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妊娠分娩·育儿全书
2172300000044

第44章 婴幼儿常见疾病的防治(2)

防治与护理:

原因不明,无特效疗法。可少食刺激性食物,用碱性漱口液如2%的硼酸钠液漱口,也可口服维生素类药或助消化药。注意卫生。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此病是由于胃下端与十二指肠相连接的幽门内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不全性、机械性梗阻,为新生儿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呕吐,多发生于出生后2~3周,呈喷射性,几乎每次喂奶后即刻或数分钟后即吐。随年龄增长呕吐次数减少,但每天呕吐量反而增加,呕吐物为奶和胃液,无胆汁,吐后仍有很强的食欲。由于长期呕吐,可有营养不良或脱水表现,有时在右肋下可以触及橄榄形包块。做上消化道钡餐,可见幽门管狭窄、排空延迟。

防治与护理:

本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简单,效果好。

如患有其他疾病短期内无法手术,可喂稠厚奶汁(奶内加1%糕干粉或米粉),食后不易吐出;镇静解痉,即用1∶1000阿托品溶液于喂奶前15分钟滴服,每次2~3滴。

纠正脱水、酸中毒,预防感染。

肠套叠

肠套叠多指肠管的一部分及附着的肠系膜套入到邻近的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儿时期的常见急腹症,多见于3~10个月婴儿。原因多与肠蠕动功能紊乱有关,如肠炎、腹泻、全身感染等,也可继发于肠息肉、紫癜等。由于肠系膜受压,套入部肠管淤血肿胀,长时间以后鞘部又发生动脉缺血,结果引起肠坏死。主要表现为哭闹不安,持续10~20分钟后安静或入睡,反复发作,可伴有呕吐、血便。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是婴儿肠套叠的主要症状。

防治与护理:

宝宝阵发性哭闹、身体挣扎扭曲时,要高度警惕本病,及早去医院做检查。对有腹泻、过敏性紫癜的患儿更应警惕。

早、轻症患儿用空气或钡剂灌肠即可复位。晚、重病儿往往需外科手术复位。

腹股沟疝

有的小儿在哭闹或活动剧烈时,会在其大腿根部或阴囊处发现一光滑、圆钝稍带弹性的肿物,于平卧或不用力时复位消失,也可用手指由下向上轻顶压肿物还纳入腹腔,还可听到咕噜声,此种情况称腹股沟疝,即疝气。

任何年龄均可手术,但6个月以下体力弱,对麻醉药物耐力差且小型疝有自愈的可能,故手术时间以6个月至6岁为宜。若发生嵌顿性肠梗阻,则必须即刻手术。

脱肛

脱肛又称肛门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向下移位,外翻脱出于肛门外。初期小儿排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自动缩回。反复发作后,每次便后需用手托回。

防治与护理:

从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不要长期坐在便盆上玩耍。

加强运动锻炼,增强营养,强化体质。

训练小儿半立位或卧位排便2~3周,可预防复发,并可能自愈。

复位困难、嵌顿者需外科手术。

先天性胆道闭锁

肝脏形成胆汁,经胆管送往肠道,如因胆道闭锁,胆汁不能到肠道而滞留于肝脏,临床上出现皮肤黄疸,大便灰白,晚期出现肝大、变硬,甚至腹水,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吸收障碍,出现出血倾向或低钙惊厥等。如不经治疗,6月至2年内会死亡。

腹泻

主要症状:

大便含有多于正常的水分,这种大便称为稀便或水样便。大便带脓、带血是脓血便,这可能是由菌痢引起。腹泻的孩子还可能发冷、发热、呕吐或精神不好,甚至昏迷。

大便次数频繁但性状正常往往不是腹泻,母乳喂养儿平时每日3~4次甚至8~9次稀软大便也不是腹泻。

脱水是在急性腹泻时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小儿腹泻时因排出稀便、水样便,有时还有发热、呕吐,使体内水分和盐大量丢失,如不及时进行补充就可引起脱水。严重脱水如不及时、正确地治疗,就会造成死亡。

