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懂中国智慧
2167800000036

第36章 第二编 法家智慧(18)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了宣扬皇威,镇抚六国百姓,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出游,从咸阳出发,经武关,沿渭水、汉水到云梦,再经长江东下直到会稽。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深得秦始皇喜爱。赵高是秦国灭掉赵国时掠来的太监,十分精明,懂得法律,看到这一情况,就挖空心思地接近胡亥,博得了胡亥的欢心,并给他讲解法律条文,讲解各种案例的处理,还教胡亥学书法,实际上成了胡亥的老师。秦始皇见他很有才干,就提拔他当了中车府令,掌管皇宫中的车马。秦始皇出游,除了要带左丞相李斯帮助处理政事以外,还要带赵高去管理车马。胡亥见自己的老师去了,也想跟着出去玩玩,就托赵高去说。秦始皇觉得让胡亥见见世面也好,就答应带他同去。

秦始皇先来到云梦泽,又到了九嶷山,祭祀了古代帝王舜,然后再沿长江东下,到达绍兴,在会稽山又祭祀了治水英雄禹,并刻石纪念,颂扬功德。在回咸阳的途中,秦始皇生了重病,他极为怕死,也讳言死,直到行至平原津时,秦始皇危在旦夕,才叫赵高写信,召大儿子扶苏前来咸阳办理丧事。信还未及发出,秦始皇就去世了。

当时随行的有李斯、胡亥、赵高。秦始皇临死之前,曾有书信召扶苏送葬,按当时的习惯,长子承位是天经地义的,况且扶苏刚毅勇敢,较得人心。但赵高为了掌握大权,极力想把胡亥推向皇位,就让胡亥扣留了秦始皇给扶苏的书信。

秦始皇猝死,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便令人在秦始皇的车内伪装成秦始皇,让人照常送水送饭,另让一个太监坐在车中,照常批阅文件奏章,李斯和赵高也照常给他供应茶水饭食,照常前去请示。

当时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腐烂,发出恶臭,为了不让随从士兵闻到尸体臭气,赵高和李斯就假传秦始皇的旨意,买了一车鲍鱼拉在车后面,因鲍鱼可发出奇臭,就将秦始皇的尸臭掩盖过去了。就这样到了咸阳。

其实当时赵高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多少实权,要想实施计划,就必须取得李斯的同意。于是,赵高找到李斯,秘密地对他说:“现在皇帝死了,印玺都在胡亥那里,始皇帝写给扶苏的信也在我手里,还没有发出去,你看谁即位更好一些呢?”

李斯勃然变色道:“这难道是你说的话吗?谁做皇帝始皇帝早有安排,你这样不守人臣之礼,岂不是要亡国吗?”

赵高知道李斯是个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官位的人,把官位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要想说服他,只有从官位入手,于是就趁此机会拉拢李斯,采取攻心战术,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赵高说:“我做胡亥的老师,已有很多年了,可从未发现过胡亥有什么过失。胡亥为人老实厚道,聪明伶俐,又不挥金如土,能礼贤下士,全国之中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更好的人了,让胡亥即位,不是很好吗?”

李斯毕竟是读书人出身,虽然视官如命,到底还未丧尽天良,他还是怕让胡亥即位会祸乱国家,于是对赵高说:“我个人不足惜,本是上蔡的一个百姓,蒙先皇垂青,得以效劳于秦廷,让我做侯爵,子孙也都做了大官。先帝把如此重大的责任交付给我,我怎么能辜负先帝呢?况且前车可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废了太子申生而立奚齐为君,结果弄得三代不安,混战几达二十年;齐国的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结果公子纠被杀。殷朝的纣王杀了比干,结果落得国破家亡!上述都是亲人相残以至香火断绝的例子,秦国怎么能效法呢?”

