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懂中国智慧
2167800000079

第79章 第六编 兵家智慧(8)

其实,周亚夫不明白的地方在于,国与君是不同的,国为公,君为私,忠君未必是爱国,爱国就更未必是忠君。在封建社会里,虽然理论上把君、国看做一体,把国看做君的一家之产业,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你损害了君的一己之私欲而为国谋福利,你必定会大倒其霉。君主们高调唱得好听,其实也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私欲合理化而已。如果真是君、国等同,那中国历史上也就不会走马灯般地改朝换代了。

“不反地上,亦反地下”,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判词。其实也不必奇怪,在传统的中国,最不讲理的有两个地方,一是妓院,一是宫廷。妓院是社会的最下层,只认钱不认理,有钱就有理;宫廷是社会的最上层,谁也管不了,有权就有理。因而,妓院和宫廷又是最没有道理的地方。妓院里的昏天黑地,宫廷里的黑白颠倒,实在是一模一样的事。

(参见《汉书》、《资治通鉴》等)

9.先封仇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张良是当之无愧的大谋略家,但他的一次谋划却让后人聚讼不已。

汉高祖封了大功臣二十多人之后,其余的人白天黑夜地争功,高祖定不下来如何封赏才好。一次,他在洛阳南宫,远远望见众位将领星罗棋布地坐在沙土地上相对私语,便问留侯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张良回答说:“您从平民起家,凭借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您做了天子,而所封的都是您的旧交,所杀的都是您平时所恨的人,所以他们聚在一起,实在是想谋反啊!”

汉高祖听了,感到十分忧虑,说:“怎么办好呢?”张良说:“您平素最憎恨、大家也都知道您最憎恨的人是谁呢?”汉高祖说:“雍齿曾经使我多次受窘。”留侯张良说:“现在赶快封雍齿,群臣就人人安心了。”

于是,刘邦就封雍齿做什邡侯。群臣见了,都非常高兴,都说,像雍齿这样的人尚且能封侯,我们这些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著名的,然而,冯梦龙在他的《智囊》一书中评论说,众位将领所讲的,未必就是谋反的话,如果是想谋反,张良又为什么在皇帝问他以后才说呢?他们为什么要在皇帝面前说呢?只是因为皇帝刚刚得到天下,屡次根据自己的爱憎来施行赏罚,群臣常常失望,人人都有自危之心,所以张良乘着这件事献纳忠言,想用这种方法来改变汉高祖的思想罢了。

然而,事情往往是始料不及的。明代袁了凡说:“张良为雍齿游说,虽然使得皇帝能够不以自己的爱憎来赏罚,但却使皇帝从此有了怀疑功臣的想法,致使三大功臣相继被杀,这恐怕是张良这句话带来的祸害。”

但这件事也不能这样说。张良改变了皇帝赏罚不公的做法,出的是好主意;平民称帝,群臣过去都是跟皇帝并肩共事的人,如果产生了失望的念头和自危的感觉,他们势必造反。汉高祖所忧虑的也正是这一点。张良乘机点破了,所以他的话汉高祖容易接受。至于后来的韩信、彭越被杀这一点,张良又是怎么能预料到呢?

(参见《史记》、《三国志旁证》等)

10.名士的战役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十分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意思的是,这次战役似乎没有创造出几个英雄或是军事家来,倒是为几位名士平添了几分光彩。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八月,前秦皇帝苻坚要亲率百万大军攻打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一时间,京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上下震惊。

苻坚于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年)即位,称大秦天王。他是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国力日渐强大,几年以后,便稳定了关中局面,消灭了前燕政权,占据了北方的大片土地,于是对江南的东晋虎视眈眈。虽然不少谋臣认为,东晋有长江天险,人才济济,不易攻取,应该采取友好的策略,重点应该是防备鲜卑、羌、羯的作乱。但苻坚却骄横自大,说:“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的军队,就是把马鞭子投入长江,也可使江水断流(投鞭断流)!晋朝有什么天险可以凭借呢?”于是在太元八年,苻坚到处征调兵马,聚集百万大军,部队连绵千余里,向南进发。

