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的骄傲
21728700000035

第35章 异彩纷呈的民俗活动

民俗是最大众化的,也是最具地方特色的。解读一个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关注民俗,因为民俗是长期以来历史沉淀下来并提升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民间民俗向来就是广泛而多样的,平和又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累和内涵深厚的县城,其民俗特点自然也是丰富而多彩的。因此,了解平和,最好的办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也就是深入民间进行观察和解读。其实这也是通用法则。

不久前,平和坂仔心田宫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首届海峡两岸坂仔民俗文化节”在这里举行,台湾元保宫派出代表前来参加。此次文化节有民俗风光摄影展、文艺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抢答、彩车踩街、商品交易会、武术表演等。元保宫代表说,心田宫是台湾元保宫的母宫,凝结了两岸浓浓的血脉情缘,今天回来参加这个活动,很有意义。由此可见,民俗同时也已经成为两岸同胞互相沟通的桥梁。

实际上,每年春节期间,平和县都会上演各种盛大独特的民俗活动。除常规旅游路线外,活动也将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民众的眼球。一般情况下,平和的春节民俗祭奠活动从初一闹到十五,活动中有龙艺、铁艺、花灯、舞狮、舞龙、踩高跷等。其中正月十五元宵夜的大型“龙艺”民俗活动是一大亮点。2008年,平和县小溪镇就被福建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艺)之乡”。小溪镇也因此成为福建省唯一被命名为“中国龙艺之乡”的乡镇。

其实,清康熙版《平和县志》卷十《风土志》里就有载:“民间结采架,选童男靓妆立架上,扮为故事,数人肩之以行,先诣县庭,谓之呈春。”这“采架”,就是龙艺的雏形。可见,平和被授以“中国龙艺之乡”实至名归。这项活动重头戏每年主要是由西林侯山宫上演,热闹非凡。当然,附近几个乡村每年也会同时举办同样的节目,然后一起到县城来进行活动,颇有互相比拼互不服输的味道,因此,每年节目都丰富多样,令人大饱眼福,这也是地方民俗活动的主要特点。

平和县山格镇有一座庙宇叫山格慈惠宫,其风俗习惯是这样: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九这一天,是山格大众爷的生日。当地人为了庆祝,每年在这期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且周期也不短,一般都要从月初就开始着手准备,真正活动的时间至少要3天,多则5天。活动的项目主要有“扛猪公”、“灵龟归庙”、“掷孤米”、“龙艺表演”、“搭台演地方戏”等等。后来,文史专家感到好奇,经考证后发现:该庙主神竟为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化身。一石激起千层浪,山格慈惠宫的民俗活动,一年比一年被推向高潮。

说起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化身山格慈惠宫主神这件事并非道听途说。明嘉靖年间,当时的闽南还处在倭寇猖獗时期,社会上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正是在这个时候,年少英俊的戚继光,率领6000“戚家军”来到了福建,负责平定倭患的重任。不久之后,大部分的倭寇果然也被“戚家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闻风而逃。但仍有部分倭寇流窜在外,从中作乱。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除夕之夜,部分倭寇乘我国军民欢度春节之际,入侵闽南九龙江一带进行抢掠。

此时此刻,九龙江一带百姓,正在家中吃年夜饭,当得知倭寇入侵时,立即将老弱妇孺带入深山躲藏。这个时候,凭着多年平寇的丰富经验,戚继光料敌在先,早就布下天罗地网,只等待倭寇自投罗网。果不其然,等敌船靠岸后,戚继光立即下令,火烧敌船,同时指挥沿江炮台猛烈射击,切断倭寇退路。经过9天8夜追剿,终于歼灭大部分流窜入侵倭寇,并在正月十四日将倭寇全部歼灭。

当逃难的乡民回到家中时,第二天已是元宵节,百姓们为感谢浴血奋战的将士,纷纷杀猪宰羊慰劳戚家军。然而,那天天下着绵绵寒雨,尽管如此,前来答谢戚家军的当地百姓不但丝毫不减热情,还兴奋得在雨中,一边敲着大鼓,一边弹着琴弦,踏着舞步,唱着欢乐的歌儿。看到这种情形戚继光内心无限感慨,尤其是当他看到那些载歌载舞的百姓,衣服都被绵绵寒雨打湿,更加感动,于是,忙命士兵撑伞为百姓们遮雨,而持伞的战士也不约而同随着节拍舞动,形成边打边舞的场面,激动人心。第二年,军民们为庆祝胜利,又同去年那样狂欢歌舞,从此,年年元宵节都要跳“大鼓凉伞舞”,这就是闽南“大鼓凉伞舞”的由来。

大鼓凉伞舞的出现和兴起,乃至被民间传承下来,可说是一种机缘巧合。也正是这种机缘巧合才促成了军民共舞,并奠定了这一舞蹈的群舞基础。大鼓凉伞舞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个舞蹈完全不需要音乐伴奏,只是根据鼓点动作来进行表演,这就充分证明了这种舞蹈确实是地地道道来自民间,并适合于战场以鼓舞士气,尤其是表演时气势雄壮,动人心魄,更加充满战斗豪情和必胜信念。

据说,当时是专门挑选体格健壮、血气方刚的男性青年担任男角并扮作武士,而女角常作小旦打扮,头梳双髻,高举凉伞,团龙绣凤,舞动时伞罩飘飞,姿势优美。通常是一鼓一伞,也有二鼓一伞。鼓数均需偶数,越多阵容越壮观。“大鼓凉伞舞”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其中有“斗鼓”、“翻鼓”、“擂鼓”、“吹鼓”、“翻车轮”、“桥鼓”、“迭鼓”、“踏鼓”等,又有“三进三退”、“观山式静止”、“莲花转”、“龙吐须”等构图和队形。后来,大鼓凉伞舞演变成一种闽南民间的民俗并传承下来,至今仍然十分兴盛,每逢节日都会有这种舞蹈。

如今,平和县山格镇的慈惠宫,其风俗习惯就是这样传承并演变下来的。

不过,如果说平和民俗活动最有特色的,则还要数国强侯卿庵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举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走水尪”民俗活动了。每年这个时候,当地群众便会自发组织抬起“王公、王母和五献大帝”三尊神像到花溪源头,沿着河水踏浪飞奔,过河时,速度越快越好,以祈求来年平安幸福。此外,崎岭乡的“桌子艺”又叫“铁技艺”,也是别开生面,其以民间文艺形式和科技手段的完美结合、地方色彩独特、观赏性强而受世人瞩目。相传该技艺由康熙年间演变而来。

当然,平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还有很多,很难在一篇短文中一一论及。相信,只要有兴趣,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很精彩的内容和形式,从而领略到平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而更多的民俗特点还贵在发现和挖掘。譬如,唱山歌也是平和人民的拿手好戏。现在灵通山下仍居住着不少畲族客家人,他们讲客家话,唱山歌,保留着古老的习俗。如此等等,真的是异彩纷呈,而且风味十足。

其实,民俗是最大众化的,也是最具地方特色的。解读一个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关注民俗,因为民俗是长期以来历史沉淀下来并提升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民间民俗向来就是广泛而多样的,平和又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累和内涵深厚的县城,其民俗特点自然也是丰富而多彩的。因此,了解平和,最好的办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也就是深入民间进行观察和解读。其实这也是通用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