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懂中国智慧
2167800000063

第63章 第五编 纵横家智慧(1)

苏秦、张仪之流,凭借广博的历史知识、超人的胆略和雄辩无碍的辩才,或是南北合纵,或是东西连横,真可谓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将天下玩弄于股掌之上。

纵横家智慧概论

纵横家智谋是中国智谋型文化中最无耻的一页。这种无耻表现在纵横家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他们行动的原则是“不管‘东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纵横家的产生有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汉书·艺文志》称:“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在这里,孔子和史家对“行人”的作用是很重视的,但最初“行人”还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外交官,而是主管礼仪的官员。如《周礼·秋官》有“大行人”,其职责是“掌大宾之礼,及大仪,以亲诸侯”。又有“小行人”,其职责是“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但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所设置的“行人”的职责已经与《周礼》中所记的行人有很大不同,他们不再以接待为主要职责,而是以出使各个诸侯国、执行外交使命为主要职责。

《左传》中就记载了许多“行人”优秀的外交辞令,从中可以看出,这时已经有人在有意识地使用“动以利害、巧辞服人”的说服术。到了战国时代,诸侯间的外交大势已经十分明朗,那就是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合纵)对付秦国,或是各诸侯国分别同秦国建立外交关系(连横)以求自保。为了适应合纵和连横的两种策略,同时一些士人也是为了在其中谋求个人的利益,便“仰禄而失道”,学习外交官“行人”的说服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奔走于各国之间。于是,“谋诈用,而纵横短长之说起”。(《史记·六国年表》)这样一来,纵横家就应运而生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一语不是一个学派的名称,而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尽管这样,纵横家的地位还是非常突出的,他们有自己的学说,甚至是各个学派中的显学。但关键之处并不在纵横家的学问上,而在于纵横家直接的现实效用。“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对纵横家的巨大现实作用的准确描述。对于纵横家积极的历史作用,当时的人们就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战国策》曾经这样评价苏秦发起的合纵运动:“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

与其他学派相比,纵横家现实实践中有三个特征:一、无从一而终的固定的君主;二、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三、没有一定的价值标准,除了势利营求之外,没有道德束缚。苏秦和张仪无疑是当时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纵横家。纵观战国后期的那段历史,你会发现,其国际关系差不多完全是由两个智谋之人、舌辩之士左右的。先是苏秦的“合纵”,后是张仪的“连横”,这两个人把战国七雄当做一盘任由他们拨弄的棋,玩弄七雄于股掌之上。这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人类古代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外交家恐怕非苏秦、张仪莫属。

不仅“连横”、“合纵”本身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可言,就是拨弄“连横”、“合纵”的人也无所谓有无正义感。他们既不像同时代的庄子那样清高,也不像要教魏王、齐王实行“仁政”的孟子那样为理想奋斗不已,他们所有的信念就是权和钱,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高贵的品德。相反,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欺骗、狡诈、残忍、无耻的行为方式和一切以权势为标准的价值观念。如果就他们的所作所为总结其品德和为人的话,那就是“不管东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纵横家智谋也有自己完备的论述和系统,除了《韩非子》中的几篇论文以外,它的总结性的著作是《鬼谷子》。这部书从各个方面论述了游说的技巧,是一部杰出的智谋方面的著作。通过简要地介绍这部著作的章目,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纵横家智谋的全貌。

该书的第一章讲游说中的纵横捭阖,左右逢源,要求纵横家要有高瞻远瞩、纵观全局的认识高度;第二章是讲反应,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善于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能够见微知著,洞烛幽微;第三章是讲要善于揣摩君主的心理,能够迎合并进一步征服被游说的对象,就是“结内”,使对象能够真正地心服并喜欢你;第四章是讲在具体的游说过程中要善于弥缺补漏、随机应变,使自己的说辞天衣无缝;第五章是讲在游说的过程中要先使对方激动,使对方充分暴露自己,等到对方情志衰竭的时候,再抓住其心理,唆使对方去实现自己所想望的东西,对方就会被说服,乖乖地听命;第六章实际上是讲在游说过程中不要显得太直露,好像在哀求人一般,而要先忤后合、以忤为合;第七章是讲揣情度理;第八章是讲通过刺激、试探以引起对方的反应,从而了解内情;第九章是讲度量权衡利弊祸福;第十章是讲如何谋划说服人的策略;第十一章是讲要能够不失时机地决情定疑,果断处理游说中遇到的问题;第十二章是讲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言辞和实际情况一致;第十三章是讲圆融灵通。

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在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多少用武之地了。虽然历代都有余音,但却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了。

纵横家智谋的文化特点对我们的民族根性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有奶便是娘”的无原则的功利意识的倡导上。另外,纵横家的论辩滔滔的语言特色对中国的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1.不管“东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一位当代诗人这样说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话透显出了人性与历史的悲剧意识,然而,历史也正是在这样的悲剧意识中奋然前行的。

