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懂中国智慧
2167800000071

第71章 第五编 纵横家智慧(9)

这时平原君的门下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他找到平原君,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人员不到外面去寻找,而现在还少一个人,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啦?”毛遂回答道:“已经整整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如今,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已三年了,我的左右近臣从没人称赞推荐过你,我也从未听说过你,这是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先生不能去,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今天就算是请求大王把我放在口袋里吧。假使我早就被大王放在口袋里,就会整个都脱露出来的,不只是露出一点锋尖就完了。”平原君终于同意让毛遂一同去。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示意,暗地里嘲笑毛遂,只是没有发出声音来。

等到毛遂到达楚国,跟那十九个人谈论、争议天下形势,那些人个个佩服他。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订立合纵盟约的事,再三分析利害关系,从早晨就谈判,直到中午还没有决定下来,那十九个人就鼓动毛遂说:“先生应该登堂了。”于是毛遂紧握剑柄,一路小跑着来到了殿堂上,对平原君说:“谈合纵不是利就是害,只两句话就可以了。现在从早晨就谈合纵,到了中午还决定不下来,是什么缘故呢?”楚王见毛遂登上堂来,就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的随从家臣。”楚王厉声呵斥道:“怎么还不下去?我是跟你的主人谈判,你来干什么?”

毛遂紧握剑柄走向楚王说:“大王敢呵斥我,不过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现在我与你距离只有十步,十步之内,大王是无法依仗楚国人多势众的,大王的性命就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就在面前,当着他的面,你为什么这样呵斥我?况且,我听说商汤曾凭着七十里方圆的地方最终统治了天下,周文王只是凭着百里大小的土地就使天下诸侯臣服,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多吗?不过是善于掌握形势而努力发扬自己的威力罢了。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毛孩子,他带着几万人的部队,发兵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攻下了郢都、鄢城,第二战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使大王的先人蒙受了极大的耻辱。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王都感羞耻,可大王却不觉得羞愧。合纵盟约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我的主人就在你的面前,你为什么这样呵斥我?”听了毛遂这一番话,楚王即刻变了态度说:“是,是,的确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一定竭力履行合纵盟约。”毛遂进一步逼问说:“合纵盟约就算是确定了吗?”楚王回答说:“确定了。”于是毛遂用命令式的口吻对楚王的左右说:“把鸡、狗、马的血取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下,将其端到楚王的面前说:“大王应先歃血盟誓,以表示确定合纵盟约的诚意。您先饮完了,下一个是我的主人,再下一个是我。”

就这样,平原君与楚王在楚国的朝堂之上确定了合纵盟约。

平原君在完成了使命之后回到了赵国,说:“我真是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我所选拔的人才多说上千,少说也有数百,自以为不会遗漏天下的人才,现在,竟把毛先生给漏掉了。毛先生一到楚国,赵国的地位就比九鼎大吕还要尊贵,毛先生的那张能言善辩的嘴,竟比百万大军的威力还要大,我实在不敢再说我善于识别人才了。”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是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毛遂是不是成功地促使楚国和赵国缔结了合纵盟约倒不是一件重要的事,关键是对人才的观察、识别。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自高自大、不要随便看轻别人,很多人在合适的条件下就会成为人才。

(参见《战国策》、《史记》等)

21.苏秦一言,价值连城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处士横议”的时期,纵横家在这一时期是很吃香的。然而,纵横家绝不仅仅是骗子,更不是什么江湖术士,往往是些有真本领、大本领的人。用鲁迅的话来说,即使是帮闲吧,也要有帮闲的本领,决不是随便就可做得来的。且看苏秦的“一言十城”。

秦惠王将女儿嫁给了燕国的太子,这一年,恰好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成为燕易王(公元前329年)。燕易王刚即位,国家尚未稳定,齐宣王便趁燕国国丧之际,出兵进攻燕国,攻下了燕国的十座城池。

燕易王对苏秦说:“当初你首先来到了燕国,是我父亲帮你,才使你见到了赵王,完成六国合纵的大业,成就了您的名声。如今,齐国却先攻打赵国,然后又打我们燕国。你主持了六国的合纵之事,现在却弄成了这个局面,天下都在笑你了。你能为燕国夺回被齐国侵略的土地吗?”

苏秦感到非常惭愧,说:“请让我为大王效劳。”

苏秦见到齐王以后,一拜再拜,先是低头庆贺,然后又仰头哀悼。齐王见苏秦这样一副怪样子,便问:“您怎么一会儿庆贺,一会儿又哀悼呢?”

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之所以不吃鸟儿一口就能吃掉的那一点儿食物,是因为吃了也无济于事,那与饿死没有什么两样。现在,燕国虽然弱小,却是秦王的女婿。大王贪图燕国的十座城,却没有想到与强大的秦国结下了怨仇,就好像燕国是雁阵,却没想到秦国躲在背后。您袭击了燕国,却会招来秦国;您这不等于是饥饿的人吃下了鸟食一般吗?燕国的那点儿土地对于齐国来说实在是无济于事,但却会给您带来灭顶之灾。”

齐王听了他的话,十分吃惊,连脸色都变了,说:“那该如何是好呢?”

