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寺庙会让我一进去就想朝拜,灵通山上的朝天寺是个例外。我敢保证,这样说绝无半点矫情,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感应。而我之所以有如此强烈表达与沟通的愿望,并不仅仅因为它是一座寺庙,或庙中的主神观世音菩萨多么灵感,而是因为这座寺庙的地理位置很特别,站在这里确实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因此我下意识地认为灵通山上的朝天寺不是一座普通的寺庙,而是仙界设在人间的天堂或者会所,至少在我眼里和感觉上是这样的,其奇妙之处就在这里。
的确,我完全相信,某一天某一时刻,一定会有仙人出现,乃至有众多的神仙在这里聚会。朝天寺外前面右侧的一块巨石壁上,有“仙踪”二字石刻,而在“仙踪”二字下方,有一只深深石刻的“右脚脚印”,传说那是一只仙人所踩进的右脚鞋印。这样的传说放在这里,宁可信其有,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而我也是来到这里之后才突发奇想,如能在朝天寺访到梦幻中的神仙,那该是多么美妙。
这个时候,我才有点后悔以前几次游灵通山都没有去朝天寺。是的,我的确有一种来迟了的感觉,仿佛错过了与神仙约会的时间。不过,如果放开来讲,其实是一点也不迟的,与神仙或与大自然某个神秘景点相邂逅,无论何时何地永远也不迟,一切皆是缘分的安排。再说,只要人心不老,天地不老,神仙也不老。
没有身临其境,无法说出内心更多的体会。过去,我从照片上看朝天寺时,只觉得它很独特很神奇,心想,一座小小的寺庙立于一座高高的危崖之上,孤寂而又神秘,但那又有什么呢?大自然中像这样的鬼斧神工并不少见,只要有心便会发现。然而,当我身临此境时,心境一下子得到了净化,同时进入无尘的境界并得到提升。这是我来之前完全没有意料到的,或许,这就是一种缘分。
站在寺前,我抬头看见朝天寺与不远处高耸入云的灵通岩相对无语,又默默沟通,形成了大自然的默契。到过灵通山的人都知道,岩顶上整天都被云雾萦绕着,构成了神秘的太极阴阳图。只见那一阴一阳,一刚一柔,循环萦绕,默契十足,又相得益彰,因此没有理由不自成风景,并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而朝天寺虽在灵通岩底下,也常弥漫着浓浓的仙气,仿佛神仙还在那里,只是凡人无法用肉眼看见而已,或者神仙刚刚离开,仙气尚未散去一般。在这里,我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尤其是站在上面向四周环望,不仅视野开阔清悠,且郁郁葱葱,滋人耳目,宁静的气氛更加清澈安详,无尘的景致足以净化人的灵魂,再多的烦恼来到这里也会顿时化作了无牵挂。而这种体会唯有达者才能真正领悟。
朝天寺后门有个小阳台,我称之为邀仙台。其实,传说中这个景点就和“八仙”有缘。朝天寺坐南朝北,附近有个白花寺,坐北朝南,两寺同附在一块形如蟒蛇的巨石上,沿着朝天寺东侧一条通往白花寺的石级小路依山曲径而行,远望如一条蜿蜒蜈蚣游走其间,而朝天寺左边有一块巨石形如蹦蹦欲跳之青蛙。整体观之,蛇、青蛙、蜈蚣“三虫”同居一处,相生相克,妙趣横生,堪称大峰山之绝妙奇观。站在小阳台上,我极目远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此时此刻,我多么希望神仙能突然出现在眼前,或出现在某座山峰的云雾间或脚底下某个山涧。
朝天寺前方的山涧就很开阔神秘,一眼可望见许多的山峰都被云雾萦绕着,因此出现奇迹应该也不算什么意外,尽管这只是我内心的幻想而已。
从文字上,我看到过以下这样的记载:朝天寺始建于北宋年间(确切时间待考),位于平和大峰山南面,坐南朝北,屹立在一巨型如蟒蛇腾空、昂首张口、咄咄逼人形状的诡岩之上。诡岩巨石逾百米之高,可谓险峻雄奇,是名副其实的“蛇地”。相传乾隆帝下江南时曾游于此,令修建此寺,并赐一匾一钟,可惜这文物已毁于“文革”时期。现朝天寺内尚存一块刻有“乾隆五十六年”字样的石碑,可为佐证。另据查证,明熹宗天启年间,吏部郎中陈天定曾在朝天寺出家。并写下一首五言诗偈:
溪光映碧波,石壁郁嵯峨。
上下云烟合,去来风雨多。
磴高闻落叶,树响失猿过。
竹杖末堪倚,前峰扪薜萝。
此外,还有一说,据考证,朝天寺与清末的“小刀会”有关,当时小刀会的秘密据点就在朝天寺,而“小刀会”乃“天地会”旁支,可见,朝天寺不仅历史悠久,非后世所修建,且与民间组织和信仰有关,形成了宗教与现实的密切沟通,从而演绎出历史的风风雨雨和可歌可泣的故事与传奇。但是,这样的解说是远远不够的,大自然的神秘之处还是需要身临此境才能真正体会。