一般说来,传统中国人的理想是当官,而不是当英雄。当官有权,有了权也就有了钱,荣、华、富、贵四个字真可谓形容尽了当官的好处。一旦当官,不仅在物质享受上得到了满足,被众人艳羡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受人尊重、令人敬畏的权欲得到了满足,就是从道德上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所谓光宗耀祖,正是这个意思。当英雄就不然了,在中国历史上,英雄大多没有好下场,“富”、“贵”往往是没有的,就是“荣”、“华”也要拜人之赐。所以,中国人是宁愿当官而决不愿当英雄的。

只要当上官,不论你曾采取过什么手段,不论你是为了什么目的,你都是成功者,舆论一般都会站在你这一边。“成者王侯败者寇”,说的正是这个意思。中国人虽经常高喊“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在现实当中却很难做到。因此,他们往往并不为了某一理想、某一原则去做官,而是把做官当做目的。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南北“合纵”抗秦的苏秦和主张东西“连横”自保的张仪,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真所谓不管“东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苏秦的家庭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但他不满足于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想出人头地、被人羡慕、被人畏惧。于是,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努力学习各种权谋之术,分析当时各国的关系,准备去游说秦王,以获取很高的职位。

他穿上貂皮制的华贵衣服,带了一百斤黄金,来到了秦国,上书给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丰富的物产供您使用,北边有胡、代地出产的马匹,向南则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边有崤山、函谷关等险阻。秦国真是田地肥沃、人民富足;有万辆战车,有百万雄师;沃野千里,地势险要便利,储藏丰富,这是天府之国,也是可以称雄天下的国家。以大王您的贤能,以秦国众多的人口,以那么多的战车以及纪律严明的军队,足可以并吞诸侯,据有天下,自称皇帝,统治四海。希望大王您能听听我的意见。”

苏秦讲了这么一通大道理,秦惠王的回答却客气而又冷淡,其主要原因大概是由于他刚刚杀了卫鞅,不太喜欢外国人,又加上时机还不太成熟,或是苏秦只讲一些大而无用的道理,却无具体方法。秦惠王回信说:“我倒听说过:羽毛如果不丰满,就不能飞得很远;礼乐制度不成,不能够随便惩罚别人;道德修养不够深厚,也不能教导役使别人;政治法令没有理顺,也不能随便去烦扰大臣。现在先生您不远千里来到秦廷上教导我,还是等秦国具备了条件再听您的意见吧!”就这样,苏秦被秦王赶了出来。

苏秦接连上了十多次书,在秦国住了一年多,秦王始终没被说动。看着盘缠已花完了,身上的貂皮裘衣也穿破了,苏秦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一路风尘仆仆,回到家时,只穿着用皮带绑缠着的草鞋,背着书,担着行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满面羞愧。等回到家里,家人知他求职失败,都不理他。妻子看他回来,连织布机都不下,嫂子也不替他做饭,父母连话都不跟他说。苏秦所受的冷遇够令他伤心的了。

他叹息说:“妻子不拿我当丈夫看,嫂子不拿我当小叔看,父母不拿我当儿子看,这都是秦王造成的啊!我一定要想法报此被辱之仇。”

于是,苏秦当夜就把书都找了出来,在屋子里陈列了几十种,其中有一种是姜太公的兵法《阴符》,专讲权谋之术。苏秦如获至宝,连夜背诵揣摩。就这样,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并告诫自己说:“哪里有游说国君而不能获得锦衣美食,不能据有卿相之位的呢?”经过一年的苦读和潜心分析,苏秦各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终于充满信心地说:“这回确实可以游说国君了!”

苏秦为了向兄弟求得路费,就跟苏代、苏厉谈论太公兵法上的道理,苏秦的精彩分析说服了苏代、苏厉,他们不仅拿出许多钱送给苏秦,自己也开始研究起这些问题,后来也成了有名的说客。

苏秦这回决心合纵抗秦。

他先来到赵国,想结交赵肃侯的兄弟秦阳君,没料到一开始就碰了个钉子。他并不灰心,继续北上,来到燕国。在燕国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到燕文公,钱已用光了,只好借了掌柜的一百个小钱度日。一天,燕文公出来,苏秦就趴在地上求见。燕文公听说他就是曾经游说过秦王的苏秦,就把他带回宫里。在那里,苏秦对燕王讲了一通道理。苏秦说:“燕国在列国之中并不是个大国家,论土地,只有两千五百里,论军事力量,也只有六百辆兵车,六千名骑兵,十几万步兵。南面的齐国和西面的赵国都比燕国强大得多,却连年战乱不断,只有燕国得保平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西面有赵国挡住了强秦,使秦国不能越过赵国来打燕国。赵国一旦投降秦国,那么,秦国马上就会进攻燕国。您现在不同赵国交好,却去同秦国结成联盟,这实在是不正确的策略。况且如果惹怒了赵国,赵国的兵马朝发夕至,您又怎么能抵挡呢?正确的策略应该是同秦国绝交,大家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秦国。这样,各国才能自保。”