防治:

为了判断脱水程度,通常用一看二摸的方法,即一看精神状况是否好,是否明显消瘦,眼窝有无凹陷,哭时有无眼泪,口唇黏膜是否干燥,有无口渴,是否尿少或无;二摸皮肤有无弹性。

对于腹泻而无脱水的患儿可在家治疗,原则是继续按原来方式喂养,补充液体,预防脱水。吃母乳的患儿继续喂养母乳;不吃母乳的6个月以下的患儿喂平时食用奶或奶制品加水稀释1倍喂2天;6个月以上或开始添加辅食的患儿,可继续母乳或原来饮食,但应适当减量,也不要添加新的辅食品种,鼓励患儿少量多餐,每天至少吃6次,直至腹泻停止。

腹泻停止后的2周内,每天加餐至少1次,补充液体可用口服补液盐、糖盐水、各种汤、稀饭、酸奶、白开水等。

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要及时带孩子找医生诊治:3天内病情不见好转,频繁排稀水样便,频繁呕吐,明显口渴,吃饭不正常,发热及大便带血。

家庭护理:

不随地大小便,孩子便后立即清洗便盆。食前、便后要洗手,不食不洁食物,不喝生水。

勤换尿布,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便后清洗臀部及肛门,局部涂鞣酸软膏,可防止臀部皮肤糜烂。

继续喂母乳或给予液体及清淡易消化食物。止泻后每日可加一餐,促进健康。

§§§65.婴幼儿泌尿系常见疾病

尿路感染

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统称为尿路感染。由于婴幼儿期的生理解剖特点以及无法预告大小便、缺乏卫生观念等因素,容易发生尿道感染并上行感染其他尿路。当宝宝有原因不明的发热时,应首先怀疑此病。女孩多于男孩。

主要症状:

小儿发生尿路感染时多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表现为尿道口红肿、尿频、尿急、尿痛或血尿,有时仅发现宝宝排尿时哭闹不安或不明原因的发热。

防治与护理:

婴儿应及时更换尿布,经常清洗会阴部,保持局部干燥,及时治疗尿布皮炎。

不穿开裆裤,纠正小儿玩弄生殖器的习惯,给宝宝洗澡时应将男孩的包皮翻开洗净。

尿道口发红可涂复方红汞,或用1∶5000的高锰酸钾水坐洗。

鼓励宝宝多饮水和排尿,应注意有的孩子有因排尿痛而故意抑制排尿的现象。

在医生指导下用抗生素治疗,定期查尿。

阴茎头包皮炎

包茎或包皮过长的男孩,局部如不经常清洗,包皮内积垢,经刺激可引起炎症。此时包皮充血水肿,阴茎头红肿疼痛,可使排尿困难。

防治与护理:

口服抗感染药,如复方新诺明、头孢氨苄等。局部用1∶5000的高锰酸钾水清洗。在感染控制后,应考虑包皮环切术。

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系指睾丸鞘膜囊内积液。患儿阴囊内有光滑肿物,透光试验阳性,多不能触及睾丸,有时与腹股沟斜疝不易区别,但后者可回纳。

防治与护理:

在宝宝5~6月时液体被吸收而恢复原状,但肿胀明显时可穿刺抽出液体,效果不好可考虑手术。

隐睾症

如果出生时睾丸未下降至阴囊中,称为隐睾症。早产儿睾丸未降者达30%,正常新生儿为3%。前者多于出生后3月内下降,后者多于出生后6周内下降,到1岁时睾丸下降率为0.8%,此后自行下降机会很少。睾丸持续不降,尤其2~3岁后仍未降时,可影响成年后生育,且有恶变倾向。

病儿一般于生后第二年手术治疗,也可试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注,每周2次,每次1000单位,全疗程10000单位。