朝天寺前有一棵千年古树,每一片叶子和根须也都弥漫着仙气,仿佛看护寺庙的仙翁坐在门口乘凉一样。古树下有一座土地庙,不大却也是香火旺盛,我看见还在燃烧的香火,便知道刚刚有人来此烧香。不过,冷静一想,朝天寺其实还是十分孤独和寂寞的,因为从香火来看,来此朝仙的游客并不多,尤其是里面的观音佛像等蒙着一层厚厚的尘土,供桌上也是很少有人打扫。由此看来,在这里看管寺庙的庙祝其实是不称职的,至少有些缺少勤快。当然也不能全怪他。
据记载,朝天寺原寺毁于“文革”前,重建发起人有张三角等人。于1981年,石寨和宜古两村群众集资在原地重建(简易搭盖),1993年举行“开光”仪式。寺内供奉“满堂佛”等10多尊。由于该寺所处高山之上,土木结构的简易搭盖,经不起年久月深的风吹雨淋而成为“危房”,于2001年初,由平和县大溪镇石寨村朝天寺管理处发动募捐修建,截至2002年11月,该寺大殿基本完工(殿顶已“上梁”但未盖瓦)。大殿面积约近70平方米,大殿前为厅堂,左右各一间“寮房”总面积约120多平方米。由此可见,失职的是历史而非某个特定的人。
不过,令人稍感遗憾的是,如今的灵通山已是省级旅游风景区,每天的游客已是不少,年收入也算不错,何以不把如此夺天然造化之工的朝天寺开发得更好呢?当然,审慎的开发最要紧,要不然反而成了破坏,岂不坏了大事和心情?我看见现有的朝天寺已经开始有点儿“喜新厌旧”了,真的很替它担心。要是把大自然的造化之工给破坏得太厉害,或者,让大自然的神秘感消失殆尽,我想,神仙们也会有意见的,若从此不再大驾光临朝天寺,岂不人为的一大罪过。
记得,吏部郎中陈天定至大峰山登“佛祖岩”时,面对有的寺庙因年久失修的荒废与寺僧的清苦生活,感触颇深。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茶。
谷鸣千树响,人定一香斜。
鉴水形磷影,冥心客是家。
可将生灭理。悟取佛前花。
今天,我愿借此诗与诸君共勉——
雄起:以灵通山的名义赞美
一朵云从天际飘过,或一阵风从山边吹来,本是很自然的一种现象。但是,当一个词突然出现时,激起了我的兴奋,这个时候,我才真实地体会到一座山的存在和伟大。这座山就叫灵通山。这个词就叫:雄起。多么富有诗意的一个意象,多么充满力量的一个词和表达,又是多么值得崇拜的一幅图腾,简直令人五体投地。
倘若在平时,任何一个词的出现,对我来说,或许都可能是漫不经心的,好像某一座山的出现,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很正常。现实中的许多人,也早已习惯了这种麻木和接受,其生活方式和感知能力之迟钝,不值得奇怪,包括我在内。平时,我会把一些零散的思维或记忆随意地储藏在心灵的抽屉里。偶尔打开,也会因落满尘埃而懒于打理。然而,今天不一样,我终于被这个词激起了欲望和激情。
雄起:以灵通山的名义赞美。这是我想到的要写这篇文章的标题。说到这里,我首先要非常客气地问一句,你去过平和的灵通山吗?若没去,你无法理解这个词的魅力。若去过,你一定会被这个词所震撼。这就是我问这句话的全部来由。灵通山地处平和境内,离县城约有50多公里,其以险、峻、奇吸引世人关注和神往。黄道周在《梁峰二山赋》中说,大峰山(灵通山)“与黄山相似当无不及或有过之”。徐霞客也慕名前来,与黄道周一同游玩。可见,决非等闲之地。
是的,灵通山实在太神奇了,也实在太伟岸和太刚劲了,以致让我几乎搜遍头脑中的所有词汇,也找不到任何一个词比“雄起”来表达更为准确。记得《词源》里有这样的解释:“雄起”一词源于两只公鸡打架,颈毛竖起。用本地话叫“鸡公打架,毛毛雄起”。而这个词在四川土话里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对“胜利者”的鼓励和呐喊。不过,也有人把它联想到男性生殖器,并认为是个不雅之词。关于这一点,著名诗人流沙河并不认同,他认为,“雄起乃大雅,对应是雌伏”。由此看来,“雄起”一词是有争议的。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雄起”一词应该是个好词,是个健康的词,代表着一种向上的力量和信仰,并有很强烈的男性象征意味。是的,这是多么刚健的一个词,又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一个词,充满着一种原始的积累和冲动乃至喷发。是的,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词和象征!