东晋朝廷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于是,谢安派他的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率领八万人马去抵抗苻坚。

双方的力量相比是悬殊的,将领们都心神不安。谢玄向谢安请示作战方略,谢安却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自有安排。”便无下文了。

谢安是当时有名的名士,胸怀度量很大,谢玄问不出名堂,又不敢再多言,就又让别人去问。谢安仍不回答,而是让大家邀集亲朋好友一起到山间别墅去玩。在别墅中,他绝口不谈军务,却与谢玄以别墅为赌注下棋。实际上,他是以下棋来考较谢玄是否能够处变不惊。谢安的棋以前总下不过谢玄,这天因为谢玄忧惧战事,反而输给了谢安。谢安对他的外甥说:“我赢的这座别墅就送给你了。”

下完棋,又和大家在山间游玩,直到晚上才回到府上。然后指授将帅,部署兵力,各自分头去迎敌。

东晋大将桓冲听说京城危急,便写信给谢安,表示要派三千精兵援助京师。谢安对来使说:“朝廷已作安排,兵力、武器都不缺,不劳桓公派兵,还是用在西边的防务上好。”桓冲听说后,对幕僚说:“谢安石(按:谢安,字安石)有宰相的度量,可惜不懂军事。现在大兵压境,却只顾谈笑游玩,还派了一些不经事的年轻人去督战,兵力又那么单薄、脆弱,国家的前途可想而知了,恐怕我们都要成为秦军的俘虏了!”

一个月之后,由苻坚之弟苻融率领的先头部队一举攻陷寿春(今安徽省寿县),气势非常嚣张。他们以淮河作为屏障遏制东来的晋军。谢石、谢玄等人畏惧秦军,不敢贸然前进。随后,苻坚亲自率领八千轻骑,日夜兼程赶来。他大概觉得东晋应该有自知之明,主动投降,就派尚书朱序去游说谢石,劝他们速速投降。朱序本是晋臣,早想归顺东晋,就暗中对谢石、谢玄说:“秦军不下百万,但是现在还未到齐。如果全到齐了,确实无法对付;所以宜在速战,如果把他们的先头部队打败了,晋军就会士气高涨,便能一鼓作气击溃秦军。”

谢石踌躇未决,谢玄等人很为赞同,辅国将军谢琰说:“机不可失,敌不可纵,不能犹豫!”谢石乃依从他们的意见,并嘱咐朱序做内应。

十一月,谢玄派龙骧将军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夜袭驻扎在洛涧的秦军,斩杀守将十人,士卒一万五千人。谢石、谢玄等人便乘胜率兵,水陆并进,直逼淝水。

苻坚得到洛涧战败的消息,登城遥望,见晋军的队列整齐,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不禁大惊。再向东南边的八公山眺望,他把漫山遍野的草木都当做晋军的兵马,惊愕地说:“这样的劲敌,怎么说是弱国呢?”他心里开始惧怕了,但已骑虎难下,便下令各军出寿春城,至淝水沿岸布兵,严阵以待。

谢玄见秦军布满对岸,无法渡河速战,就派使者对苻坚说:“你孤军深入,志在求战。但现在逼水为阵,使我军不能渡河,这是持久之计,哪里是要打仗啊!倘若贵军稍稍后退,让我们能渡过淝水和贵军决一雌雄,这不是很好的吗?”

秦军将领们说:“不能同意他们的要求。敌寡我众,不如把他们遏制在岸上,使他们不能渡河,这是万全之策。”苻坚求胜心切,反驳说:“我军远来,利在速战。可以允许他们渡河,我们稍稍后退,等他们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我军迅即围杀,哪有不胜之理?”苻融赞同苻坚的决定,于是指挥部队后撤。