急性肾炎

当咽炎、扁桃体炎未彻底治疗时,部分病儿于发病1~2周后可出现浮肿、少尿、血尿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尿可见红细胞、蛋白质等,即为肾炎。临床上轻重不等,轻者无任何症状,因其他疾病查尿时才发现此病;重者可出现严重的高血压、惊厥、心衰甚至尿毒症,病情凶险,处理不当可使病儿死亡。

防治及护理:

治疗无特效办法,主要是对症处理。病儿以休息为主,水肿明显、血压高时可限制盐的摄入,每天1~2克,肾功能不好时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每日摄入量为0.5克/千克体重,除非严重少尿,一般不必严格限制水。

病情较重时必须去医院治疗。

及时、彻底治疗化脓性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脓疱疮等。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系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中大量蛋白质由尿中排出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浮肿及高胆固醇血症,其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必备条件。本病预后取决于病理类型,多数良好,但易复发,少数预后差,常发展为肾衰竭。

本病临床分单纯性和肾炎性两种,后者除四大主症外,还有明显的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肾炎的特点。

防治与护理:

浮肿严重时,必须卧床休息,但由于病期长,可适当运动。

饮食以限制水分与盐分为主,不需限制蛋白质。

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相当有效的治疗方法。若能长期按医嘱使用,比较容易治愈。

肾病综合征患儿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尤其是使用激素时,因此预防感染,加强护理,保持清洁相当重要。

本病病期长,疾病本身及所用药物副作用较多,应加强对孩子的心理指导,帮助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6.婴幼儿常见传染性疾病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为常见发疹性疾病,病原体为疱疹病毒,以春冬两季多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9~41℃,持续3~5天而自然骤降。热退疹出或疹出热退为本病特点。疹形为玫瑰色痱子样皮疹,因此又称婴儿玫瑰疹,如米粒样大小,大多稀疏分明,也可融合成片,躯干为多,手足及脸部较少。

防治与护理:

一般能顺利痊愈,不需特殊处理。主要是对症处理,如退热、镇静、加强营养、多饮水等。

麻疹

麻疹是婴幼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原体为麻疹病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晚春最多。6个月以内宝宝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具有被动免疫力,患病者很少。未出过麻疹及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孩子为易感儿,受传染的机会很大,出过一次麻疹后可获永久性免疫。

主要症状:

①前驱期。一般3~4天,主要为发热、咳嗽、流涕、怕光、流泪等症状,起病第2~3天出麻疹黏膜斑,此斑位于口腔黏膜第一对磨牙处,为针尖大小的白点,周围有红晕,因前驱期不易与普通感冒区别,因此麻疹黏膜斑是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但不典型患儿也可不出现此斑。

②出疹期。起病第4~5天出现皮疹,呈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及脸部一直扩展到胸、腹、四肢。咳嗽严重的话,甚至会发展为支气管炎、肺炎,大部分家长一直到宝宝皮肤出疹子后才发现他患了麻疹。

③恢复期。皮疹按照出疹顺序消退,体温下降,其他症状减轻。皮疹呈糠麸样脱屑,并留下棕色的色素斑,2~3周后消退。

防治与护理:

①早诊断,早隔离,预防发生合并症。

②加强护理。患儿卧床休息,多喝开水及热汤,使疹子易于透发。避免着凉,发热时多食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各种维生素。居室通风换气,但避免穿堂风。注意眼、口腔、鼻的清洁,可用温水或3%硼酸水洗眼、漱口等。保持皮肤清洁,即使出疹后也要用柔软的毛巾擦洗全身,尤其是容易污染的阴部或皱褶处。退热后和精神恢复后可进行沐浴,但最好不要浸泡在热水中。

③对症处理。因病毒感染,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治疗并发症,以中药为主。如继发细菌感染,可选用适当抗生素口服或静滴。

