不将剧院改建为商业大厦,也做餐饮百货,分租出去,单单租金就比剧场的收入多几倍!”
这人也十分羡慕别人的收益,于是便将自己的剧院关闭,贷得巨款,改建商业大楼。不料,楼还没有竣工,因为观众的流失,邻近的餐饮百货店纷纷迁走,随之房价下跌……
人们常因建设自己而造就了别人,又因别人的造就而改变了自己。在这种改变中,如果我们不让别人赢,常常也会输掉自己。这本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但越是简单的道理,越容易被人忽视,就像故事中的剧场主人一样,常常为了自己一时的利益而忽视了共同利益,最终反而让自己失去更多。
但是,成就别人,帮助别人也要讲究方法。德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翻译成中文就是:“先迈出你的脚,我才给你我的手。”如果一个人站在那里不愿意迈步的话,你伸手去拉他,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他的脚不动,他的身体就会前倾,人就会摔倒。所以,助人,或说怀着感恩之心待人,并不是单向度的事。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许多人之所以生活得不快乐,就是因为缺乏常识。我们不该“无偿”地帮助一个人,因为你总是无偿地帮助一个人,一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会很感动,但时间久了,他总是伸手即得,就会渐渐麻木,不但失去了最初的感恩之心,而且也会对别人的扶持渐生依赖。总有一天,他就会站在那里不动,到时候,你一伸手,他只会摔倒在你的面前。
换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别人获得追求幸福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给予他物质内容,这更加功德无量。很多人都听过“观音躲雨”的故事。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撑伞走过,于是这人马上说:“观音菩萨,都说您普度众生,请带我一段吧。”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来度。”这人立刻站到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了,您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先想到自己帮助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像观音那般,既懂得解救他人,也懂得拯救自己。在智者的眼中,人只有自己先独立起来,才能去帮助别人。如果凡事总是自己先把自己打败了,连自己也无法自救,又何来救人的本领呢?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应该先学会迈出自己的脚,主动寻求突破人生瓶颈的渠道。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别人,也应该先考虑如何智慧地施恩,让他人既获得帮助,也保留做人的尊严与独立。所谓“自利利他,自助天助”正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该拥有的常识。
曾经有一个穷人,在冬天来临的时候,没有钱买木柴了。于是,他去向一个富人借钱。富人爽快地答应借给他两块大洋,而且还很大方地说:“拿去花吧,不用还了!”穷人犹豫了一下,接过了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后,就匆匆往家里赶。富人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第二天大清早,当富人打开院门的时候,发现门口的积雪已经被人扫过了。他打听之后,才知道雪是昨天借钱的穷人扫的。富人想了想,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昨天的举动只是给别人一份施舍,这只会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让穷人写了一张借条,约定以扫雪来偿还借款。
所以,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不要存有“施舍”的想法,哪怕你并非故意,但客观上都损伤了他人的尊严。反之,如果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不但要心存感恩,还应该明白永远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我们必须先迈出自己的脚,才有可能握住别人伸过来的手。也只有当我们自立自强之后,我们对他人的扶持才算是一种有力的支撑。
别说真情难觅,活着已是满满的爱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中国·唐代)白居易
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多为感叹时世、反映民间疾苦之作。诗人曾慨叹道:那些老百姓终年忙碌,最终还是一贫如洗,要靠捡拾麦穗充饥,而自己做事不多,每年的俸禄却有三百石,岁末还能有点余粮,一念至此,就十分惭愧不安。现在一般人的家境虽不及做官的白居易,但至少也是温饱无忧,可其中有几个人会对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报以深深的同情呢?更不用说为自己的富足而愧对别人的苦难了。
当我们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时,当我们在为了爱恨情仇苦苦挣扎时,当我们在为了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争论不休时,当我们在忧郁地思考着生命、生活究竟有何意义时,你有没有想过,对很多人来说,生命不是苏格拉底豁达的“为死亡所做的准备”;不是泰戈尔诗意的“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不是米兰·昆德拉所言的“在别处”,更不是凯鲁亚克所说的“在路上”。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一个女人死了丈夫,家乡又遭受了灾祸,不得已,带着两个孩子背井离乡,辗转各地,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善良人家的同情,把仓库的一角租借给母子三人居住。那里空间很小,只有三张榻榻米大小,她铺上一张席子,拉进一个没有灯罩的灯泡,一个炭炉,一个饭桌书桌两用的小木箱,还有几床破被褥和一些旧衣服,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为了维持生活,女人每天早晨6点离开家,先去附近的大楼做清扫工作,中午去学校帮助学生发食品,晚上到饭店洗碟子。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已是深夜十一二点钟了。于是,家务的担子全都落在了大儿子身上。
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女人披星戴月,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可生活还是那么清苦。她们就这样生活着,半年、八个月、十个月……做母亲的不忍心孩子们跟她一起过这种苦日子。她时不时会想到死,想和两个孩子一起离开人间,到丈夫所在的地方去。
这一天,女人泡了一锅豆子,早晨出门时,给大儿子留下一张条子:“锅里泡着豆子,把它煮一下,晚上当菜吃,豆子烂了时稍放点酱油。”
经过了一天的辛劳和疲惫,女人回来了,她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带回家,打算当天晚上和孩子们一块儿死去。
当她打开房门,见两个儿子已经钻进席子上的破被褥里,并排入睡了。忽然,女人发现当哥哥的枕边放着一张纸条,便有气无力地拿了起来。上面这样写道:“妈妈,我照您条子上写的那样,认真地煮了豆子,豆子烂时放进了酱油。不过,晚上盛出来给弟弟当菜吃时,弟弟说太咸了,不能吃。弟弟只吃了点冷水泡饭就睡觉了。妈妈,实在对不起。不过,请妈妈相信我,我的确是认真煮豆子的。妈妈,尝一粒我煮的豆子吧。而且,明天早晨不管您起得多早,都要在您临走前叫醒我,再教我一次煮豆子的方法。妈妈,我们知道您已经很累了。我心里明白,妈妈是在为我们操劳。妈妈,谢谢您。不过请妈妈一定保重身体。我们先睡了。妈妈,晚安!”
泪水从女人的眼里夺眶而出。“孩子年纪这么小,都在顽强地伴着我生活……”母亲坐在孩子们的枕边,伴着眼泪一粒一粒地品尝着孩子煮的咸豆子。一种信念在她的心中升腾而起:我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女人摸摸装豆子的布口袋,里面正巧剩下残留的一粒豆子。她把它捡出来,包进大儿子给她写的信里,她决定把它当作护身符带在身上。
是啊,孩子这么小都懂得体恤母亲,顽强地生活下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认真地活下去呢?幸福的生活需要的不是艰涩精微的奥义,而是这朴素却温暖的感情。生下来,就一起活下去。彼此体贴、相互温暖,关心家人,也“关心粮食和蔬菜”,在这“活下去”的过程里,慢慢体会生命的真谛、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