赵高锲而不舍,对李斯进一步晓以利害,他说:“世事是变化无常的,前朝的例子在今天不一定都完全适用。当今之事,如果能上下一心,就可以长久,如果能内外协力,事情就可成功。您如果听了我的话,就可世代封侯,传之久远,您本人也会像孔子、墨子一样的有声誉。如果不按我的意思办,您必定会祸及子孙。会办事的人可以因祸得福,不会办事的人会因福得祸,事到如今,您怎么还不明白呢?”

赵高又说:“始皇帝临死前写了一封宣召扶苏来送葬的书信,未及发出,便死了,这您知道。但现在这封信在胡亥的手里,皇帝死了又没有人知道,决定由谁继位,全看胡亥和我了。您意下如何呢?”

李斯说:“这是亡国的言论,哪里是做臣子的应该说的话。您这样做,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赵高说:“如果按始皇帝的意思去办也未尝不可,对我毫无损害。我只想问您,您和蒙恬相比,谁更有才能呢?”

李斯说:“我不如蒙恬。”

赵高说:“那好。扶苏刚毅勇武,又曾坚决反对您和始皇帝焚书坑儒。他即位之后,必定任用他最为亲近的蒙恬做丞相,到那时,您怎么办呢?”

李斯本来还有正直善良之心,但人在官场久了,其官格也就压倒了读书人的品格,对切身利益的考虑也就压倒了对正义的坚持,李斯考虑到自己的官位及身家性命,最后只好服从了赵高的建议,流着泪对赵高说:“我生于乱世,既不能以死谢世,我的命运又能交给谁呢?”

赵高就这样开门见山,紧紧抓住李斯贪恋权位富贵的心理,争取了李斯。于是,两人合谋,伪造秦始皇的书信,指斥扶苏“不孝”,蒙恬“不忠”,令其自杀。

赵高还要做通胡亥的思想工作。他觉得掌握大权时机来临了,就对胡亥说:“皇上没有分封诸位公子的遗嘱,只是给大公子扶苏写了一封信,叫他前来咸阳安葬,扶苏与大将蒙恬一起带兵,又素有威信,如果他来到咸阳,肯定会即位当皇帝,而您却没有一寸封地,那该怎么办呢?”说着,赵高就把秦始皇写给扶苏的信拿给胡亥看。

胡亥倒颇有一副书生气,对赵高说:“父亲去世了,没有分封给我土地,我也无话可说。人言了解臣下莫若他的君主,了解儿子莫若他的父亲,父亲既然这样安排了,我还能怎么办呢?”

赵高这位老师倒也循循善诱,他耐心地对胡亥说:“统治人与被人统治,是截然不同的。现在,信和御玺就在我和丞相这里,谁即位当皇帝,就是我俩说了算数。您可要好好考虑啊!”

胡亥还是十分害怕,他说:“弟弟废掉哥哥,这是不义;不遵父命而怕死,这是不孝;无才无德而靠别人拥戴成功,这是无能。如果犯了不义、不孝、无能这三条,老天是不会饶恕的。不仅自己会丧命,就是祖宗也会断祀。”胡亥此时还算清醒。

赵高见胡亥还不明白,就直言劝说道:“顾小事而忘大事,必定有后患;犹豫不决,也必定后悔;果敢决断,连鬼神也要躲避。况且古有先例,商汤、周武杀他们各自的君主之时,天下人都说他们仁义,而不说他们不忠,只说他们诛除了一个暴虐的人,而不说他们是冒上弑君;卫国的君主杀了自己的父亲,连孔子都大加赞扬。可见,干大事的人,是不必顾及小节的,有大德行的人,也不计较小的责备之辞。至于你和你的哥哥,这本来就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又不是你哥哥早已做了皇帝。还是请你快拿主意吧!”

