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的骄傲
21728700000017

第17章 不死的山水靠什么养活

古代民间相师口中流传着一句经验之谈,即“蜀人相眼。闽人相骨。浙人相清。淮人相重。”的说法。细想之下,认为很有道理。继而想到,古代民间相师口中的经验之谈实际上和当地山水有关。有什么样的山水就有什么样的人的形态和情态。实践证明,每个人的形态和情态包括语言和声调确实都和当地山水有关。

那么,不死的山水靠什么养活?首先举个例子,到过武夷山的人都知道,武夷山是以“山上看水,水中观山”而著称,桂林则以“山形奇秀,石色苍蓝”而引人注目并令人啧啧称奇,同时散发出其内在的山水魅力,这也是其活着的证据和理由,旺盛的生命力也因此而得到充分的体现。可见,山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我是闽人,自然对其中的闽人相骨较为敏感,印象和体会也较为深刻。所谓闽人相骨,应是指闽人受多山多水的影响,长相大体比较有骨质感,走起路来,脚步也较有弹性,浑身上下充满山水浪漫的情怀,动作也会令人想入非非。所以,相师在看相时以骨相为要,此说算是抓到了要领,不得不佩服古代相师的高明。相信其他地方的人,对山水的理解也一定深入到骨髓里,也因此而缠绵着。

进一步说,闽山闽水到处充满着龙泽水气,是因其靠近海边的缘故。另外,闽南地区常年四季多雨水,所以,山清水秀,令人陶醉,所谓“鱼米之乡”由此而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懂得或有心去阅读和倾听山水的人并不多。大都只是就山说山就水说水而已。真正懂得并有心去阅读和倾听山水的人,定会有多种解读方式,其中之一必能够从闽南人的口语中感受到一种水气弥漫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当中即包涵着山水之美。不仅如此,闽南人连走路的姿态也富有青春浪漫的气息和弹性,背影更会让人浮想联翩。可见,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在这里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其实,与其说这是一种相人观,不如说是一种自然观。

远的不说,且以我的家乡——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三平寺周围的山水为例,三平寺周围的山水自然风光之美,其实是不用再多做描写的,类似的精彩随处可读到。三平寺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其地处化外之境;二是其千百年来香火始终鼎盛,游客与日俱增。之所以如此,皆因这里有一座千年古刹,为唐代高僧义中禅师所创,至今已有1136年,且以“岩谷深邃,结曲奇危”而著称。可见,三平寺周围的山水至今确实还保护得完好,原始的魅力令现代人神往。

此外,三平寺闻名于天下的原因,除了和义中禅师以及周围的山水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和当时吏部侍郎王讽以及郑薰等历史人物有关,还有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以及清乾隆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蔡新等人。正是因为他们为三平寺周围的山水注入文化内涵并留下了底蕴,才使三平寺周围的山水显露出旺盛的生命力,三平祖师文化值得挖掘、发展和保护与弘扬的重要原因也就在这里。

记得,蔡新也就是蔡太师曾为三平寺写下一副对联,其中后半句便是“五峰秀透骨”,只可惜上半句已无从查考,如今连后半句也遗失,但从这后半句已可读出蔡太师赏玩山水所达到的超然境界。蔡太师是漳浦人,跟平和也有牵连,因他是平和人的外甥,难怪他常到三平寺“食武夷(乌龙茶),看金鱼”。悠哉游哉。

实际上,据史载,当年义中禅师从广东潮州来到三平山建寺,便和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有直接关系。正是因为韩愈的举荐,义中禅师才来到漳州,最后才到三平寺落户,三平祖师文化才机缘巧合地形成。当然,也有其他历史传说,不必一一细说。总之,两人注定有一段不解之缘,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不必争辩。

当年,义中禅师来到三平寺以后,三平寺周围的山水还很原始和荒芜,几乎可以说还是一块从未开垦过的处女地,之后才变得文明起来,并有了今天的现代气息。当然,在此之前,这里的山水就已经活着也是事实,但那个时候,因很少有外界人士来到这里,因此,活得再好也没人知道,这就是义中禅师的最大贡献。

如今,到过这里的人一定都会发现,三平寺周围的山水不仅原始的魅力犹存,而且文化氛围浓厚,更重要的是其处女之身所弥漫和荡漾出来的那种原始和神秘之感,更会让那些络绎不绝的游客产生激情,而这一切,其实已经不用再诠释了。

可以说,无论是谁踏上这条蜿蜒的山路,内心一定都会感受到一种来自大自然的亲善与柔情,而这种亲善与柔情也一定会让每个人的心境顿时变得一片空明和清静,慈悲与祥和之心立现。同时也会发现,沿途一草一木仿佛都充满灵性,十分善解人意一般。其实,这种魅力既是自然存在的也是人类所赋予的。

然而,人们还是要问,不死的山水靠什么养活?其实,这个问题说简单也很简单,山,通过树木和石头呼吸而活着,而树木和石头,通过水和空气以及阳光的照射和洗礼而获得生机,这是大自然公开的秘密。换个角度理性地讲,山水活着的原因至少有三:一要靠大自然及其本身的生存规律活着;二要靠文化的积累和滋养而活着;第三,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山水是因人类生存而活着。可见,“一方水土一方人”这句俗语说得也很有道理,甚至说出另一种生存的秘密。

事实也是如此,千百年的山水必须用千百年的眼光去注视,才能够读懂和发现它的山韵和水情,包括佛意和禅心。不过,仅仅用千百年的眼光来注视和解读山水无论如何是远远不够的,或许,还必须用永远的眼光来注视和赏读,才足以读出它的更多精彩,但愿三平寺周围的山水会越活越年轻越有生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不死的山水活着的理由是什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既是佛教三境界,也是人生三境界,同时也是不死的山水活着的理由。当然,仁者见山,山便是仁山,智者见山,山便是智山。同样的道理,仁者见水,水便是仁水,智者见水,水便是智水。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山水,这就是大自然最深奥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