苏秦说:“我听说,古时候善于处理事情的人,能转祸为福,反败为胜。大王如果真能听我的话,就请您立刻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燕国无缘无故地收回了十座城,一定十分高兴;您再派使者告诉秦国,秦王如果知道是为与秦国处理好关系您才归还,也一定十分高兴。这种做法的结果是,齐国少了仇人却得到了两个国家的知交,而一旦燕国和秦国一同臣服于齐国,那么大王如果再号令天下,有谁敢不从?”

苏秦接着说:“大王让秦国得到了虚荣,而大王却用十座城池取得了天下,这就能够完成称霸的大业了,您何乐而不为呢?”

齐王说:“好,您说得很有道理,就照您说的办。”

于是,齐国归还了燕国的城池。

人言义士一言九鼎,那是说信守诺言;而苏秦一番话就能使燕国不费吹灰之力收回十座城池,真可谓价值连城了。

(参见《鬼谷子》、《战国策》、《史记》等)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能够虚心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齐威王之所以能够“在朝廷上战胜敌国”,就是因为他能够从谏如流。

齐国的国相邹忌身高八尺有余,是一位相貌奇伟英俊的美男子。一天早晨,他穿好衣冠准备上朝,一边照镜子一边对夫人说:“人家都说城北的徐公美,你看,我跟徐公相比,哪一个长得更英俊呢?”他的夫人回答说:“当然是你长得英俊潇洒,徐公怎能跟你比?”所谓城北的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邹忌听到他的妻子说自己比徐公还美,不太相信。于是就问自己的妾说:“我跟徐公谁长得英俊?”妾回答说:“徐公怎能和你比。”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跟客人谈话时,又问客人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回答说:“徐公当然不如阁下漂亮啦!”

第二天,徐公来到邹忌家,邹忌仔细看徐公,再比一比自己,自认为并不如徐公俊;再对着镜子仔细看看自己,也觉得远不如徐公漂亮。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索,并且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妻子之所以说我英俊,是因为她爱我;我的妾夸赞我,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也说我英俊,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时对齐威王说:“臣确实知道远不如徐公漂亮,但是由于臣的妻爱臣,臣的妾怕臣,臣的客有求于臣,于是他们就都夸赞我比徐公英俊。如今齐国地方千里,是个有一百二十座城池的大国,宫娥都爱君王,而朝廷群臣都怕君王。由此可见,君王一定被人蒙蔽得很厉害。”齐威王说:“贤卿的话很有道理。”于是,齐威王立刻颁布诏令说:“从今以后,凡是齐国臣民,能够当面指出寡人过错的,可接受‘上赏’;上书直谏寡人过错的,可‘中赏’;能在街头巷尾批评寡人过错的,可‘下赏’。”

这道诏令刚一公布,群臣就争相进谏,王宫门前犹如市场一样,几个月以后,还经常有人向朝廷进谏。一年以后,想要进谏的人已经无话可说了,因为所有的意见都已经献给朝廷。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个消息后,都纷纷派使节前来朝拜,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在中国历史上,臣下敢于直言进谏、君主从谏如流的事是很多的,但能够像齐威王这样敢于让天下百姓直言进谏的事还是不多见的,在这一点上,齐威王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邹忌能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齐王,让其明白自身处于蒙蔽之中。邹忌也因为这一次对齐王的讽谏而名垂青史。

(参见《战国策》等)

23.为子孙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护子女。真正地爱护子女,就不能只看眼前的安逸,应当“为之计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刚刚执掌政权不久,秦国就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说:“赵国必须用长安君做人质,我们方能出兵援赵。”长安君是赵太后最宠爱的儿子,所以,赵太后不愿意这样做,大臣们都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左右说:“如果再有人来劝说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我一定要当面唾他。”

此时,左师触龙说想见太后,赵太后很生气地等待着。触龙慢慢地走进去,到太后面前自己请罪说:“我的脚有毛病,走不快,以致好久没有来拜望太后您了。我在私下里宽恕自己,但又担心太后的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很想来拜见您。”太后说:“我现在是靠车辇走路。”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没有减少吗?”赵太后说:“我只是喝粥而已。”触龙说:“我近来食欲不振,于是就去散步,每天行走三四里路,饭量就稍有增加,身体也舒服了一些。”太后说:“我已不能这样做了。”这时,太后的面容稍微有了好转,怒气也消了一些。左师触龙说:“我有一个不肖的儿子叫舒祺,他年纪尚轻,没有什么本领。但是我已经老了,很怜爱他,我希望让他来做一名宫廷卫士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来向太后说明这个意思。”