④预防。患儿自出生后6个月即有被感染的机会,应避免与麻疹患者接触,定时预防接种。如果与麻疹患者已有接触,而且处于潜伏期的话,再使用麻疹疫苗是完全无效的,此时可使用血清球蛋白,因其中含有浓缩的免疫抗体,只要是在感染后6~7天使用,就能有效地控制发病,减轻病情,有时甚至可完全预防。

风疹

风疹系由风疹病毒所致,主要症状是发烧与出疹子同时出现,1~3天后疹子即会消失,又称3日疹。疹子大多集中在脸面部,有时手足也会出疹子,为淡红色小斑丘疹。发疹的同时,耳后及枕后淋巴结常肿大,对诊断很有帮助。疹退后不留色素沉着,此点与麻疹不同。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妊娠初期孕妇患上风疹的话,所生宝宝容易产生心脏畸形、先天性白内障、听力障碍等先天异常。所以12岁以上的女孩或成年女子最好接种风疹疫苗。

防治与护理:

妇女怀孕期应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

对患儿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做好隔离。

本病预后好,无须特殊处理。

水痘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冬春多见。

临床特点是发烧1天后出疹子,主要是从胸、腹、背部及发际处长出小圆形红斑,不久成水疱,破溃后结痂,反复发生,成批出现,形成红斑、水疱、结痂样不同的带皮疹。因结痂处皮肤发痒,孩子常因搔抓破溃而造成严重皮肤感染。

防治与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不让孩子搔抓皮疹,可涂些止痒药水,如炉甘石洗剂、痱子粉等;一旦抓破,可涂些甲紫药水;如皮肤感染化脓,可口服消炎药物;要给病儿剪短指甲,不要刺破疱疹,勤换内衣。

对症处理:即注意休息,多饮水,食物要易消化、富含营养,但不要太油腻。

病儿要隔离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没有新皮疹出现时方可。室内要定时通风,污染的衣被、用具、玩具要经过暴晒或煮沸消毒。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系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经直接接触或呼吸道飞沫感染,传染力极强。临床特点是发热、头痛、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表现为以耳垂为中心,向四周肿大,边界不清,触痛,张口或吃东西时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同时出现颌下腺肿或舌下腺肿。7~10天后肿胀消退,不会化脓。

年长儿患病还容易出现并发症,男孩为睾丸炎,女孩为卵巢炎,两者都会导致不孕,其他并发症还有脑膜炎、胰腺炎等。

防治与护理:

对症处理:保持口腔清洁,食后漱口,局部热敷,也可用青黛散、仙人掌等清热解毒药调醋外敷。饮食以易消化、富含营养、稀软的半流质为好。

有并发症时应及早送医院就诊治疗。

加强隔离: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1周,保持居室通风,病儿衣被、污染物要消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原体为日本脑炎病毒,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所以夏、秋季多见。大约潜伏两周之后发病,症状为发热、头痛、呕吐,不久之后发生惊厥而意识不清,两周左右热退而痊愈,严重者数天内死亡。不过有1/3左右的患儿留下脑性麻痹、痉挛、性格变化等后遗症。

防治与护理:

①发病后立即送医院治疗,治疗原则为把好三关,即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的救治。

②防止蚊子叮咬。

③保护易感者。注射乙脑疫苗是最好的预防办法。在流行前1~2个月对1岁以上的小儿注射,第一年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注射1次,免疫期为1年。

百日咳

本病由百日咳杆菌由飞沫经上呼吸道入侵。冬春两季发病较多,患过百日咳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少见。

主要症状:

阵发性、痉挛性、持续性咳嗽,咳后常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声。咳后常引起呕吐,眼睑因剧咳而浮肿,严重时可引起眼结膜充血、青紫等,有时夜间咳嗽比白天明显,影响孩子睡眠。病程短者1~2周,长者1~2个月。6个月以下的婴儿患病时,常无典型痉咳,而为阵发性青紫或呼吸暂停,窒息严重者可因脑缺氧而发生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