燕文公很同意苏秦的看法,只是怕各国人心不齐,苏秦就主动要求去联合各国。燕文公当然很高兴,就给了他许多车马、黄金和从人。苏秦来到了赵国,赵肃侯很热情地接待了他。苏秦对赵肃侯说:“中原最强的国家是赵国,而赵国又与韩、魏接壤,秦国要想向中原发展,就必须先攻下赵国。现在秦国不敢来攻赵,是因为有韩、魏做挡箭牌。但如果秦国奋力攻打韩、魏,韩、魏并无高山大河做险阻,是很容易被打下来的。到了那时,赵国可就首当其冲了。现在各国都同秦国交好,纷纷割让土地,可秦国贪得无厌,非把你的土地吞完不可,这是什么策略呢?中原各国再加上楚国如果能联合起来,地方比秦国大五倍、兵力比秦国多十倍,还怕秦国什么呢?我希望能大会诸侯,订立盟约,六国一起抗秦。”

赵肃侯当时十分年轻,正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听到苏秦有合纵抗秦的办法,自然十分高兴。他立刻给苏秦一百辆马车、一千斤金子、一百双玉璧、一千匹绸缎,请他去约会各国的诸侯。正在这时,秦国打败了魏国,魏国献出十座城求和。赵肃侯听了很焦急,害怕秦国接着攻打赵国,就忙请苏秦商量。苏秦一面忙着备战,一面用激将法利用张仪,让张仪在秦国当上了客卿,说服秦国,使它不来攻打赵国。苏秦安定了赵国后,就开始游说其他诸侯国。

由于当时的情势所迫,韩、魏、齐、楚等国都十分同意合纵抗秦,苏秦的游说进行得很顺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自己也做了六个诸侯国的宰相,挂了六国相印。他从楚国返回赵国,一路上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真是史无前例的场面。

苏秦当然不会“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正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在路过洛阳时,他的父母亲自来到路旁迎接,他的嫂子扫地三十里,趴在地下不敢抬头,至于苏秦的妻子,只能远远地躲在一边,侧目而视,正眼都不敢瞧一下,只是竖起耳朵偷听。苏秦问他的嫂子说:“嫂嫂为什么先前对我十分倨傲,而现在对我十分恭敬呢?”苏秦的嫂子说:“因为叔叔您权大位尊而又有很多很多钱啊!”苏秦感慨万分地说:“唉!贫穷的时候连父母都不认你作儿子,富贵以后则亲戚也感到畏惧。人生在世,势力权位以及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公元前333年,燕、韩、齐、魏、楚、赵六国会于赵国的洹水,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互相支持帮助,共同抗秦,并推苏秦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专门办理合纵事宜。

应当说苏秦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减少战乱还是有一定的客观功劳的。《战国策》就曾这样评价苏秦发起的这次合纵运动:“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但千万不可忘记,苏秦倡导合纵的动机仅是为了能有官做,六国合纵也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来缔结暂时的军事同盟。

苏秦的事业不可谓不“辉煌”,其独特的外交成就也是绝无仅有的,不过,他的结局却并不完满,其实这也是由他所从事的事情及其行为方式决定的。

秦王听说六国合纵,十分震惊。大臣公孙衍主张先打赵国,因为赵国是合纵的发起人。张仪连忙反对,认为六国刚刚合纵,不宜力取,若是去其一国,五国支援,那就不好办了,不如先拉拢其中的几个国家,慢慢地拆散盟约。可以先把魏国割让的城池退回几座,魏国一定感激,其他盟国一定猜忌,然后再把大王的小女儿嫁到燕国,同燕国结亲。这样,他们合纵的盟约就会被拆散。张仪出这样的计策,一方面确实有效,能够取得秦王的信任;一方面又遵守了不让秦国进攻赵国的诺言。

秦王依照张仪的计策去办,燕、魏果然同秦国交好。赵王很着急,立刻派苏秦去责问燕国,没想到燕王又向他诉苦,说是齐国夺去了燕国的十座城池,要求苏秦替他想想办法,苏秦又被迫来到齐国。苏秦对齐王说:“您如果能退还那十座城池,燕国会很感激,燕王也会信任您。这样,您就有可能号令天下,建立霸业。”齐王本来雄心勃勃,因没有做上纵约长国家委屈得很,苏秦这么一说,正中下怀,就归还了燕国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