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的骄傲
21728700000020

第20章 没有法嗣弟子

千年古刹——三平寺,名震海内外,香火千年不衰且越烧越旺。可是谁知道,三平寺是个没有和尚住持的寺庙,或许,这正是其独特之处。按理,三平祖师即义中禅师,作为南禅正宗第四世弟子,又是衣钵传人,应有自己的法嗣弟子才对,但他没有,实在令人费解。关于这方面,史书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平迁化。众请公作丧生。公将手巾一条,盖一面砂锣,上横一口剑。直到龛前,放下云:“还有人道得么?若道得,某甲即作丧主,若道不得,某甲即不作丧主。”其时,一众无对。公踢翻砂锣,哭云:“苍天,苍天!先师还矣。”这段文字记载在《联灯会要》卷二十里,这本书在佛界史书上算是很重要的,因此,应该是值得相信的。至于文中所提到的某公到底是谁,记载中没有详细说明,也就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某公所哭叹的肯定是义中禅师后继无人这件事,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文字记载,相信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其实,三平寺并非从来就没有和尚住持。据载,宋时全国所有寺院都得到了皇帝特别的礼遇,地位也随之提高,凡属“十方住持院”者,皇帝都允许聘请高僧担任住持,三平寺也名列其中,可见,三平寺当时的影响力已不小。崇宁元年(1102年),高僧云岳奉命住持三平寺,可是,当他来到三平寺时,发现“观古遗言,碑文缺坏。”于是,“命工镂板,以永其传。”现在流传的《王讽碑》第一次重修,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可见,至此三平寺已遭遇了不少劫难。

正因为如此,同样在宋朝年间,尚书颜师鲁和颜颐仲祖孙二人,龙溪人(今漳州),一向以热爱家乡受人称道,先后也为三平寺修过院,“宋吏部尚书颜讳师鲁裔孙等捐银”,后又得官方“拨用库银”相助,重修时又“为复田租”,从而让三平寺重兴起来,此记载见于《重兴三平寺碑》(1758年),即乾隆二十三年。

到了元朝大德年间,有个诗僧,号如璧,奉命住持三平寺。当他来的时候,见到的三平寺是这样的:“院宇倾颓,碑文烂坏。”他有些不敢相信,也有些无奈,尤其是当他“闻古遗言,足知此山乃七百余年之道场”时,非常感慨,不过,他想,“广济大师初创之时,用力非常,虑恐后者莫能知之,即欲镂刻碑以晓后来。”但是,“奈此间深山穷谷,罕有勒石者,因循而过。”还好,次年,有温陵之兄弟,“历寻古迹,来访斯山。交谈之际,因言及此,乃就之曰‘善哉,善哉,当效其劳。’遂令工解碑,即而成之。”此碑终于大德三年乙亥(1299年)修成。

明清时候,三平寺虽也有经过多次重修,规模也每有扩大,据康熙二十八年(1686年)记载:“鸠工未半载,而佛殿、祖堂、山门相继大新。”又据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记载:“成塔殿、山门及东西四十余舍,可谓砥柱,佛门僧家之不多得也。”但是,据《漳州府志》记载,朱熹到漳州任知府时,因“荒废寺院田产颇多,目今并无僧行住持,田被侵占失陷……”可见,当时三平寺已无僧人住持,并早已荒废,这是事实。从此,三平寺就成了没有和尚的寺院,至于后来出现在寺院里的和尚,其实是另有历史原因的,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那么,三平寺祖师公的香火到底是怎么传下来的呢?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明清的时候,闽南人出现了移居海外和出海经商的热潮,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十六里记载:当时“泉漳商民,贩东西二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皆然。”据张燮《东西洋考》卷七记载:“仅吕宋一地就有数万人。”又据《平和县志》卷十《风土》里记载:“和邑山多地少,土瘠民贫,逐十一之利,轻去其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三平祖师公的香火也就自然而然地随着这些人传到了海外。然而,自从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当年漂洋过海的人们纷纷掀起回乡寻根的热望,也正是因为如此,传统文化开始从海外找到了一条回归之路,三平祖师公的香火也就是这样被重新点燃,并且越烧越旺。

据了解,目前台湾信仰祖师公的人数多达60多万,可见影响力也不小。据载,三平祖师公的香火过台湾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在明朝天启年间,当时的海澄人(今龙海)颜思齐结交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等28人到台湾去落地生根。消息传回大陆“漳、泉无业之民亦先后至,凡三千余人。”他们“辟土田,建部落,以镇抚土番,而番亦无猜也。”此后更多的人渡海而去;二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有不下20万人来到台湾,许多人都成了台湾的开山祖师爷;三是清时,由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闽南人移居台湾再次掀起了更大的浪潮,而且持续不断发生。由此可见,台湾在信仰方面和大陆本无差别。

其次,本土对三平祖师公的香火更没有因为种种历史和政治上的原因而减弱,相反,在多灾多难的历史进程中,对三平祖师公文化的信仰便成了民间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其实,这也是文化继承方面的另一种必然选择,将其理解为终极关怀,也未尝不可。到了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这种现象越来越成为某种历史的必然,说成某种宿命也成。当然,这或许应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读,即要用先进的和科学的世界观来解读。所谓先进的和科学的世界观,其实就是与时俱进的“和谐”理念,事实上也是如此。三平祖师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础就是“广济、发展、和谐”。可见,即使是用最现代的观点来解读,弘扬三平祖师公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务实的态度和科学的发展观以及思维方式,值得肯定并大力提倡。