不过,仔细一想,同时我也认为,灵通山的雄起,其实是无法用语言穷尽的,至少那些变幻莫测的云雾,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请看,其变幻莫测,至阴至柔,至阳至刚,岂是语言所能完整表达?尤其是灵通十八景中最著名的景点——珠帘化雨,更为奇妙。一忽儿飘若仙女,飞袖而至,时隐时现,极尽隐约之妙;一忽儿又恍如某位身材魁梧的金刚大力士,赤身裸体,大汗淋漓,仿佛刚经过一番剧烈的运动。尤其是经过一阵云雨之后,灵通山的雄起,则更加神奇了,其刚柔相济的互补,所造成的化境,直逼道家的思维境界和想象空间,乃至上升为一种极乐的享受和信仰,这种内心的震撼其实是无以伦比的,更有可能是超越想象的。
是的,我眼中的灵通山,是一条血气很旺的硬汉子,也是一位从外表上看起来就十分霸道的刚强汉子,他用一亿三千万年的铮铮铁骨铸就自己伟岸之躯和雄起之姿,令所有探访的人都感到敬畏。当然,若用诗歌的镜像来表达,则更富有想象力和柔美空间。不信,你只要侧耳倾听,灵通山上的风,呼呼作响,既野性又温柔;潺潺的泉水,穿越坚实的山体,奔流而下,既冲动又顺其自然;时而有小鸟在林间婉约啁啾,声音清澈见底,光滑透亮,既响亮又婉转;那款款翻飞的蝴蝶,姿势更加欢呼,既潇洒又风流。此外,还有眼前那云雨交欢的节奏和场景,更是欢快和淋漓,仿佛一切都陶醉在大自然的梦想中一样。总之,让人情不自禁。
是的,那天的我们,是以一群文人的姿态进入灵通山的。当雄起的灵通山扑入眼帘时,我无法猜测这帮文人内心各自的感受,尤其是那些心思细腻的女作家们,观察和感受的角度一定更加不一样。凭着生活的经验判断,一定会有许多微妙的语言已经被永远收藏在她们私人的情感空间里。当然,偶尔也会流露在各自精彩的文章中。或许,这就是文人的魅力,其喜欢游山玩水的潜意识,更加迷人。
站在山脚下时,一些琐碎的意象再次包围着我们,包括印象,那花、那草、那树、那石头、那流水……但并没有遮住灵通山雄起的伟岸英姿。当一些杂念再次被风刮起时,一幅幅鲜活的文字和情思已经把它们拼凑成美丽的图画,构成文人们心中的暗喜。触摸着时间的脉搏,我分明感受到灵通山的心跳,仿佛每一块石头都会说话。其实,它们可能也正在衰老和枯萎,只是许多人不知道而已。尽管如此,灵通山雄起的力量是巨大的,而姿态也是十分高贵的,足以令人心甘情愿表示臣服。当然,关键在于站立于情境之外的欣赏者,其内心有没有真实抵达。
回想起十几年前,也和同一帮文友(个别不同)来到灵通山采风。可是,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特别留意灵通山的雄起,虽然也分明受到了震撼,回家以后,我把心中的那份激情放进抽屉里,此后很少打开,如今想来,实在有些惭愧。或许,今天的感受和以前不太一样,尤其是当我用:雄起:以灵通山的名义赞美。写下这篇文章时,我感觉,人类身体的某个部位或某个器官,其实已经获得了赞美,这就足够了。愿灵通山永远是那样挺拔,那样雄起,那样富有超强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