原先像铜墙铁壁似的矗立在淝水岸边的秦军,忽然接到后撤的命令,便掉头往后跑。许多人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撤,只看见大家往后跑也跟着跑。这时晋军已一边渡河,一边用强弓射箭。身在秦军中的朱序突然一声大喊:“秦军败了!快逃啊!快逃啊!”吓得不明真相的士兵真以为大家是因为战败而向后跑。于是都跟着乱嚷嚷:“快逃命啊!快逃命啊!”越来越多的士兵向后狂奔起来。苻融等人想拦也拦不住,反被人群冲倒在地。晋军赶来,杀伤无数。

苻融被杀死。于是,秦军大乱,全线崩溃。逃跑的人自相践踏,踩死了不知多少,尸横遍野,甚至堵塞了河流。逃跑的秦军一路不敢停留,听见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追来了。

苻坚本人身中流箭,单枪匹马逃到了淮河以北。晋军在这次战役中收复了大批失地。

谢石、谢玄派人把淝水大捷的喜讯急报谢安。谢安正在府上同人下棋,看过捷报之后,便放在案几上,脸上没有一点喜悦的神色,接着下棋如故。客人问他什么事?他才慢慢回答:“孩子们已把敌寇打败了(小儿辈大破敌)。”客人起身祝贺,谢安仍无喜色,邀请客人把棋下完。等下完棋,客人走了,谢安走进里屋,过门槛的时候,因为心里太高兴,不小心把木屐的齿折断了,但他全然不觉。

描写淝水之战的史书是非常有意思的,在对整个战争过程的描写中,似乎看不到什么刀光剑影,而是处处穿插了名士的生活情节,一场如此惊险的战争,居然因此而充满了诗意,好像诗人在作一首吟史诗。尤其是谢安的“雅量”被衬托得淋漓尽致,这在古代战争史上实在是一个别调。这反映了当时的一种文化精神,塑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

然而,东晋的胜利也不可否认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前秦的军队的确是尾大不掉、人心不齐,但毕竟人数众多,如果苻坚稍微谨慎一点,恐怕谢安的“雅量”也就容不下了。所以,诗意的战争听听可以,学是学不得的。

(参见《晋书》、《世说新语》等)

11.悲剧英雄

什么是英雄?其实,真正的英雄在其文化本质上是那种依理想而生活,凭情感而行动的人。项羽虽然失败了,但却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原因就在这里。

项羽的失败主要在于失去了范增,而陈平除范增用的是反间计。其实,尽管具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但就反间计本身来说,却是一成不变的。反间计的规律就是使对方产生疑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楚汉相争的初期和中期,刘邦实际上是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的。然而,项羽却最终失败了。项羽失败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他有一样别人无法比拟的好处,就是善于听信忠言,能够使用人才,为了大事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项羽虽然是个英雄,但他却天生没有领袖的品质,因为他行“妇人之仁”。例如,他可以在打仗时身先士卒,可以为士卒吮吸箭伤的脓汁,但却不能慷慨地封赏将士。据史书记载,任命将领的大印都刻好了,他却舍不得把它给应该封赏的人,而是把大印拿在手里,玩来玩去,把大印的棱角都磨光了,还是舍不得送给人。所以,他不能大胆地使用人才。

与此相关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狭隘多疑。陈平正是利用他的这一特点来除掉他的得力助手的。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初,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一线相持。项羽兵围荥阳,截断汉军粮道。刘邦的形势非常危急。

汉军缺粮,时间一久,就难以固守,于是派出使臣向项羽议和,提出荥阳、成皋以东归楚,以西归汉,以鸿沟为界,两国就此罢兵,分而治之。项羽听了使者的话,就想讲和,范增进言道:“刘邦即将兵败,今日不取,日后必悔。当初在鸿门宴上,你已经失去了一次机会,此时再不灭掉刘邦,将来就必定要被刘邦所灭。”项羽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拒和,发兵猛攻荥阳。

刘邦见议和不成,在荥阳城内整日忧心忡忡。一次他对陈平说:“天下纷扰,究竟何时得了?”陈平说道:“大王所虑,无非是那项王。我料项王手下只有范增、钟离昧等数位忠臣,他的能臣良将并不多。项羽生性多疑,想来刚愎自用,不能明察人事,大王若肯捐弃巨金,贿通楚人,流言反间,使项羽君臣相疑,然后乘机进入,破楚就容易了。”