胡亥终于动心了,他隐晦地说:“现在父亲的丧事还未办完,甚至连消息也还未发,怎能为这事去麻烦别人呢?”赵高斩钉截铁地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你一切都准备好了,恐怕时机就晚了。”胡亥终于同意了赵高的意见。

就这样,一场阴谋就此策划完毕,并付诸实施。赵高伪造诏书,派使者送往扶苏所在的边防驻地,责备扶苏不孝,并赐他宝剑,令其自杀,扶苏接到诏书后,未加反抗就自杀了;大将蒙恬却不愿自杀,后被逮捕入狱,死于狱中。

赵高一行人回到咸阳发丧,极其隆重地举行了秦始皇葬礼,胡亥也就顺利地当上了皇帝,是为秦二世。

在赵高的一手策划之下,胡亥沿秦始皇当年东巡的路线出游,并沿途刻石纪念,以证明胡亥是秦始皇选定的接班人,遮掩天下人的耳目。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去掉异己分子,让胡亥实行严刑峻法。赵高亲自主持撤换了朝中的大多数大臣,并分别将其处死。蒙恬的弟弟蒙毅当然首当其冲,对于胡亥的兄弟姐妹,他也决不留情,一次杀掉胡亥的十二个哥哥,关押至死三个哥哥,车裂了十个姐妹,其家属受株连而死的不计其数。这样,朝中的大权差不多掌握在赵高一人手里,只有丞相李斯,因拥立有功,才未被废。

在进行了这场大屠杀之后,赵高得意地对胡亥说:“现在事情办得差不多了,朝野上下都人人自危,自我保全尚且不及,哪里还有心思去搞别的呢?陛下您可以尽情享乐了,一些琐碎的小事交给我来处理就行了!”就这样,胡亥完全落入了赵高的掌握之中。

李斯是一个可以牺牲任何良知来换取和保住功名的人。秦二世胡亥十分昏庸,只顾享乐,不理国政,秦朝已如厝火积薪,十分危险,但李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位,虽然看得十分清楚,却不加规劝。一次,胡亥竟向李斯问道:“你的同学韩非在文章里说过,古代的帝王都非常辛苦,难道做帝王就是为了受罪吗?如果帝王连自己都不能满足,又如何能治理天下呢?我看是臣子无能,才使君王受累。如今,我既想随心所欲,又想治理好天下,你能替我想个办法吗?”

李斯不仅不直言相劝,反而揣摸胡亥的心理,献上了一套“督责之术”。他说,贤主若能行“督责之术”,群臣百姓就不敢不勉力效劳,否则,那就比唐尧、虞舜还辛苦。所谓“督责”之术就是君王的独断专行加严刑酷法。胡亥一听这种哄小孩般的把戏,正中下怀,立即采用。结果弄得天下“忠臣”被杀,“明吏”遭戮,怨声载道。

赵高和李斯本是互相利用的关系,日后的钩心斗角、排除异己也就势在必然。胡亥整日在宫中淫乐,根本就不视朝理事,所有大小事务,全委托赵高办理。

李斯此时所想的还是如何治理好国家,这是知识分子无法改掉的“劣根性”,而此时赵高想的是如何除掉这个唯一的权力障碍。对于李斯,赵高是必欲除之而后安。赵高设计了一整套完备的计划,让李斯一步步地蹈入死地。

一天,赵高往访李斯,装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赵高故意谈及关东乱事,两人相对欷歔。赵高说:“现在关东群盗如毛,警报频传,而主上恣意为乐,又征调役夫,修筑阿房宫,采办狗马等无用之物,充斥宫廷,不知自省。我们心急如焚,怎奈人微言轻,不如丞相德高望重,还望丞相进谏。”李斯说:“不是不愿进谏,实是皇上并不出朝视事,无由得见。”赵高则说等他探得主上闲暇,便来报告。李斯还以为赵高是个忠臣,就很高兴地答应了。

过了几天,正当胡亥玩得高兴的时候,赵高却派一宦官急传李斯入见。李斯穿好朝服,疾趋入宫,没想到正撞在胡亥的兴头上,迎头遭了一顿训斥,只好回去。这样往复三次,胡亥十分讨厌李斯,怪他败坏了自己的游乐之兴。赵高趁机诋毁李斯说:“假造诏书让您当皇帝的事,李斯参加了,他本以为功劳很大,皇上会封赏他的,现在未能如愿,就心怀不满。现在接连求见,恐怕不怀好意,要加提防。再说外边风传他与长子李由合谋反叛,虽未证实,但关东盗贼猖獗,李由并不奋力扑击,就是绝好的证据,请陛下下令拘捕,不要犹豫了。”

