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佳状态
21696000000009

第9章 学习的最佳状态——乐学(3)

有不少人参加工作之后,还可能要继续参加职称考试,所以不得不继续学习。

这样的学习动力会持久吗?估计也不会。所以不少人都是在临考前才拿起书本突击一下。

或许有不少人迫于考试的压力,学习的时间相对会比较长,直到不必再参加职称考试为止。

然而,学习时间的长短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到底有多少乐趣?到底是硬着头皮去学,还是能够乐在其中?

有不少人是为了赚钱而学。通过学习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从而赚更多的钱;或者通过学习能够换一个更好的工作,从而能多赚一些钱。

为了赚钱而学,学习动力往往是很足的。

然而,如果发现即使学了很多,却仍然赚不到钱,或者赚到的钱不是自己所期望的,或者说钱已经赚够了,那么,还会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吗?估计就不会了。

所以,为了赚钱而学,这个学习动力虽然强,但却不能做到持久。

为了理想而学

我们从小就有各方面的理想,关于工作的、关于生活的、关于爱情的、关于家庭的,等等。我们会在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理想中的画面,我们憧憬着在未来,这些画面可以一一实现。

人的理想有很多。有些理想比较小,实现起来比较容易,花的时间比较短;有些理想比较大,实现起来比较难,要花的时间也比较长。其中,贯穿我们整个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理想,是关于事业的理想,也就是想要从事哪个行业,想要在这个行业中做出什么贡献。

要实现理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学习、不断地学习。为了要实现事业的理想而学习,这个学习动力是强大而持久的。

许多人确立自己未来事业的方向,是从高考填志愿开始的。我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就开始思考,我未来到底想要做什么,要弄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然后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大学、选择什么专业。

很遗憾的是,我想了好多天,也没想清楚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我只是知道,那时我所能了解的每一个职业、每一个行业,都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我感觉到自己的内心中是有一些期待的,期待着将来能够做些什么。而这种期待,应该是跟认识自己有关系。跟这方面比较接近的,应该是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历史等等。

然而,一方面我是理科生,没法考文科专业,况且而那些历史哲学等科目,需要大量记忆,一想到就头痛。另一方面,即使我真的可以考文科专业,我也不太想从事哲学研究、历史研究、心理学研究等工作,在我那时看来,这些工作好像都比较无趣。

另外,家人和朋友也给我建议说,可以去学计算机、金融、经济等方面,以后赚钱会比较多。虽然我的家境比较普通,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赚钱似乎也没什么兴趣。我更关心的是我想做什么,而不是什么比较容易赚钱。

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很对我口味的学校和专业。

后来,我觉得比较可行的是中医专业,因为我对中国的传统医学还是有一些兴趣的。中医所研究的领域,不仅跟人本身有密切关系,而且跟天地万物等都有很重要的关系,这些都是我所感兴趣的。

不过我转念一想,如果想要对医学有更全面的了解,光中医也不够啊,还有西医呢。西医强调科学实验、强调解剖,对人的研究也是比较完善的一个体系。如果只学中医而不学西医,那岂不是有所偏颇?

可惜那个时候好像没有中西医结合专业,我只能从中医和西医两者之间选择一个。我想,如果选择中医,那么就只好自学西医了,可是西医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解剖,没法自学。所以,干脆就选择西医算了,中医自学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在这样的思考下,我最后就选择了中山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从此踏上了懵懵懂懂的为理想而自由学习的道路。

在大学期间,我对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兴趣不是很大,因为我只是抱着想要了解一下的心态来学习的,没想着要学得有多好。我对许多同学所热衷的考研、考博,也没有任何兴趣,学医五年,对仅仅抱着一种了解心态的我来说,占用的时间已经够长了,我可不想继续在这上面消耗时间。