刘邦听后,连说:“金银何足惜,只要能破楚兴汉,财物尽管用。”便命左右取出黄金四万斤,交与陈平,叫他按计行事。

陈平受金退出,回到住所,立即唤来几名心腹小校,叫他们扮成楚军模样,怀金出城,混入楚营,贿赂楚王左右,散布谣言。数日后,楚营中流言四起,说钟离昧自恃功多,得不到分封,将要联汉灭楚。这事正是项羽所担心的,如今出了这样的传言,项羽不得不相信,所以就处处提防钟离昧。

为了弄清真相,项羽决定借议和为名,遣使入汉,顺便探察城内虚实。陈平听说楚使要来,正中下怀,便和刘邦布好圈套,专等楚使上钩。

楚使进入荥阳城,直往汉王府,拜见刘邦。刘邦假装酒醉,敷衍数语后,便令陈平将楚使带出。

陈平将楚使导入客馆,留他午宴。两人静坐片刻,一班仆役已将美酒佳肴摆好。陈平装作自己只是受了刘邦的托付,是替刘邦招待客人,并不认识来使,于是问道:“范亚父可好!足下是否带有亚父手书?”楚使一愣,突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来议和的,并非由亚父所遣。”

陈平听了,故意装作十分惊慌的样子,立即掩饰说:“刚才说的是戏言,原来是项王使臣!”说完,起身步出。楚使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进来,将满案的美食全部抬出,换上了一桌粗食淡饭。楚使见了,不由怒气上冲,当即拍案而起,不辞而别,饿着肚皮返回了楚营。

一到楚营,楚使立即去见楚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告诉了项羽,并特别提醒项王,范增私通汉王,要时刻注意提防。

其实,这是个并不怎样高明的反间计,稍微理智一点,就会察觉其中的破绽,只是项羽多疑,又兼性格急躁,头脑简单,没有多想这些。

项羽听后大怒道:“前日我已听到关于他的传闻,今日看来,这老匹夫果通刘邦。”当即就想派人将范增拿来问罪。还是左右替范增排解,项羽这才暂时忍住,但对范增已不再信任。

范增可以说对项羽一直忠心耿耿,他心无二用,对此事一无所知,一心协助项羽打败刘邦。他见项羽为了议和又放松了攻城,便找到项羽,劝他加紧攻城。项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荥阳,恐怕荥阳未下,我的头颅就要搬家了!”范增见项羽无端发怒,一时摸不着头脑,但他知道项羽性格多疑,不知又听到了什么流言,对自己也产生了戒心。想起近年自己对项羽忠心耿耿,一心助楚灭汉,他不仅不听自己的忠言,反而怀疑自己,十分伤心。他再也忍耐不住了,便向项羽说道:“现在天下事已定,望大王好自为之。臣已年老体衰,望大王赐臣骸骨,归葬故土。”说完,转身走出。项羽也不加挽留,任他自去。

范增回到本营,将项王所封印绶,遣人送还项羽。自己草草收拾,即日东归。他想到楚国江山,日后定归刘邦,不禁又气又急。不久背上忽然起了一个恶疮,因途中难寻良医,又兼旅途劳累,年岁已长,不久背疮突然爆裂,血流不止,疼死在驿舍中。从吏只得买棺殓尸,运回居巢(今安徽巢县东北),葬于城东。

与刘邦相比,项羽的确具有更多的英雄特征。他勇猛善战、不畏艰难、性格直爽、恩怨分明、爱惜属下、讲究道义,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美誉,但这些性格素质却正是他成为帝王的障碍。他没有刘邦的无耻、狡诈、残忍和阴险,更没有刘邦的雄才大略,所以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助手和忠臣。

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英雄风采却留下了永恒的魅力。越是悲剧式的英雄,就越能打动人心。这悲剧的结局使得英雄人格深处的光彩闪现得更加灿烂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