胡亥听了,也未敢全信,就派人去调查李由谋反的案子。到了这时,李斯听说有人在调查自己和儿子李由,才知道中了赵高的计。他立刻上书,历数赵高的罪状,妄图挽回败局。但胡亥看了奏章以后十分气愤,说:“赵高为人清廉,下知人情,上适朕意,朕不任赵君,将任何人?丞相心虚,还来诬劾赵君!”当即把李斯的奏章掷回。

李斯见胡亥不听,竟去联络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联名上书,请胡亥罢修阿房宫,并有隐斥赵高的语意。胡亥这才真正动怒,在他看来,天子富有天下,无论怎样享乐都是应当的事情,而臣子不能平定盗贼,不能为君分忧,实属不该。李斯没想到自己献上的“督责之术”竟“督责”起自己来了。在赵高的一再怂恿之下,胡亥当即下令逮捕了三人,一并罢官,下狱论罪。

冯弃疾、冯劫不肯受辱而自杀,李斯却贪恋富贵,不肯就死,被赵高打了一千多杖,竟致昏去。李斯曾想上书申冤,但被赵高截留。李斯受不了严刑拷打,只好招供,其长子李由又已战死,正好死无对证。于是赵高就轻而易举地罗织了一件谋反大狱。

胡亥见了案件材料以后,十分赞叹地说:“多亏赵卿破了这一大案,否则后果真是不堪想象了。”

胡亥令李斯受五刑,诛三族。李族的子弟族党一并逮至市曹。李斯哭着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犬,出上蔡东门,赶捕狡兔,已不可能了!”

他先被在面上刺字,再割去鼻子,再截去左右趾,然后杀头,最后从腰中斩断,砍为肉泥。其余族党一并处斩。

李斯是中国第一位合政治家、权谋家与学者为一体的人物,然而,他的下场却是如此!纵观李斯的一生,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出谋划策,为建立郡县制力驳群儒,其功劳确有不可埋没之处,但其原发动机却并非为了国家、百姓,甚至也不是为了哪一个朝代、君主,而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名位,顾他的一生也劣迹斑斑,害死韩非,阿谀逢迎等姑且不说,只促成“焚书坑儒”之一事,已够他万世也不得翻身的了。

这就是中国第一位政治家、权谋家、学者的最后下场!

这时,由陈胜、吴广首先发难的农民大起义节节胜利,大有席卷全国之势,秦朝的大将章邯也投降了项羽,秦朝的灭亡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不过,似乎更值得叹息的还不在这里,为什么传统的中国很少有真正的忧国忧民之士呢?为什么学者的忧国忧民,一旦做了官,就变成了忧身忧家了呢?更何况到处都是李斯这样的不惜任何代价换取功名利禄的人!封建官场真是一口灵魂的大染缸,把一个民族都染换了颜色!

但说句公道话,李斯毕竟是读书人出身,还残留着一丝正直和诚实,否则,他就不会中赵高之计,前去劝谏胡亥了。与赵高相比,李斯既保留读书人的本色,又使人看到,真正的读书人永远成不了到家的权谋家,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丝正义和善良不绝如缕,这一丝善良和正义足以使他们从封建官场上败退下来!

李斯死后,赵高就开始策动政变。他为了检验朝臣对他的态度,演出了一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活剧:指鹿为马。

一天,他当众给胡亥送了一头鹿,指着鹿对胡亥说:“臣下献给皇上一匹马。”胡亥以为赵高弄错了,便笑着说:“丞相错了,那是一头鹿,你怎么能指鹿为马呢?”说完,就问身边的侍者和臣下:“你们说是鹿还是马?”大多数人连声说:“是马、是马。”只有几个人说是鹿,散朝以后,赵高就派人把说鹿的人都处死了,就这样,赵高完成了一次政变预演,心里更有了着落。