我在大学期间,更感兴趣的是学校的图书馆和市里的图书馆,因为那里有大量我喜欢阅读的书籍,关于心理的、教育的、历史的、哲学的,多数是关于人文方面的。

大学毕业的时候,许多同学挤破脑袋都想要进入那些大医院。我本来不太想做医生,但是从医学院毕业,除了医生好像也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就在广州找了一个大企业所附属的小职工医院,在里面做以保健为主的医疗工作,主要也就是应付一些感冒发烧,以及不那么严重的老年疾病。在职工医院里,专业发展是没什么前途的了(除非考研然后转到大医院),收入也比一般的医院要少很多。不过我对这个工作很满意,因为工作非常轻松,而且不必在专业发展上耗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因此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看书、学习。

现在回想起来,从大学时候开始,一直到工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在为寻找自己的理想而学习,应该还算不上为了实现理想而学——因为连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都还没有弄清楚。

或许,也正是因为理想的姗姗来迟,让我有更长的时间可以沉浸在纯粹的学习之中,可以更多地体会到无忧无虑的学习乐趣,从而让我养成了自由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

为了成长而学

一个人的成长,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学业上的成长、工作能力上的成长、表达能力的成长、与人相处方面的成长,等等。

我们这里所说的成长,主要是关于自身性格、人格魅力、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身心灵等方面的成长。其实也就是关于如何做人的成长。

人的一生,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不一定会让你赚更多的钱,也不一定会让你有更大的名声地位,但会让你更幸福。

人的一生,最终努力所追求的,其实不是钱,不是权力,不是地位,也不是成就,而是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也就是幸福的状态、幸福的感觉。

如果有钱而不幸福,如果有权而不幸福,如果有地位而不幸福,如果有家庭而不幸福,那么,所有的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一个人要获得幸福的人生,需要在做人方面、完善自身人格方面有不断的成长。而要不断地成长,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学习并因此而不断成长,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现在回想起来,从小时候开始,支配我学习的最强烈、最持久的动力,是关于成长的。

我之所以不去考虑专业的发展,不去考虑工作的前途,不去考虑如何赚钱,而不断地去阅读各种书籍、学习各种课程、进行各种思考,其内在最大的动力,无非是想要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就是:

“人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

我是一个人,我一辈子最大的任务,就是做人、把人做好。

那么,关于做人,有没有内在的根本规律呢?什么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有没有一个标准呢?怎样才能把人做好,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呢?怎样才能彻底认识自己呢?怎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呢?……

我想,这些问题都应该有答案的。

虽然,在以往的成长过程中,我并没有很清晰地意识到这些问题,也并没有很具体地提出这些问题,但是,我一直以来之所以喜欢阅读、喜欢思考,其背后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动力。而这个支配我不断学习的动力,现在我终于很清楚地知道了,就是关于认识自己的、关于做人的、关于自身成长的!往大一点说,就是关于人生的终极真理。

关于人生的终极真理,我从大学时候开始寻找,研究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文历史、科学发展史等等,进入社会后又接触到成功学、NLP、吸引力法则、大脑潜能开发、西方身心灵等方面的学问,似乎慢慢接近我想要的答案了,但感觉还是有许多迷惑无法解开。

直到09年底走入黄庭禅的课堂,接触到张庆祥讲师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后,才真正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原来,关于做人的终极学问,关于人生的终极真理,其答案就在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儒释道三教经典里面!只不过一直以来很少有人能如此明白地把这些国学经典的智慧说清楚,所以虽然我们也多多少少有读过这些经典,但却一直不知道它们到底说的是什么。

当我了解到真正的人生智慧、人生真理之后,才发现,以前自己学了那么多年,其实只是为了找到真理在哪里。现在找到真理了,而学习的道路才真正开始。

以前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寻找真理,为了要找到真理在哪里,所以去学各种各样的学问。现在虽然找到真理了,但离真正彻底实践真理还远得很,因此,学习的动力就变成了为实践真理而学。

为了实践真理、为了自身不断成长而学,这是一条无止境的学习道路,但同时也是一条最富有乐趣的学习道路!