赵太后说:“好啊,有多大岁数了?”触龙说:“十五岁了,年龄虽然小,但我希望在我未死以前,能把他托付给太后。”太后说:“您也疼爱自己的儿子吗?”触龙说:“疼爱之情胜过太后您。”太后说:“我也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的。”触龙说:“我私下里以为您爱燕后(赵太后之女)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完全错了,我爱燕后远不如爱长安君。”触龙说:“做父母的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为他们作长远的打算。燕后初嫁时,您老人家跟着她,为她远行而悲伤。到后来她出嫁了,您也十分思念她。但到祭祀的时候则祝福她说:‘千万别让她回来。’因为您希望她的国家不要灭亡。这就是为她作长远的打算啊!您希望她的子孙能继承王位。”太后说:“很对。”

触龙说:“现在追溯到三代以前,到赵国的开国时赵烈侯的子孙被封侯的,今天还有人存在吗?”太后说:“没有了。”触龙说:“不但是赵国没有了,其他国家子孙封侯的,到今天还有继续存在的吗?”太后说:“没有了。”触龙说:“所以说,近者灾祸就降临到这些人的本身,远者则降临到他们的子孙。难道国君的子孙一定都是坏的吗?不是的,原因是他们位高而无功,俸禄丰厚而无所事事,所拥有的资财又太多了。现在,您老人家一再提高长安君的爵位,把丰腴的土地都封给他,又把国家的许多重宝送给他,如果现在不让他为国立功,有一天您老人家去世之后,那长安君又怎能自己在赵国立足呢?我认为您没有为长安君作长远的打算,所以我说爱长安君不如爱燕后。”

太后说:“您说得真是有道理啊!就听凭您安排使用他吧。”于是太后为长安君准备了百辆车子,让其到齐国去做了人质,接着齐国发兵救赵。赵国贤士子义听到了这一消息后说:“国君的儿子是至亲骨肉,同样也不能依靠无功的尊位和先人的俸禄而守住财宝,更何况做人臣的呢?”

今天看来,触龙所讲的道理并不复杂,但触龙所用的方法却是十分高明的。首先,触龙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对象,即一位十分钟爱自己儿子的母亲;其次,她又不是一位一般的母亲,而是执掌赵国大权的太后;第三,已经有许多人劝谏过了,太后不听,而且要对劝谏的人“唾其面”,对触龙也是“盛气而揖之”。所以,触龙如果要想用一般的方法去说服太后是不可能的。他说服赵太后的过程可分为三步:一是“套近乎”,使太后在感情上转移了注意力,减少了对触龙的抵触情绪;二是表示要把自己的小儿子送到太后的身边当侍卫,表明自己爱护子女的态度;三是由此引出太后爱长安君不如爱燕后的看法,引太后入彀,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父母爱子女当为之计深远”的结论,使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观点,送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与此十分类似的例子。

燕国人陈翠想让燕、齐结盟和好。按当时的规矩,盟国之间必须派人质到对方国家,陈翠就想让燕王的弟弟到齐国做人质。可是燕王的母亲太后听到这件事后,大发雷霆说:“陈翠这个人不能治国也就罢了,哪能想方设法使别人母子分离呢?真是岂有此理!”陈翠听说太后发怒的消息后,就要求晋见太后,太后听到禀报就说:“我正要找他算账,没想到他竟送上门来了!快让他进来。”陈翠进来后,太后盛怒未息,对陈翠不冷不热地说:“听说你想让我把我的儿子送到齐国做人质,是吗?”陈翠回答道:“启禀太后,正是。”

太后听完恶狠狠地说:“告诉你,你的这个要求是绝对办不到的。”陈翠见此,不慌不忙地上前一步探视了一下,然后缓声说道:“太后息怒,请您听听我的道理。我让您派公子去齐国做人质,是有我的理由的。我听说,太后爱子还不如一般的平民百姓爱自己的儿子,不仅不爱自己的女儿,更不爱自己的儿子。”

太后听后连连皱眉说道:“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我听不明白。”

陈翠沉默了一会儿才说:“太后您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诸侯,还知道陪送多达千金的嫁妆。大王想封公子一官半职,群臣就会说,公子没有什么功劳,不应该受封。现在让公子做人质,就是他立功的好机会啊!而太后不同意,所以我才知道太后不爱儿子。况且太后和大王幸而健在,公子可以很高贵。太后和大王不幸百年之后,公子如果不能继承王位,那么,就有可能比一般的平民百姓还要低贱。如果太后在世时公子都不能受封,那么他以后有可能终生都不会受封了。”

太后听到这里不觉大吃一惊,说道:“老妇目光短浅,不知道这长久之计,还是陈爱卿远见卓识。”

于是就答应让自己的儿子前去齐国做人质,并马上下令为公子预备前去的行李物品。

这个故事记述的过程虽然没有前者详细,但道理是一样的。人之爱子女,要为之计深远,这恐怕就是大爱和小爱的区别了。

(参见《战国纵横家书》、《容斋随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