当然,民众信仰三平祖师公的原因还有很多,香火传承的方式也还有很多种。譬如,不少人信仰三平祖师公的香火,是因为其药签的灵验,民间有不少疑难杂症在大医院里治不好,可到三平寺来抽支药签后,照签抓药,马上药到病除的例子比比皆是。关于这一方面,不少医学专家也做过详细的验证,最后也都不得不佩服祖师公药签的灵验,尤其是其中的药理,看似简单却不乏深刻道理。义中大师在三平寺的时间长达26年,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他根据闽南山区气候潮湿,瘟疫流行,尤以消化系统及关节风温的高发病率的具体情况,总结了行之有效的75种中草药处方,后人将其编为75首药签,供人抽取。这些药签经过许多医学专家的分析和研究后,得到了一致的认可。首先,从药性分类看,75首药签共应用了49种中草药,可归为补脾益气、健脾理气、祛风化湿、清热利湿、补血养阴等五大类;其次,从用药上看,药签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明规律,合医理。就药理而论,49种中草药中,有18种是补脾益气的,有13种是祛风化湿的。二是诚则灵,行必果。宗教由于能够调适人们的精神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佐药物的治疗作用。药理与心理协同发挥,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三是药轻盈,适旧疾。从药签的配方上看,其处方最多者仅有9味药,其药量最重不过3钱,多在1~2钱之内。完全符合“药既适症,贵在轻简,不宜重药强攻”的中医用药之道。这一论证,马上得到许多专家认可,可见,义中禅师,即三平祖师公,不愧是一个药僧,能通晓医理和命理以及人生哲学,后世人对他信仰也就不无道理了。当然,三平祖师公对闽南乃至佛学方面的贡献远不止于此,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去发现、挖掘、保护和思考,同时有待于弘扬其进步和积极的思想。

除以上所说之外,三平寺还有如下“三宝”,足以遗传——

一是宋朝保留樟木雕成祖师公金身。金身采用樟木雕成,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尊佛像最主要特色四肢关节都能活动,非常灵活,我们也称他为活佛。据史料记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漳州曾发生一场鼠疫,因当时缺医少药,死伤无数。当地老百姓就请这尊祖师公出巡到漳州镇坐3天3夜,鼠疫竟奇迹般地消失了。可见,传说的力量有时候就是信仰的重要来源,祖师公的香火也应该如是。

二是镇寺之宝祖师公真身舍利镇坐在古井里。塔殿基座比祖殿高2米,整个建筑是仿宫廷建筑。这殿的特色是大殿正中央有一口古井,井里有一口缸,祖师公圆寂的时候他的肉身就镇坐在缸里面。祖师公的真身镇坐,是镇寺之宝。人们常说三平祖师公灵验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祖师公肉身镇坐,法力无边。其二是三平的风水地理好,人杰地灵。事实上,在现实中信仰的东西确是很难讲清楚的。

三是三平寺仅存的唐代文物石公,祖师公半身浮雕像。塔殿后面是祖师公衣冠冢。这尊浮雕半身像,俗称石公,相传是祖师公真容。刻工淳朴古拙,有龙门石窟风格,是辟邪镇寺之物,起着“石敢当”的作用。由此也可见,心灵感应本身自古以来就应该被视为信仰的基础和理论很据之一。当然,有待进一步论证。

此外,三平寺还有“三奇”,如下——

一是三殿半、沿蛇形山脉倚山而建。三平寺整个建筑是沿蛇形山脉倚山而建,这种沿蛇形建筑的建筑方式,在佛教史上是非常少。内山门兼做天王殿,其深度只有其他寺庙天王殿的一半,俗称“半进”。相传祖师公初次来到三平曾参禅在“毛人”洞口。当地居住着畲族和蛮族土人。因为他们全身长着毛,被称为“毛人”和山鬼。这群毛人看到有僧人来到,就非常反感,想将我们祖师公撵走,祖师公曾三次被抛入百丈瀑布(距离这里有三公里的龙瑞瀑布)。祖师公都安然无恙起来,这群山鬼被我们祖师公的道行所折服,愿意为祖师公建寺庙,请求大师闭目7天7夜。当祖师公闭目5天5夜时,听到这些“毛人”“山鬼”艰苦劳作的声音于心不忍,就将眼睛睁开,顿时佛光四射,把这些山鬼吓跑。当时祖师公看到寺庙大体已建成,唯山门未就,天王殿只造了一半。所以我们寺庙从唐朝以来一直延续这种三殿半建筑模式。

二是寺中没有和尚。这也成为天下寺庙一大传奇之一,而这其中有个悲壮的故事,30年代红军游击队在三平寺周围活动,寺中和尚将香火钱大部分资助红军革命活动。有一次,游击队员在三平寺被包围,托祖师公的福,游击队员化装成和尚使国民党官兵无法辨认逃脱敌人的围剿。但是,也给庙中和尚带来一场灾难。寺中的和尚全被杀害。从此三平寺就再也没有和尚了。

三是神蛇不会咬人,与人和睦相处。三平的神蛇(侍者公)经常会缠绕在柱子上。侍者公很有灵性,有时爬到床上与人共眠;有时大人出门耕作小孩放在椅轿里无人照管,它就在四周游来游去保护小孩安全。到三平寺的香客遇上这灵蛇是吉祥的征兆。这种心理上的慰藉和印证,千余年来早已进入人的灵魂深处。

说到了以上这“三宝”和“三奇”,最宝最奇莫过于祖师公的肉身成镇寺之宝和长期以来三平寺没有一个和尚,而香火却越烧越旺为一大传奇。关于肉身成镇寺之宝一说,因那口井没有被彻底挖过,所以不好言说,且说没有一个和尚这件事。按理说义中禅师做为南禅正宗第四世弟子,又是衣钵传人,应该有自己的法嗣弟子才对,但他没有,实在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