第四节 学什么?

人的一生,到底应该学些什么?

这个问题,我们小时候是不知道答案的,所以就只能依靠家长和学校来给我们做引导。

在上学的时候,那么多科目,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不知道;哪些知识以后会有用,哪些知识以后一辈子也用不上,学了也白学,不知道;什么知识该学深一点、多学一点,什么知识该学浅一点、少学一点,也不知道。

小时候,我们因为身体成长的原因,需要吃东西,但我们不知道什么食物有营养、什么食物没营养,大人给什么,我们就吃什么。

事实上,那时我们的精神同样也处于嗷嗷待哺状态,我们不知道什么知识有用,什么知识没用,只能等着大人用各种精神食粮来喂我们。

对于孩子身体方面的喂养,绝大部分家长都是做得不错的,孩子们基本上都能健康成长。

然而,对于孩子精神方面的喂养,大部分家长却都束手无策了,只能寄希望于学校。遗憾的是,学校对孩子们的精神喂养方法,不仅严重偏食,少数几个菜反复喂,而且不管孩子们吃饱没吃饱,一直不断地喂,最终导致许多孩子厌食了,看到精神食粮就想吐,甚至连想一下都觉得难受。

家长把孩子交给了学校,课内孩子们学的那些东西,家长既然无法改变,那么,就可以在课外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做一些引导,例如引导孩子的课外阅读,或者参加一些课外兴趣班。

有不少家长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参加兴趣班,不能坚持下去。例如画画学一下就没兴趣了,钢琴学一下就没兴趣了,跳舞学一下就没兴趣了。

其实,家长们不明白,孩子们在找到自己真正兴趣之前,是需要大量尝试的。一个菜,只有吃过之后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吃,如果不多吃几个菜,怎么可能真正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吃的菜呢?

孩子们对于自身兴趣的探索也是同样道理,如果不去多尝试一下各种各样的东西,怎么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呢?况且,不少小孩所喜欢的东西,或许比较独特,不是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画画、跳舞、钢琴等东西。

我自己,就是在接触了很多东西,在换了许多工作之后,直到三十岁左右才找到自己真正兴趣的。

从6岁读小学开始,一直到30岁,花了20多年才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这个时间是长还是短?我想,我应该还是幸运的,不少人终其一生,也不知道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唤起自己内心深处持久不变的兴趣。

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学习的内容是有所不同的。

尽管内容不同,但无论在哪个阶段,所学的东西无外乎知识、能力、做人这三个方面。

学知识、学能力、学做人,这三个方面,贯穿了我们一生的求学之路。

学知识

一个人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学校里所教的只是个基础,而大部分的知识都需要自己去学习和掌握。

如果不知道什么知识对自己有用、什么知识没有用,那么,最好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学习。

在众多的知识之中,有许多是很有趣、同时也很有用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历史。

我读小学的时候,比较喜欢看“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我外婆家隔壁有个婆婆,每天摆摊给小朋友们租连环画。因为她跟我外婆的关系很好,所以我每次去,都可以免费看。那个时候,我看了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文学故事,例如:《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等。我对于阅读的兴趣,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培养起来的。

到了初高中,历史在教科书里变成了年代、意义等乏味的东西,让人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

大学期间,因为对教育感兴趣、对名人的成长规律感兴趣,所以阅读了不少古今中外名人的传记,这也算是对历史的学习。

几年前中国兴起了草根写史的热潮,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大量新派历史著作,重新又激发了我对历史的了解热情。

最近由于对国学的热爱,由此也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人文有了更深入的兴趣。

历史本来就是由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所组成,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对历史很感兴趣的。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里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实在不胜枚举,而世界各国的历史,更是丰富多彩。通过了解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人文、科技、经济、政治、环境等历史,可以让我们学到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与人相处等方面,都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然而,中小学古板的教育方式,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弄得枯燥乏味,非但没有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反而大大打击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这确实是非常令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